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痛苦的時候,是勇敢面對?還是溜之大吉?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我想把我面對苦痛的經歷寫出來,我目的就是想它分享,把它書寫,發佈出來了就已經完成我的願望。之後若能有人看了之後得到點甚麼,那是我的額外獎勵,也是我的榮幸。

我相信在人生旅途中,我們或多或少也有遇到一些讓我們傷痛、受傷的事。在傷痛的時候,我們通常第一反應,要不然就戰,要不然就逃。選擇戰的人,在經歷傷痛時,把當中帶來的苦痛與感受體驗及經歷完後,這份傷痛就會過去,不會成為心中未被照顧好的傷口,讓這個傷痛成為過去,不再影響我們的未來。

若是,選擇了逃,這份傷痛會被壓抑下來,在心中變成了永遠不想觸碰的傷口,讓這個傷痛的經歷成為了界線、成為了限制,也變成了我們的弱點。這個弱點誰都不能碰觸,連自己也不允許。當有任何人觸碰它都會引發情緒,引發過去那份被壓抑的傷痛感覺,從而被過去繼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而我就是選擇了「逃」的那個。而且是逃而不自知,持續的被影響著。

從初中開始停頓

我從小就是一個很貪玩的小孩,很小的年紀就已經常常獨自一人在街上與其他大哥哥、大姐姐一起玩,也很愛結交朋友。一到街上根本不會管他認識不認識,直接就一起玩,也不會有太多顧慮,不會去擔心對方對自己的看法和態度,玩著玩著大家就認識。這樣的態度直到我初中一年級也是如此。

到了初中一後半期的時候,不知道是不是青春期的影響,我漸漸慢慢開始在意自己在朋友心目中的位置和地位、總是想知道我在他們眼中是不是重要的?是不是也把我當成他們的好朋友?是一個怎樣的人?各種各樣的顧慮就出來了,因此當時的我就開始做了各種各樣的試探。像是刻意不合作、之前都一起玩的,我突然消失等等,看看他們會是如何反應。

一開始大家都會來詢問你幾句話,但我拒絕了幾次就沒有人再來,那時我就把這樣的情況看成是「他們不重視我。」現在看回來,對於我關係上的痛苦應該就是從這裡開始吧。

總是利用「不合作」來檢驗我與對方的關係,來驗証他們對我的重視他,他是否也重視我?若是在愛情中就是我愛你,你也愛我嗎?總想著找到證據,或是想對方親口承認,而且對於愛不愛,重不重視都有自己所期待的一套標準,就算是對方目前符合了,也不代表未來會符合,所以愈親密的朋友,我就會愈去用各種方式要試驗,而且在不告訴對方,或是對方不知情的狀況下。

最終的結果當然就是不符合理想,我也因困在自己的理想模樣,而覺得受到傷害,利用自己所建的模型,來否定了所有的關係,而我因覺得「都沒有人真的重視我、愛我」覺得自己受傷了,感覺到痛苦了(現在回頭看才知道),我選擇了逃避,逃避人際關係,準確來說我逃避了與人主動建立關係,重點在於是誰主動。當我主動被拒絕了,我就會覺得受傷了,因為受傷了,又會逃得更深,更加堅定自己這個想法。

所以,從初中二年級開始,我根據「在關係上都沒有是真的重視我,愛我的,既然最終結果都是會受到傷害,那我直接的不要再主動與人建立關係,這樣我就不會再被傷害。我要變得不在乎,不在乎關係,只要我不在乎,不期待,就不會再有傷害。」的態度,從中把自己建立成我是一個孤僻、獨立、無所謂與不在乎他人的人(只是以設築起圍牆)。

在課餘其間我都會拿著書來看,或是一定要做著一些事情,只要這樣就算沒有人來找我我都可以和自己說「不是他們不來找我,而是我忙著我的事,我沒興趣與他們在一起行動,我只想做我的事」所謂我的事就是指看書與思考。那段時間我也是有收獲,養成了看書的習慣和愛思考這件事。

我當然也有結交到朋友,但這些朋友大把都是自然發展下認識,沒有說誰是主動一方,順其自然的方式成為了朋友,也沒需要我刻意為之,很隨緣的往來,往往這樣的朋友就是和我關係最長久。如果是我主動去認識,或是我有興趣去認識的,都會在不安、恐懼,試探中發生衝突,最後結束。愛情如此、朋友也如此。

