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國際不打小孩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誰不是被打大的?」

但,打真的有效嗎?

通常,我們都只記得被打。

大多數的時候,不記得,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

大多數的時候,更不知道,要怎麼把事情做對。

󠀠

在1998年4月30日由美國一個反體罰組織─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發起「Spank Out Day」。

台灣在2006年呼應此運動,由長期推動反體罰的人本教育基金會以『打造愛的家 我不打小孩』為號召。


本運動之核心精神,「邀請你試試看,不要打小孩,至少在這一天不要打,也許你會發現,將來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

󠀠

體罰除了無法改變孩子的問題行為,更無法同理孩子的困境和心情。我相信,身為父母,都不願去傷害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養的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壓力和挫折,要「不打不罵」真的很不容易。

󠀠

我們都知道,爸爸媽媽的愛和包容,才是真正改變孩子的方法。

󠀠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可以透過以下人本教育基金會所提供的五個方法(Give Me 5)。先讓自己踩煞車,才能夠更平心靜氣,去看見孩子的需求,好好的教育孩子。

󠀠

1. 「停」止體罰:

腦科學告訴我們,體罰不僅會打傷身體,更會打壞大腦。曾受到嚴重體罰者的腦部的前額葉皮質部份,(右)前額葉皮質(內側部)」體積平均縮小19.1%,(左)前額葉皮質(背外側部)」的體積縮小14.5%。所以受體罰者,在控制情感或思考、或衝動控制能力會下降。如果曾受到言語暴力,會導致『初級聽覺皮質』腫大,有可能會誤解或扭曲他人所表達的意思。

raw-image


󠀠

2. 「看」見需求:

孩子的每一個問題行為背後,都有一個需求需要被你看見。當我們有能力越過行為表象時,才有能力從根本解決問題。例如:當孩子說:「我不知道」,也許孩子是擔心你的反應。

raw-image


󠀠

3. 「聽」懂對方:

當我們真心想要理解孩子時,心裡會想著「你怎麼了呢?」而不是「你為什麼這樣!」例如:當孩子不願與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時,我們心裡通常會想「你怎麼那麼自私」。請練習不要被這個想法給影響和控制。先覺察自己內心怎麼看待孩子的行為。之後以好奇取代質問,你可以說:「怎麼了?要說說看嗎?」最後以接納取代反對,你可以說:「原來你是這樣想的,我以前都不知道。」

raw-image


󠀠

4. 「說」出心聲:

其實每一個責罵的背後,都是一個擔心。其實,爸爸媽媽可以說出內心的擔心,我們和孩子才不會停留在表面的爭執。例如:孩子把腳踏車騎到馬路上。我們會罵孩子,是出自我們擔心孩子危險受傷。但孩子可能沒意識到危險,只是太過興奮好玩。這時,我們除了說出擔心與期望之外,也可以和孩子討論做法。「你很喜歡騎車,你騎車的時候好開心。但我也擔心你騎到馬路上會被車子撞,擔心你的危險。我們一起來研究看看,在哪裡騎車你會又開心又安全。」

raw-image


󠀠

5. 「愛」好愛滿:

不打不罵並非只是希望爸媽管好自己的手或嘴,關鍵在於打理好自己的生活──請爸媽要好好愛自己。例如每週「單純為自己」做一件開心的事,暫時將自己抽身。天不會塌下來的啦,請放心~~

