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科」看診初體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紀錄了一下這幾年來的看診狀況和當初第一次看診的情形。
Image by pixabay

Image by pixabay


第一次看診就上手!

當你已經下定決心透過精神科的看診來解決一些生活和身體上的問題,那麼第一步,第一次看診前可以先做的事情:

1、找尋合適醫生:

可以至各個醫院或診所的官網去了解醫生擅長的類型,就跟其他時候看醫生一樣,先做一些調查,也確認醫生的門診時間和你是否對的上,因為精神科是需要長期回診的,所以盡量每週能空出一個時間看診。

2、預約初診時段:

決定好後就可以開始做線上預約的動作了,通常這類型的初診都會是另外的掛號,也會需要預留更多的看診時間,費用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務必空下足夠的時間哦!另外也提醒,蠻多是有提供自費的門診的,這個每間院所的金額和運作模式會有點不同,而適用於不方便在健保留下紀錄的人,又或是其他原因(有聽說過是可能會影響保險的保費級距之類的,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再去研究看看)。

3、事前心理準備:

主要就是放輕鬆就可以了。初診可能會請你填寫類似憂鬱症量表的東西,與一些基本資料填寫等等,可以先在網路上查詢憂鬱量表的題目會大概有個底;同時也可以紀錄一下你來看診的原因和身體不舒服的狀況。還有一個點,會有人擔心精神方面疾病被家人或伴侶知道,所以可能可以準備一個緊急聯絡人是信的過的朋友,如果真有緊急狀況也可以處理不尷尬的那種,也跟他要個緊急聯絡資料。


為什麼要來看診?

我當初看診的原因是,我會緊張到嘔吐、喘不過氣、失眠,頻率幾乎是每天,有看過其他醫生但沒有找出真正原因,故受家醫科醫師建議可以轉診精神科/身心科。

做事情的目的是重要的,相信看病的人都是為了更健康的自己。所以會希望大家能先想想自己遇到的問題、狀況、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例如,精神科很常會有失眠的患者,那麼你可以和醫生說明具體的情況:已經連續兩週失眠,到了半夜熄燈依然難以入睡,都必須到真的累到極點天亮了才能睡不到四小時左右,淺眠且醒來常常覺得頭暈,希望能來看診解決這個問題,讓我能在午夜十二點順利入睡,並能睡飽,可能睡差不多六小時,且有精神的起床。

解釋狀況➡️提出需求➡️得出解方

這段描述可以越仔細越好,包含時間點等等或是過去經歷。另外看診的基本問題,用藥會不會過敏?或曾經不適反應?會不會心悸?這些都是醫生會確認的哦!所以也可以先準備。


當天會發生什麼事情?

當天主要會寫基本資料表和一些類似心理測驗的問答(這是我的診所,其他地方可能不一樣),然後進到診間後會開始詢問你的狀況,做一些簡單的身家了解(工作類型、家庭關係等等),之後就會著重在問診的感覺,問你哪裡不舒服,什麼時候和情況下會不舒服之類的。不會有什麼可怕的身家調查或是要掏心掏肺,就其實還是看醫生,只是一個關心比較多的醫生這樣子。


要怎麼和醫生溝通換藥或是停藥?

想先和大家建立一個觀念,每種藥都會有副作用,有的是初期還沒吃到一定時間,有點像是還沒適應的那種副作用,請放心的繼續吃,不要任意停藥或減藥,這可能會引起更大的副作用。(但這是指副作用還在合理範圍內的狀態,如果真的反應極度嚴重,請務必立刻停藥並詢問醫生)

需要換藥的時機點是什麼?建議大家都可以開個備忘錄或日記紀錄每天的身體狀況,可能會發現吃了藥沒有改善,又或是吃了藥卻出現了其他症狀,那麼這個時候可以和醫生反應,並詢問換藥或其他處置方式。


我需要看精神科嗎?

很多人會好奇,怎麼樣才需要看精神科。我的建議是:每個人本來就會有各種情緒,憂鬱而大哭、焦慮而胃痛,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什麼情況下需要看醫生呢?我會認為是,一定程度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時,就可以看了。

當然也會有像我這種找不出很多病因而掛到精神科的,但我想應該會有很多狀況是直接連結精神科。你的生活受到影響,可能無法工作、生活,影響到他人就可以選擇看診,而更嚴重的自傷傷人、幻聽幻覺等等則是建議一定要看醫生。


精神科和心理諮商是一樣效果的?

絕對不一樣!但兩者可以並行,我目前也是並行的狀態。精神科主要是透過藥物治療去控制生理狀況,也有一些新型的儀器可以做顱內治療什麼的;而諮商主要是做心態上的調整,讓你學習用不同方式去接納情緒、擁抱壓力。當然可以二擇一,但就我的經驗還是建議一定要看醫生,藥物是很直接的,而諮商必須遇到適合的諮商師,並做出至少六次諮商才會有一定的效果,所以如果已經狀況危害到生活,還是建議先服用藥物,再考慮諮商的部份。


看了醫生是不是就要一輩子吃藥了?

