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認識的你不是那個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做自己” 已不是新鮮的用語了,但是我覺得能知道它真正含義的人並不多,被廣泛地過度運用後的結果是它被解譯成帶有一種「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忽視他人處境和需求」的意味。

覺得至少有兩個點要先釐清,並且去實行後才能慢慢體悟到這當中的道理。

👾瞭解自己

能理解自己處在不同的情境下的反應原因為何,無論是喜怒哀樂、害怕、焦慮、幸福、滿足

「我剛剛很生氣,但為什麼?」

「因為我覺得那句話不尊重我」

一題一題的問自己的渴望和在意的是甚麼?這聽起來是有點瘋狂行為,但我覺得很有用,你會自己告訴自己答案

並不怕生也不排斥與人互動相處的我,一直以來自認為是外向的人,所以常常跟朋友一起聚餐、從事各項活動,留給自己的時間很少,後來發覺回家(或是過程中)會感到疲憊、透支,後來經過自我分析後再加上測驗才知道自己是內向的內傾人,雖然喜歡與人相處但不代表適合一直和人們待在一起,後來調整了相處的距離,多一點時間留給自己,大幅度提升生活的品質,和身邊的人相處互動也更自在舒適。

👾 界限

有一些書有教該如何釐清自己與他人的界線,其中一本是嘉玲老師的 » 心理界限 : 尊重自己的意願, 3個練習建立「心理界限」, 重拾完整自我

如果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心裡界限模糊不清,把他人的困難變成自己的困難,那麼痛苦的終將是自己。我有一位朋友因為自己與母親間的關係一直處在互相依賴和索取的「有毒關係」中,兩個人各自的問題都沒辦法“獨自面對”而成了「死結」。

