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長照的家庭風景

2023/04/2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居家長照服務接多了之後,我體認到一個事實,養孩是重質不重量的,這裡指得不是陪孩子的時間越少越好(當然是能陪孩子時間越多越好,而且有品質的陪伴更好),而是孩子不用生太多個,所以來勸我懷二胎的都被我打定主意回絕了。
在做居家長照心理復能最讓我挫敗的,莫過於只會口頭關心焦慮但卻不常回家的那些子女,每次居家心理復能我會給家屬一些工作方向,但常常有家屬會回:「我們又不住一起」,當然這算好的,有些家屬乾脆也不參與居家復能服務,把長者丟給心理師,如果是功能健全的長者那還好,至少還能在對話中釐清困擾問題和蒐集資訊,來做成個案概念化,但偏偏長照居家復能的個案,大多是功能不佳、疾病纏身,如失智症、中風後導致溝通障礙‧‧‧還與躁鬱症、憂鬱症等共病,有些老老照顧夫妻倆功能都不佳,口語表達有狀況、可能也缺乏現實感,但子女們卻會拍拍屁股,讓心理師直接面對個案,天啊~至少第一次服務家屬也要出現阿,是當心理師神是嘛,都不用先蒐集家庭資訊、家屬對個案的觀察、釐清服務的期待,然後狀況一切就都會變好,如果真這麼神,我早就賺得荷包滿滿了。
這樣的家庭互動模式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時候也不怪子女如此,很多長者很固執僵化,還會有些負面攻擊的語言,讓子女想逃,而現代人晚婚,許多子女正處在三明治世代,老人小孩都得顧還得繳房貸,真的是力不從心,居家長照的心理復能和諮商室內心理諮商不同,我們進入案家,對於家庭動力更有深切感受。
有別於某些長者個案的家屬,兒童或年輕身障者個案之家屬往往會參與,服務起來是全然不同的感受,或許是自己的孩子無法推卸或讓他人分擔照顧責任,父母的愛總是很濃厚,也或許是長者的子女還沒意識到,父母親隨著年紀漸長逐漸老化失能,也或許是非獨生子女,照顧責任壓力被分散,使得在長照居家服務現場,出現這樣的現象。
長照居家復能服務,規定專業人員一個月服務個案最多僅能三次,因此大多數時間還是需要家屬陪著個案一起做復能工作,而很多功能失能的個案,更需要頻繁的給予刺激訓練,才能留住那些因疾病而逐漸退化的能力。
進入案家的服務,讓我看見了不同生命歷程與家庭互動,有時對那些家庭故事深深感動、有時從他人的生命中感受無奈,也讓我理解到原來「變老」每個人都正在發生,而能理解我的身邊長輩們對於身體老化的不安。或許每個人最大的敵人都會是「時間」,無論全球首富或身居高為,我們只會慢慢的變老,失去那些年輕的時光,然後收穫那些一路走來的生命風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5會員
11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