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禪宗的故事,是這樣說的:
有兩位和尚,在溪流邊遇上了一位想渡河卻害怕溪水的妙齡女子。
年長的那位和尚,決定協助這位女子,抱起了她,渡過了溪流。
過了河之後,和尚將女子放下,女子謝過他之後就離開了。
兩位和尚繼續前行。
走了一段路之後,年輕的那位實在是忍不住,便開口問:
『做為出家眾,不應該和女人有肢體接觸,您剛剛那樣做是否算是破戒了?』
年長的那位則回答:『我已經在那個河邊把她給放下了,你怎麼還抱著她到現在?』
被歸類與『禪』有關的故事,幾乎都有個特性,那就是像個萬花筒,怎麼看都很有意思。
因為每個人從各自的經驗和角度,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答案。
而我是從中看到了『放下』其實並不是很困難的事。
會覺得困難,都是因為自己主動去牽掛那件事。
放下就和呼吸一樣,吸進來之後,呼出去,沒有保留。
我們的肺沒有一個真正的倉庫,可以儲存那些空氣,每一次進氣,必然伴隨一次呼氣。
執著與放不下,就像是硬想要把一口氣憋住,存在心中,最後若不是爆發,就是憋氣至死。
一般的狀況是:
發生了好事,處在意氣風發、幸福美滿的狀況,就想要維持長長久久、永不改變,或者是好上加好、直達天際。
這就像是吸了一股香氣,就想要把這股香氣永遠留在身體中。
發生了惡事,處在悲觀消極、痛苦難捱的狀況,就想要馬上立刻擺脫、詛咒或哀怨自己的命運,認為是老天爺不公平。
這就像是吸了一股臭氣,就巴不得消滅那股臭氣的源頭,還伴隨咒罵。
不管是哪一種,都是把本來應該是『發生』後就『放下』的一切,以記憶的形式,帶在身上。
以那個故事來說,好事就像是那位妙齡女子,抱著不想放;
壞事就像是卡在年輕的和尚心中,對於戒律的疑惑,梗著難受。
此外,很多人在學習時,會以為不執著和放下,等同於無情,將無情和『沒有情緒』或是『不在乎』畫上等號。
然而,一切的情緒,都只是個探知器,是幫助我們理解,心中有什麼樣的信念,會使我們產生了這樣的情緒。
就類似雷達儀,我們並不是要保留雷達儀上的訊號和數字,情緒這個雷達儀是幫助我們去看出那些自我牽掛和定義。
情緒能幫助我們,看出自己心中有什麼牽掛,也看出自己是否正在牽掛。
下一次,如果發現自己開心地笑了,就笑吧~
然後吸一口氣,就放下,不需再提起,不需再懷念。
同樣地,如果發現自己生氣或想哭,在不影響他人的狀況下去發洩掉那個情緒,然後同樣地吸一口氣,就放下,不需再提起、不需去談論。
無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任何事情,是喜事或是悲事、是我所願的好事或是我所不願的壞事,都讓它們發生,然後就放下。
慢慢地,就可以學會『隨順(Let it be)』與『放下(Let it go)』
這時候,真的很適合來聽這首Beatles(披頭四)的名曲:
以及,因為一部紅遍全世界的動畫『Frozen』的主題曲:
漸漸地,我們將不再為了一句稱讚而自鳴得意,也不會因為被人批評而揪心賭氣,難過不已。
真正地找回內心的平靜和祥和,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帶給世界平靜與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