raw-image


󠀠

🥰󠀠邀請大家一起響應,#人本教育基金會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 活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朱貞惠諮商心理師/藝術治療師的沙龍
30會員
36內容數
2024/05/23
本文介紹杏仁核的功能,以及透過標籤情緒和情緒練習來緩解恐懼感。科學研究發現,針對恐懼症患者的標籤情緒訓練可以有效幫助他們控制恐懼感,增加自我控制能力。這項練習也被證明有助於維持長期效果,並且能夠提高個人對情緒的自我意識。透過本文,讀者可以瞭解到情緒標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它來解救杏仁核,緩解情緒。
Thumbnail
2024/05/23
本文介紹杏仁核的功能,以及透過標籤情緒和情緒練習來緩解恐懼感。科學研究發現,針對恐懼症患者的標籤情緒訓練可以有效幫助他們控制恐懼感,增加自我控制能力。這項練習也被證明有助於維持長期效果,並且能夠提高個人對情緒的自我意識。透過本文,讀者可以瞭解到情緒標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它來解救杏仁核,緩解情緒。
Thumbnail
2024/05/15
當作者的阿祖去世時,因為文化的傳統,她對黑貓帶來的不幸持有刻板印象。然而,當她前往英國唸研究所後,與當地朋友的互動改變了她對黑貓的看法,發現在英國,黑貓是幸運的象徵。她透過這個故事,呼籲大家去探索自己對事物的反應,並好好觀察自己的看法。改變想法,就能改變行為。
Thumbnail
2024/05/15
當作者的阿祖去世時,因為文化的傳統,她對黑貓帶來的不幸持有刻板印象。然而,當她前往英國唸研究所後,與當地朋友的互動改變了她對黑貓的看法,發現在英國,黑貓是幸運的象徵。她透過這個故事,呼籲大家去探索自己對事物的反應,並好好觀察自己的看法。改變想法,就能改變行為。
Thumbnail
2023/05/17
我們對一段關係的內在感受, 是依據情感帳戶裡的感動時刻。
Thumbnail
2023/05/17
我們對一段關係的內在感受, 是依據情感帳戶裡的感動時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誰不是被打大的?」 但,打真的有效嗎? 通常,我們都只記得被打。 大多數的時候,不記得,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 大多數的時候,更不知道,要怎麼把事情做對。 󠀠 在1998年4月30日由美國一個反體罰組織─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發起「Spank Out Da
Thumbnail
「誰不是被打大的?」 但,打真的有效嗎? 通常,我們都只記得被打。 大多數的時候,不記得,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 大多數的時候,更不知道,要怎麼把事情做對。 󠀠 在1998年4月30日由美國一個反體罰組織─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發起「Spank Out Da
Thumbnail
在一個社團看到關於打小孩的管教方式討論,底下一堆爸媽大喊「不打是要我怎麼教小孩?」看得我膽顫心驚。
Thumbnail
在一個社團看到關於打小孩的管教方式討論,底下一堆爸媽大喊「不打是要我怎麼教小孩?」看得我膽顫心驚。
Thumbnail
不管是哪一個時期的年齡層,若孩子當下不懂或走偏了趕緊從旁協助,馬上導正回來,盡量與孩子是朋友之間的互動模式,相互尊重,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親子關係。 畢竟人不是一開始就會知道怎麼當媽媽、也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爸爸,更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孩子,都是長期的互動溝通、相處下來的感覺。 一起熟悉
Thumbnail
不管是哪一個時期的年齡層,若孩子當下不懂或走偏了趕緊從旁協助,馬上導正回來,盡量與孩子是朋友之間的互動模式,相互尊重,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親子關係。 畢竟人不是一開始就會知道怎麼當媽媽、也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爸爸,更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孩子,都是長期的互動溝通、相處下來的感覺。 一起熟悉