願全天下的人都能夠減少煩惱,而開心地活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eaves19的沙龍
2會員
11內容數
leaves19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8/04
昨天的颱風假讓我有時間再次看了 [小丑]這部電影,它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推薦還沒看的人去看),然後跟友人討論心得感想時,不知不覺打出了一篇小文章,想說正好可以記錄下觀感
2023/08/04
昨天的颱風假讓我有時間再次看了 [小丑]這部電影,它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推薦還沒看的人去看),然後跟友人討論心得感想時,不知不覺打出了一篇小文章,想說正好可以記錄下觀感
2023/06/25
這一篇想述說關於上篇夢中與現實的對照,雖然我並不是專家,但依然想用自己的方式解析。
2023/06/25
這一篇想述說關於上篇夢中與現實的對照,雖然我並不是專家,但依然想用自己的方式解析。
2023/05/21
你試著拆解過自己的夢境嗎?那是自己在告訴自己的訊息
2023/05/21
你試著拆解過自己的夢境嗎?那是自己在告訴自己的訊息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想在生活中有一份純粹無雜質的「自在」,首先,得學著區分自己的生活,以及他人的生活。 把一件事劃分出界線,就像是心理學說的「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這個概念是源自於阿德勒心理學,簡言之,就是有意識地「覺察」,並將事情切割為「自己的課題」和「他人的課題」。 屬於自己的課題,我們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
Thumbnail
想在生活中有一份純粹無雜質的「自在」,首先,得學著區分自己的生活,以及他人的生活。 把一件事劃分出界線,就像是心理學說的「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這個概念是源自於阿德勒心理學,簡言之,就是有意識地「覺察」,並將事情切割為「自己的課題」和「他人的課題」。 屬於自己的課題,我們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
Thumbnail
在某些瞬間,我們突然醒悟,原來心中的想法是這樣的。 衝突就是在這個時間點發生的,人們油然而生的黑暗想法有時候會讓自己望之卻步。
Thumbnail
在某些瞬間,我們突然醒悟,原來心中的想法是這樣的。 衝突就是在這個時間點發生的,人們油然而生的黑暗想法有時候會讓自己望之卻步。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誤以為跟他人劃清界線是不是就代表了冷酷無情,好像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只想保護自己的利益,這樣的人總是容易被貼上「自私」的標籤,他們總是優先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再來視情況滿足他人的需求,他們總是有條有理,有時候讓人覺得少了一點熱情,但又無法去真正否定他們的人格與善良,其實我們內心偶爾也暗自羨慕這種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誤以為跟他人劃清界線是不是就代表了冷酷無情,好像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只想保護自己的利益,這樣的人總是容易被貼上「自私」的標籤,他們總是優先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再來視情況滿足他人的需求,他們總是有條有理,有時候讓人覺得少了一點熱情,但又無法去真正否定他們的人格與善良,其實我們內心偶爾也暗自羨慕這種
Thumbnail
如果每個人都能多了解自己一些,在互動溝通上也能減少不必要的誤會衝突。因為,若連自己需要什麼都不清楚,又怎能怪別人不懂你的心呢? 或許,我們對自己或他人的錯解,其實只是方法不適用。換個方式,也許就能看到不同的面貌呈現?
Thumbnail
如果每個人都能多了解自己一些,在互動溝通上也能減少不必要的誤會衝突。因為,若連自己需要什麼都不清楚,又怎能怪別人不懂你的心呢? 或許,我們對自己或他人的錯解,其實只是方法不適用。換個方式,也許就能看到不同的面貌呈現?
Thumbnail
自我中心的人,什麼都以自己為基準,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身旁的人。當他沒有耐心時,他叫你快一點。當他沒有氣力時,他叫你慢一點。當他對世界無感時,他覺得你無聊。當他對世界充滿需求時,他覺得你給予太少。 很難離開自我中心的人,也很難會看見別人的存在及理解別人的狀態,一切的出發點唯有他自己,必須以他為主...
Thumbnail
自我中心的人,什麼都以自己為基準,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身旁的人。當他沒有耐心時,他叫你快一點。當他沒有氣力時,他叫你慢一點。當他對世界無感時,他覺得你無聊。當他對世界充滿需求時,他覺得你給予太少。 很難離開自我中心的人,也很難會看見別人的存在及理解別人的狀態,一切的出發點唯有他自己,必須以他為主...
Thumbnail
     閱讀這本書時,一直在思索”界限”這件事~     我們在設定界限的原始動機,除了保有完整的自我,避免他人過度干涉外,以避免不必要的困擾和傷害外,同時,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種表現。     
Thumbnail
     閱讀這本書時,一直在思索”界限”這件事~     我們在設定界限的原始動機,除了保有完整的自我,避免他人過度干涉外,以避免不必要的困擾和傷害外,同時,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種表現。     
Thumbnail
親愛的,關於人際關係,我第一個建議反而是回到自己的內在穩定感,不需要太過在意他人的一言一行,當感覺到恐懼、擔憂、害怕憤怒時,整理自己與自己周遭的環境,讓自己先感覺到安全與穩定,反而是在人際關係上最需要的。 向內轉還包括探索自己,包括自己會因為什麼樣的語詞而生氣,會因為什麼樣的壓力而情緒飲食,探索自
Thumbnail
親愛的,關於人際關係,我第一個建議反而是回到自己的內在穩定感,不需要太過在意他人的一言一行,當感覺到恐懼、擔憂、害怕憤怒時,整理自己與自己周遭的環境,讓自己先感覺到安全與穩定,反而是在人際關係上最需要的。 向內轉還包括探索自己,包括自己會因為什麼樣的語詞而生氣,會因為什麼樣的壓力而情緒飲食,探索自
Thumbnail
人要先有「我」,才可能真的做到捨「我」。如果你的自我發展是空洞的、缺少成就、發展和培育,那麼你說要捨「我」,那個「我」究竟是什麼? 從小到大,我們大多數人活在不被允許有「我」的狀態,把「自我」當成是「自私」,以致我們的個體自我發展支離破碎,人格難以統整,情感和思想難以自我認同...
Thumbnail
人要先有「我」,才可能真的做到捨「我」。如果你的自我發展是空洞的、缺少成就、發展和培育,那麼你說要捨「我」,那個「我」究竟是什麼? 從小到大,我們大多數人活在不被允許有「我」的狀態,把「自我」當成是「自私」,以致我們的個體自我發展支離破碎,人格難以統整,情感和思想難以自我認同...
Thumbnail
人之所以能成為「自己」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往內在心裡搜尋、往外在與他人相處時分辨自己的樣貌,在這些過程裡,找到「自己」的樣貌,然後「喜歡自己」,最後「成為自己」的時候,才能夠真正的「做到自己。」
Thumbnail
人之所以能成為「自己」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往內在心裡搜尋、往外在與他人相處時分辨自己的樣貌,在這些過程裡,找到「自己」的樣貌,然後「喜歡自己」,最後「成為自己」的時候,才能夠真正的「做到自己。」
Thumbnail
---獻給每個在關係中關心他人卻忘了自己的你/妳--- 在家,我們接受了父母長輩「都是為我們好」的心意,卻犧牲了自己內心的渴望。 在外,我們順著他人的期待走,一樣忽略了自己的需求。 「自我分化」一個新的思維方向。讓關係自在,心花朵朵開。
Thumbnail
---獻給每個在關係中關心他人卻忘了自己的你/妳--- 在家,我們接受了父母長輩「都是為我們好」的心意,卻犧牲了自己內心的渴望。 在外,我們順著他人的期待走,一樣忽略了自己的需求。 「自我分化」一個新的思維方向。讓關係自在,心花朵朵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