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蔣家,其他一些外省大家族,可不可以稱之為公爵侯爵的去類比?欸,不可以。這就是封建跟扈從體制弔詭的地方,國民黨來台後,蔣介石痛定思痛下的組織改造,基本上就是建立在中央集權上。所以,中統的CC派陳立夫家流放美國,軍統則內鬥到崩解,情治體系最終都由蔣經國吸收,透過救國團、革命實踐研究院諸多體系,進行再教育,重新考核忠誠度。若硬要去拿中古歐洲封建體系來類比,比較接近「有土地的貴族」被全部解編,改成「宮廷貴族」。
而國民政府沒有貴族制度,只有官僚體系,所以這套宮廷貴族的繼承就得依靠考試,形成表面上的舉才優勢,所謂的高考名額依照省籍分配的道理,並不是只有「外省人優先」這麼單純。
各位可以想想,1949年後的台灣,能夠讀書考試的家庭,背景大概都怎樣?然後依照省籍去分,又會落到哪些人身上?基本上全部都是這些宮廷貴族的小孩,剩下的才是給我們這種一般外省人去考。例如筆者父親是軍轉公職,算是特殊管道,就筆者記憶中,父親曾說他是第二名錄取,依照省籍應該只有十幾個名額。
各位或許說,那這跟傳統說法差在哪,不就是獨厚外省人?欸,不完全,是獨厚貴族,不是筆者家這種中階官僚,我們算這些宮廷貴族下的扈從階級。是的,扈從體制是必須依附在這種宮廷貴族形式下才能成立,我們後來習慣稱之為派系,但這種派系非常不完整,更多的算是師徒制傳承。
象牙塔內搞世襲,敝帚自珍的中國國民黨官僚
這有點難解釋,以情報系統為例子,49年後擁有情報技能的人很少,有些建立人脈,認識國外特定人士的關係,根本不可能跟考試進來的官員說。而事實是,在49年後長大的宮廷貴族二代,經過考試制度考取官員後,也是優先進入跟父母相關的單位為主,長年下來形成特定圈子人的特定玩法。而表面上,這都是經過合法公正的考試制度,實際上光升遷就知道,你爸是宮廷貴族,課本上有名字的人,跟我們這種一般官僚相比,機會差多少。
家學本就有影響,白先勇沒有從軍,但他父親白崇禧是
保定軍校(編:中華民國初年的陸軍軍官學校,在中國河北保定,畢業生有1800名以上的將軍,前身是袁世凱創辦的北洋陸軍學堂)畢業,在清末年代這可算是文化資本豐厚,聽白先勇談過小時候就知道,白崇禧不是只會打仗的兵痞,而是有教育水準的儒將。在此狀況下,小孩不走軍職,其他地方一樣可以找到出路,加上宮廷貴族二代的身分,到哪都會有優勢。
而這種宮廷貴族影響,到了第三代就幾乎融化在整個官僚體制中,更難看出相關的繼承關係,許多專業技能透過組織性發展,也變成教材教案,不再是獨門絕技。這也是現年50歲以上的國民黨官僚,堅定認為國民黨怎麼可能是封建組織的理由,一切都是憑才幹才能。
呃,在我們深藍圈內自己看當然是這樣,實際上這等才能放到全國去,真的算好?那是因為考試跟官僚制度造成的喔,其他人難道比較不會做調查、看資料、寫計畫?別鬧了。
就因為是小圈圈,故完全沒有發現,國民黨的派系政治發展,其實又從宮廷貴族制,走到地方諸侯分封。這跟蔣家弱化有關,更與強力中央集權的副作用有關。
破壞「權」與「錢」的連結,讓你反不了
簡單說,宮廷貴族們看起來經由中央集權,逐漸走入平淡,實際上為數不少的大家族,透過聯姻與去台灣地方縣市發展,不見得是走政治,也有做實業的,與台灣地方勢力結合,得到政治運作最重要的「錢」。
國民黨的高官小孩們,彼此之間要認識聯姻自然簡單,中央官僚等宮廷貴族,沒有發大財的管道,但有權力影響政策,跑去地方發展的則相反,能夠聚集地方資源,卻很難影響中央。
蔣經國還在世的時候,是極力截斷各派系從中央到地方的連結,尤其是涉及一丁點中央勾結地方的弊案,最不能忍受,其根源來自於對「有錢有權的諸侯」恐懼。單純中央官僚辦事不牢,地方勢力執行建設汙錢,只要沒太誇張,蔣經國都可以容忍,但反過來就是完全不行,絕不容許中央官僚透過地方建設搞錢,地方勢力想藉由這層關係取得權力。
李登輝為何成為蔣經國名義上的接班人,從此貴族聯合脈絡來看,真的不難理解,這是一個身家清白,中央到地方都沒接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