我想很多人會思考這個問題,然後就放下了看醫生的這個決定,有這個顧慮是對的,確實在精神疾病的治療上,需要的時間都是比較長的,而好起來和停藥是連醫生都不能保證的。這邊也可以提一下,也有一些人會擔心用藥可能會影響懷孕之類的,這部分都可以在看診的當下和醫生反應。我不認為吃藥治療是一切,而是治療的目的,想要擁有正常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到門診的時候和醫生討論。而我的想法是,吃藥是一個能讓你維持好的生活的方式,唯有好的生活才能做更多想做的事,我是秉持這樣的初衷在服用精神科藥物。我當然也會有覺得,不想再吃藥了,我難道沒辦法靠自己的力量好嗎?常常這麼想,也確實一直在透過諮商或是一些放鬆法去試圖讓病好起來。我認為藥物是一個緩兵之計,短時間內你要先有相對健康的身體去抵禦壓力或各種狀況,也才有精神去面對一切,所以先吃藥沒有不好,至少是一個可能可以變好的方法和機會。


結語

這篇文是在連假期間用手機紀錄的,可能會比較混亂,還請大家見諒一下~鼓勵大家常識並勇敢的去面對自己人生中的不如意,不一定是要看醫生,諮商或是多閱讀都是好方法,但願意去嘗試和改變是非常重要的。不作出行動就永遠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舒咲咲:)的沙龍
17會員
4內容數
我有病,你有酒嗎?記錄了從發現自己的精神疾病到開始治療,過程裡的心境轉換以及各種情緒和壓力所造成的影響,我又是如何去度過和共處的。焦慮、憂鬱、躁鬱,正在累積蒐集不同的病名,但總而言之,我有精神病,但我不是神經病。我希望能帶給正為病情所困的夥伴們一些幫助,大家一起,都要好好的。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其實我本來不打算先寫這個,但這些似乎對大眾比較重要,加上今天回診時,醫生建議我某些部分可以先壓著不發表,所以先來寫比較不起爭議的部分,如果覺得有幫助,歡迎分享給別人。 以下都來自於我個人的經驗,如果你不同意,你是對的,你要快樂。 快速懶人包 精神科病史會影響商業保險,你保好了嗎? 挑選診所或
Thumbnail
其實我本來不打算先寫這個,但這些似乎對大眾比較重要,加上今天回診時,醫生建議我某些部分可以先壓著不發表,所以先來寫比較不起爭議的部分,如果覺得有幫助,歡迎分享給別人。 以下都來自於我個人的經驗,如果你不同意,你是對的,你要快樂。 快速懶人包 精神科病史會影響商業保險,你保好了嗎? 挑選診所或
Thumbnail
第一次看精神科就上手!什麼情況下需要看精神科?是不是看了就要一輩子吃藥?我該如何和醫生說明我的狀況?我是抗壓性不足還是真的生病了?分享給大家我的初次看診經驗和想法~
Thumbnail
第一次看精神科就上手!什麼情況下需要看精神科?是不是看了就要一輩子吃藥?我該如何和醫生說明我的狀況?我是抗壓性不足還是真的生病了?分享給大家我的初次看診經驗和想法~
Thumbnail
藥吃完了,到了該回診的時候了,男友陪著我去醫院等候叫號,我不安地輕微喘著氣。 進入診間,坐下來,等候醫生問診。 「這段時間狀況怎麼樣?」醫生問。
Thumbnail
藥吃完了,到了該回診的時候了,男友陪著我去醫院等候叫號,我不安地輕微喘著氣。 進入診間,坐下來,等候醫生問診。 「這段時間狀況怎麼樣?」醫生問。
Thumbnail
國民義務教育真的不太重視我們的心理健康,再加上精神疾病常常被汙名化,更遑論學校會教我們在壓力大時,要怎麼樣去身心科求助,要如何跟精神科醫生溝通了! 這篇文章以「如果你要去身心科看診,你可以怎麼做」的角度出發,列出幾點看診前中後你可以做的事情,提供已有看診經驗或預計未來想要去看診的朋友們做參考。
Thumbnail
國民義務教育真的不太重視我們的心理健康,再加上精神疾病常常被汙名化,更遑論學校會教我們在壓力大時,要怎麼樣去身心科求助,要如何跟精神科醫生溝通了! 這篇文章以「如果你要去身心科看診,你可以怎麼做」的角度出發,列出幾點看診前中後你可以做的事情,提供已有看診經驗或預計未來想要去看診的朋友們做參考。
Thumbnail
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台灣醫療院所的數目、可近性都很高,醫療費用也相對低了不少。雖然這對民眾而言是好事,但隨之而來的困擾也不少:究竟該到大醫院看診?或者就近找小診所看診即可?在同樣等級的醫療院所中,又該如何選擇較適合自己的?這就是本章要為大家解答的疑惑。
Thumbnail
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台灣醫療院所的數目、可近性都很高,醫療費用也相對低了不少。雖然這對民眾而言是好事,但隨之而來的困擾也不少:究竟該到大醫院看診?或者就近找小診所看診即可?在同樣等級的醫療院所中,又該如何選擇較適合自己的?這就是本章要為大家解答的疑惑。
Thumbnail
第一件事情是你必須有病識感,知道自己生病了,並且鼓起勇氣去看醫生,才會進階到是否有需要使用藥物的議題。別擔心,當你願意踏入診所/醫院的剎那,其實已經是跨出了一大步。 幸好醫生很溫柔,安撫我的情緒失控後,開始透過聊天的方式確認狀況,也很清楚說明有三種方式可以治療我的病況:
Thumbnail
第一件事情是你必須有病識感,知道自己生病了,並且鼓起勇氣去看醫生,才會進階到是否有需要使用藥物的議題。別擔心,當你願意踏入診所/醫院的剎那,其實已經是跨出了一大步。 幸好醫生很溫柔,安撫我的情緒失控後,開始透過聊天的方式確認狀況,也很清楚說明有三種方式可以治療我的病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