這樣的狀態要到我讀大學之後,因我修讀科系的關係,慢慢的讓我看見自己這方面的模型,才一點點的鬆動起來。但大學時期我又從這樣態度中演變出另外一個態度,用來保護我免受傷害。

重新檢視

我總以為自己做人處事正大光明,自由自在,但其實只是在自己所設定的限制當中自由,在自己安全區中自在。我設了極大的圍牆,把一切讓我煩心,痛苦的事拒絕,關係也好,人也擺,只要是和我所想的不符合,我都把他們拒於門,不讓他們進來。尤其在中學的時候把這方面發揮到極致。

聽起來這樣很好「很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也可以減少無效的社交,這是一件好事。明白自己的界線,也不讓別人隨意傷害自己。」對的,一開始我也是這樣想,總覺得自己很清楚自己要的是甚麼,信念、價值觀、性格、喜歡甚麼、不喜歡甚麼都知道,很有個性很好。這其實也沒有對錯,只是要看我們想達到甚麼。如果我們本身就喜歡待在自己熟識、安全、滿意的圈子,而且我也覺得滿足與喜樂就好,只要自己覺得舒服就好。問題是,這樣的我並不覺得舒服,也不覺得喜樂。(但當時的我,大多時候會壓抑這樣的反思和洞察)

我設下了這麼多的界線,其實只是在否認和逃避我心裡對於關係裡面的渴求與期望,也一直想逃開在關係中感到孤獨與寂寞的那個自己,而這個對關係上的我所求叫做「無條件的愛」。這個愛不只是指愛情,而是很統粹的「愛」,像是愛你的家人、愛你的朋友、愛這個世界、愛這個社會等等,這都是愛。(這個覺察要去到我大學中期才漸漸看見,中學時間的我以「不在乎」為最大的防禦,連愛與不愛也不在乎,還有甚麼能傷害到自己,但這只是自己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需求和慾望,一直在逃避,逃避痛苦,最終變得更加痛苦。)

我現在因為看見了,願意承認自己在關係中有這份渴求,而且願意承擔這份期待當中所帶來的痛苦,因此我現在能夠說清楚的打出來,但當時中學的我根本不知道,我在關係有這樣的渴望,我只是感覺到,愈與人親密我就會愈害怕、害怕會有一天分離、害怕對方有一天會不會討厭我、害怕自己是不是能夠一直能讓對方喜歡等等的恐懼,愈是恐懼就愈是封閉自己,愈是把自己孤立起來,「既然關係總會有一天會分離,那不如我自己先斷絕。」我用這樣的方式把自己隔離了起來,不讓別人來傷害我。但只是這一切都是我逃避痛苦後,潛藏的這份傷痛所帶來的代價。

痛苦的由來

所以,其實所謂的痛苦,就是每個人當下面對事件時,所以引發的感受和反應。這些反應不一定是負面,若果你能當下就讓它過去,事情就在你心裡頭結束了。但你像我這樣,把恐懼牢牢捉緊,總在害怕關係的分離,總是膽心他人對你的看法,這份原先只是一刻的事情就會在你心裡頭札根,像是根刺一樣刺在你心頭,漸漸就不會想再去碰這根刺,也不讓別人去碰,每當有人碰到就會感覺痛,因此就會想盡千方百計去不讓別人碰到,也不讓自己碰到。

但是,會想用甚麼樣的方法每個人也不一樣,以我就是設下了「不在乎」這個防禦罩,隔著一切的苦痛和慾望,其實這根刺札的不是傷痛,以是我們我需求,只要願意去將刺拔出,我們的慾望、需求、渴求,也會因此而生。

現在的我就是在拔刺的階段,只是在拔刺的過程伴隨著慾念的傷痛隨之而來,這個隨之而來,被我們過去一直壓抑的傷痛就是我們在追求夢想和目標是的代價,這個代價大多來自你過去沒被照顧好的部份。

