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國際不打小孩日

2023/04/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誰不是被打大的?」
但,打真的有效嗎?
通常,我們都只記得被打。
大多數的時候,不記得,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
大多數的時候,更不知道,要怎麼把事情做對。
󠀠
在1998年4月30日由美國一個反體罰組織─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發起「Spank Out Day」。
台灣在2006年呼應此運動,由長期推動反體罰的人本教育基金會以『打造愛的家 我不打小孩』為號召。
本運動之核心精神,「邀請你試試看,不要打小孩,至少在這一天不要打,也許你會發現,將來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
󠀠
體罰除了無法改變孩子的問題行為,更無法同理孩子的困境和心情。我相信,身為父母,都不願去傷害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養的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壓力和挫折,要「不打不罵」真的很不容易。
󠀠
我們都知道,爸爸媽媽的愛和包容,才是真正改變孩子的方法。
󠀠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可以透過以下人本教育基金會所提供的五個方法(Give Me 5)。先讓自己踩煞車,才能夠更平心靜氣,去看見孩子的需求,好好的教育孩子。
󠀠
1. 「停」止體罰:
腦科學告訴我們,體罰不僅會打傷身體,更會打壞大腦。曾受到嚴重體罰者的腦部的前額葉皮質部份,(右)前額葉皮質(內側部)」體積平均縮小19.1%,(左)前額葉皮質(背外側部)」的體積縮小14.5%。所以受體罰者,在控制情感或思考、或衝動控制能力會下降。如果曾受到言語暴力,會導致『初級聽覺皮質』腫大,有可能會誤解或扭曲他人所表達的意思。
󠀠
2. 「看」見需求:
孩子的每一個問題行為背後,都有一個需求需要被你看見。當我們有能力越過行為表象時,才有能力從根本解決問題。例如:當孩子說:「我不知道」,也許孩子是擔心你的反應。
󠀠
3. 「聽」懂對方:
當我們真心想要理解孩子時,心裡會想著「你怎麼了呢?」而不是「你為什麼這樣!」例如:當孩子不願與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時,我們心裡通常會想「你怎麼那麼自私」。請練習不要被這個想法給影響和控制。先覺察自己內心怎麼看待孩子的行為。之後以好奇取代質問,你可以說:「怎麼了?要說說看嗎?」最後以接納取代反對,你可以說:「原來你是這樣想的,我以前都不知道。」
󠀠
4. 「說」出心聲:
其實每一個責罵的背後,都是一個擔心。其實,爸爸媽媽可以說出內心的擔心,我們和孩子才不會停留在表面的爭執。例如:孩子把腳踏車騎到馬路上。我們會罵孩子,是出自我們擔心孩子危險受傷。但孩子可能沒意識到危險,只是太過興奮好玩。這時,我們除了說出擔心與期望之外,也可以和孩子討論做法。「你很喜歡騎車,你騎車的時候好開心。但我也擔心你騎到馬路上會被車子撞,擔心你的危險。我們一起來研究看看,在哪裡騎車你會又開心又安全。」
󠀠
5. 「愛」好愛滿:
不打不罵並非只是希望爸媽管好自己的手或嘴,關鍵在於打理好自己的生活──請爸媽要好好愛自己。例如每週「單純為自己」做一件開心的事,暫時將自己抽身。天不會塌下來的啦,請放心~~
󠀠
🥰󠀠邀請大家一起響應,#人本教育基金會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 活動。
朱貞惠諮商心理師/藝術治療師
朱貞惠諮商心理師/藝術治療師
原本應該是植物的醫生,現在居然成為療癒人心的諮商心理師。最大的願望是,消滅心理師這份工作,然後開心的失業。因為那意謂著,世上所有的人身心都健康。 個人網頁 https://chu-heart.notion.site/1ba36f00db1f4b249765e9df37ec65f1?pvs=4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