Thumbnail
身為兩個兒子的媽,我必須承認,我真的、真的很想打小孩。 很多人喜歡用打的方式教育小孩,因為「打」是威權,馬上可以看得到效果,立竿見影,然而小孩乖乖就範,是因為明白道理而願意接受教誨?還是害怕棍子打下去的疼痛?!
Thumbnail
身為兩個兒子的媽,我必須承認,我真的、真的很想打小孩。 很多人喜歡用打的方式教育小孩,因為「打」是威權,馬上可以看得到效果,立竿見影,然而小孩乖乖就範,是因為明白道理而願意接受教誨?還是害怕棍子打下去的疼痛?!
Thumbnail
幼兒會打父母,大多是家長太寵的關係,大人可能會覺得孩子打人又不痛、長大自然就會改善了,因此即便孩子不肯說對不起,也就作罷不處罰,但長期會使孩子養成壞習慣,而且長越大越難改過來,等孩子打人會痛或引發嚴重問題時,才要他修正行為,小孩會覺得很疑惑,小時候可以,為什麼現在不行?
Thumbnail
幼兒會打父母,大多是家長太寵的關係,大人可能會覺得孩子打人又不痛、長大自然就會改善了,因此即便孩子不肯說對不起,也就作罷不處罰,但長期會使孩子養成壞習慣,而且長越大越難改過來,等孩子打人會痛或引發嚴重問題時,才要他修正行為,小孩會覺得很疑惑,小時候可以,為什麼現在不行?
Thumbnail
原本沒有打算要寫這篇文章。正好4/30「國際不打小孩日」(Spank Out Day)前後,台灣新聞媒體與網站有幾則相關討論,而手上又有一篇4月中的最新研究,所以就決定先「插隊」。 
Thumbnail
原本沒有打算要寫這篇文章。正好4/30「國際不打小孩日」(Spank Out Day)前後,台灣新聞媒體與網站有幾則相關討論,而手上又有一篇4月中的最新研究,所以就決定先「插隊」。 
Thumbnail
「孩子只聽爸爸的話,因為爸爸很兇、會處罰他」、「我不喜歡先生這樣的方式,但好像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有時候不打,真的講不聽。」這是我在家長課中,一位媽媽這樣告訴我。開始帶領著不同教養風格的活動時,我注意到這位媽媽的若有所思。
Thumbnail
「孩子只聽爸爸的話,因為爸爸很兇、會處罰他」、「我不喜歡先生這樣的方式,但好像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有時候不打,真的講不聽。」這是我在家長課中,一位媽媽這樣告訴我。開始帶領著不同教養風格的活動時,我注意到這位媽媽的若有所思。
Thumbnail
我們很難相信,愛我們的人會故意傷害我們,因此覺得需要為他們的行為找藉口。但壓抑這樣的痛苦只會讓我們更有可能去體罰自己的孩子,如果你願意深入自己的內心,真正再去感受小時候被打的痛苦,就絕對不願把這樣的痛苦加諸在孩子身上。即使我們再怎麼壓抑否認,這樣的痛苦也沒有在童年就結束。
Thumbnail
我們很難相信,愛我們的人會故意傷害我們,因此覺得需要為他們的行為找藉口。但壓抑這樣的痛苦只會讓我們更有可能去體罰自己的孩子,如果你願意深入自己的內心,真正再去感受小時候被打的痛苦,就絕對不願把這樣的痛苦加諸在孩子身上。即使我們再怎麼壓抑否認,這樣的痛苦也沒有在童年就結束。
Thumbnail
前幾天是世界不打小孩日,可愛的衛服部總柴悉心叮嚀各位把麻不要打小孩,但小孩就是講也講不聽啊,用「打」是最快能看到顯著效果的方式,小孩立刻就不會再做同樣的事情了,還有什麼比「打」更有效的方式嗎?
Thumbnail
前幾天是世界不打小孩日,可愛的衛服部總柴悉心叮嚀各位把麻不要打小孩,但小孩就是講也講不聽啊,用「打」是最快能看到顯著效果的方式,小孩立刻就不會再做同樣的事情了,還有什麼比「打」更有效的方式嗎?
Thumbnail
當我們太過習慣使用暴力在孩子上,我們確實能得到一位乖巧聽話的小孩;但與此同時,我們可能在無形中也向他傳遞了「暴力使用」的錯誤觀念。 此外逼迫孩子聽話,也會令小孩過於習慣壓抑,使得他們面對難題時選擇默不作聲,並將負面感受累積在心裡──一旦這樣的情緒在某天爆發,那它帶來的影響,可能是下一場暴力的發生──
Thumbnail
當我們太過習慣使用暴力在孩子上,我們確實能得到一位乖巧聽話的小孩;但與此同時,我們可能在無形中也向他傳遞了「暴力使用」的錯誤觀念。 此外逼迫孩子聽話,也會令小孩過於習慣壓抑,使得他們面對難題時選擇默不作聲,並將負面感受累積在心裡──一旦這樣的情緒在某天爆發,那它帶來的影響,可能是下一場暴力的發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