若有人也是在拔刺的過程,也在經歷著過去自己未被照顧好的部份,我們被不孤獨,讓我們彼此成為在拔刺路途中的夥伴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別光的沙龍
32會員
28內容數
寫完了自己成長內心掙扯的過程,發現自己最能夠與人分享的就是自己的失敗經驗,而我把時間花的最多的就是自的療癒,也是我在我文章裡所提到的「回家之路」。我想把嘗試過的方法或者曾經迷惑、不解、或是做錯路的經歷分享出來,讓也走在或是正想要走在回家之路的人,多一個參考,感謝各位,請多多支持。
別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7/17
回到較早前的時間線 在我畢業之後,我原先是打算是在家裡休息一段時間,休息完之後再去找工作,但很可惜我這個想法無法成真。每天我媽媽只要看見我在房間裡,他就會開始說教,每天都說著那些同樣的說話,十分厭煩。我嘗試著把我的打算告訴她,也只是換來另一頓的說教,漸漸我不太想再和他說任何事情。 曾經,我覺得溝
Thumbnail
2023/07/17
回到較早前的時間線 在我畢業之後,我原先是打算是在家裡休息一段時間,休息完之後再去找工作,但很可惜我這個想法無法成真。每天我媽媽只要看見我在房間裡,他就會開始說教,每天都說著那些同樣的說話,十分厭煩。我嘗試著把我的打算告訴她,也只是換來另一頓的說教,漸漸我不太想再和他說任何事情。 曾經,我覺得溝
Thumbnail
2023/07/14
一切都是從「關係」開始 我從我小時候開始寫起,寫到了我的初中、高中再到大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所描述的內容,其實都是在圍繞著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是甚麼呢?就是「關係」。 不論是之前寫到有關於我的愛情也好,學校也擺,或是目前在寫我的原生家庭,裡面所呈現的,都是在圍繞著這個主題去引伸或是發展。
Thumbnail
2023/07/14
一切都是從「關係」開始 我從我小時候開始寫起,寫到了我的初中、高中再到大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所描述的內容,其實都是在圍繞著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是甚麼呢?就是「關係」。 不論是之前寫到有關於我的愛情也好,學校也擺,或是目前在寫我的原生家庭,裡面所呈現的,都是在圍繞著這個主題去引伸或是發展。
Thumbnail
2023/07/06
我的「回家」之路到了這一步,才發現所有一切的徵結點都回到了我成長的根上—我的家。 家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與人建立關係的地方,一切與人的建立關係的習慣、習性、性格、方式都是由此開始 當我開始發現並且承認,我不想再像我媽媽那樣過生活,我有我想要過的生活模樣和成為的樣子,也許這個樣子,這種生活,不被人們認可
Thumbnail
2023/07/06
我的「回家」之路到了這一步,才發現所有一切的徵結點都回到了我成長的根上—我的家。 家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與人建立關係的地方,一切與人的建立關係的習慣、習性、性格、方式都是由此開始 當我開始發現並且承認,我不想再像我媽媽那樣過生活,我有我想要過的生活模樣和成為的樣子,也許這個樣子,這種生活,不被人們認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人一旦看見了,知道了,就無法再欺騙自己,但我們還是可以選擇忽視它。只是在忽視的過程,會有一直有一把聲音在提醒你「是時候要醒過來了,不是在自欺欺人。」然而,我們還是選擇了繼續忽視。。。。。。 旅程之初 —「要如何做」 大學時的我,還未能直面恐懼,只是每一次的遇到痛苦時,都能讓我有機會看見它一點點,但
Thumbnail
人一旦看見了,知道了,就無法再欺騙自己,但我們還是可以選擇忽視它。只是在忽視的過程,會有一直有一把聲音在提醒你「是時候要醒過來了,不是在自欺欺人。」然而,我們還是選擇了繼續忽視。。。。。。 旅程之初 —「要如何做」 大學時的我,還未能直面恐懼,只是每一次的遇到痛苦時,都能讓我有機會看見它一點點,但
Thumbnail
