||屬於個體的聲音都是有意義的存在,而聲音到語音的過程需要學習 ~
我很喜歡音樂治療對聲音的想法,個體在音樂治療空間中的任何方式下的聲音都具有意義,聲音本身就是有意義的存在。除了聲音,任何行為、動作、甚至分享的歌曲歌詞,都有其意義在。
#有語言表達困難的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常因為不同原因讓他們口語表達上較慢,常常是用他們可發出的聲音表達想法與需求。因此,他們所能發出的聲音,像是咿咿啊啊、ㄉㄉ、吶吶、ㄇ~等等,對他們而言便是有意義的。
大人可試著用他們的聲音做些互動大過於忽略/解讀為無意義,但這些聲音表達對語言表達困難的個體而言,卻有著重要訊息的傳達,再仔細聽,一連串的聲音有著高低起伏,有著他們當下的語氣。
大人可以試著去觀察與了解當下的情境,用個體當下發出的聲音與它們互動,用他們發出的聲音哼唱歌曲旋律,也可以專心聆聽他們的聲音,讓他們知道大人聽到他們的聲音。
#有語言表達困難的個體也可能把看過影片中的句子用背誦的方式與人互動。當然,如果是不相識的人,可能會不懂或不理解眼前的小孩在說些甚麼。因此,個體會被認為亂說,講些甚麼啊!! 但是,一起生活的大人應該知道小孩看的影片或正在學的語句,把這些意義話也是大人的責任,而不是禁止或忽視。
雖說個體把看過的影片與繪本內容儲存,當有需要的時候,再從自己的大腦記憶庫找出對應的語彙和語句。但是這過程同時也展現了:
1. 小孩們「努力的」、「有意願的」、「有動機的」使用在當下情境中。
2. 雖是背誦卡通的句子,但用在對的情境中,也表示小孩理解聽到的語音訊息。
3. 小孩們正用自己知道的知識想與人對話外,也期待人們看到他們有想要互動的努力。
舉例來說,昨天上課中,W說「我看到一隻烏鴉在天空中飛來飛去」,而之前我們練習的一首歌詞中有句是「我看到五隻烏鴉在空中飛來飛去」。雖然不確定W昨天看到的是小鳥或是哪種飛行動物,我的角度只看到後半部。但不管是鳥或烏鴉,W把唱過的句子運用在情境中,與我分享他看到的景象,且量詞正確。這也表示W已經順利的把唱過的歌詞與句型建檔成功,且讓我知道他能自行填入適當的量詞。
如同一位小孩上課,突然說起佩佩豬、喬治與樂器相關句子,這時可以與小孩持續對話,之後把小孩的名字放入角色,例如:
我問「OO是甚麼樂器呢?」
OO說:我不知道
我請OO看看自己玩過的樂器,此時OO便要複習與提取相關語彙,反覆連結著句子。最後再問,「OO是甚麼樂器呢?」,讓他選擇他想和哪一個樂器連在一起。這次OO說「電子琴」。
雖是背誦,可以把它想成學校國語作業常會做的「造樣造句」,這樣看似背誦卡通情節,但他在協助下學會了句型,這過程可讓OO經由反覆中熟悉佩佩豬影片的句子,進而變成自己的句子。
#正視眼前與創造學習的機會
#語彙能力的累積不只有學業裡的知識
#卡通情節讓孩子有具體視覺圖畫理解一來一往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