我想把我面對苦痛的經歷寫出來,我目的就是想它分享,把它書寫,發佈出來了就已經完成我的願望。之後若能有人看了之後得到點甚麼,那是我的額外獎勵,也是我的榮幸。 我相信在人生旅途中,我們或多或少也有遇到一些讓我們傷痛、受傷的事。在傷痛的時候,我們通常第一反應,要不然就戰,要不然就逃。選擇戰的人,在經歷傷痛
Thumbnail
我想把我面對苦痛的經歷寫出來,我目的就是想它分享,把它書寫,發佈出來了就已經完成我的願望。之後若能有人看了之後得到點甚麼,那是我的額外獎勵,也是我的榮幸。 我相信在人生旅途中,我們或多或少也有遇到一些讓我們傷痛、受傷的事。在傷痛的時候,我們通常第一反應,要不然就戰,要不然就逃。選擇戰的人,在經歷傷痛
Thumbnail
人啊,誰還沒有幾段痛苦的回憶? 有些回憶真的太痛苦,即便過去了好多年,那依舊是一提起就須用力深呼吸,輕碰就覺得已結痂的傷口又再次裂開般疼痛。 每當提起這段過往,就覺得快不能呼吸了。你深知自己不專業,也不是醫師,但你卻能深刻的知道,你因為這段過往而生病了,並且很嚴重。
Thumbnail
人啊,誰還沒有幾段痛苦的回憶? 有些回憶真的太痛苦,即便過去了好多年,那依舊是一提起就須用力深呼吸,輕碰就覺得已結痂的傷口又再次裂開般疼痛。 每當提起這段過往,就覺得快不能呼吸了。你深知自己不專業,也不是醫師,但你卻能深刻的知道,你因為這段過往而生病了,並且很嚴重。
Thumbnail
★躲起來,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他們說 我後來覺得,與其努力讓每個人都喜歡自己,不如努力成為自己喜歡的自己。 有時候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評論會覺得有些慌張,解釋也不是、不解釋也不是。當一個不夠了解我的人,說出一些對我的看法或意見的時候,我開始學著讓他們只是經過我的耳朵,而不是進到我的心裡。 當一個人
Thumbnail
★躲起來,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他們說 我後來覺得,與其努力讓每個人都喜歡自己,不如努力成為自己喜歡的自己。 有時候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評論會覺得有些慌張,解釋也不是、不解釋也不是。當一個不夠了解我的人,說出一些對我的看法或意見的時候,我開始學著讓他們只是經過我的耳朵,而不是進到我的心裡。 當一個人
Thumbnail
回憶從小到國高生的我,可能面臨比一般人還有多的困難。那時候的我,或許是得了重度憂鬱症吧。 在比較封閉資訊的私立學校裡,學生們有著更多層面的問題。 這篇稍微闡述了一下我那時的一些想法。謝謝大家觀看❤️
Thumbnail
回憶從小到國高生的我,可能面臨比一般人還有多的困難。那時候的我,或許是得了重度憂鬱症吧。 在比較封閉資訊的私立學校裡,學生們有著更多層面的問題。 這篇稍微闡述了一下我那時的一些想法。謝謝大家觀看❤️
Thumbnail
曾經在心理學的文章和課堂上,記得童年的經驗會形塑我們後來的行為模式與基礎。 但我直到昨晚(8/8)才將「害怕拒絕、害怕反擊」這件事情的根本找出來、連起來,我想將其記錄下來。
Thumbnail
曾經在心理學的文章和課堂上,記得童年的經驗會形塑我們後來的行為模式與基礎。 但我直到昨晚(8/8)才將「害怕拒絕、害怕反擊」這件事情的根本找出來、連起來,我想將其記錄下來。
Thumbnail
想謝謝自己的勇敢,作為這篇文章的起點。因為,整理自己童年的經歷、接觸自己童年的傷口,對每個人來說,都很不容易,這需要很大的勇氣。當你閱讀這篇文章時,如果與你有所連結,也邀請你拍拍自己,擁抱很不容易的自己,辛苦了。
Thumbnail
想謝謝自己的勇敢,作為這篇文章的起點。因為,整理自己童年的經歷、接觸自己童年的傷口,對每個人來說,都很不容易,這需要很大的勇氣。當你閱讀這篇文章時,如果與你有所連結,也邀請你拍拍自己,擁抱很不容易的自己,辛苦了。
Thumbnail
後來這兩種人都從我的生命中逃走了,一個不剩。只是後者留下的虛爆空洞,讓我在黑暗裡掉得更深,我恨,恨那些虛假的宣言和偽善的友好,才是真的殺人。後來我發現我更恨的其實是我自己,為什麼沒有辦法把任何人留在身邊。
Thumbnail
後來這兩種人都從我的生命中逃走了,一個不剩。只是後者留下的虛爆空洞,讓我在黑暗裡掉得更深,我恨,恨那些虛假的宣言和偽善的友好,才是真的殺人。後來我發現我更恨的其實是我自己,為什麼沒有辦法把任何人留在身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