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好多人問我:「心理師,為什麼情緒敏感的人這麼多?」
我想了一下,好像還真的挺多的?大家的情緒覺察與觀察力都越來越好!!
每個來求助的案主,常常因生活中各種內外在衝突,而導致情緒困擾
覺得自己有錯或是他人怎可以那樣子生活呢?
對自我與外在世界的價值產生質疑
但比起討論敏感情緒有沒有對錯
我更想說:「千萬別責備自己的情緒,那不錯犯錯。」
我思考一些可能,簡單整理情緒敏感的來源:
1. 資訊自由
網路發達後,不分年齡層都有手機(我爸媽與我小姪女也都是3C達人!!),常常滑抖音、IG、臉書、小紅書等,都有很多鮮明的網紅或影片,展現很多種不同個性,鼓勵大家「找到自己的樣子」,這種形象的投射,讓我們內心有被觸動到,不知不覺情緒流動了,認同一段好感情就該要怎樣,成功的男(女)人就該如何,但常常又無法立刻跟當下的自己接軌,就容易情緒起伏、心情亂亂的。
2. 矛盾的親職教育
相較祖父母(或父母輩)的傳統「忍讓」讓生活簡化,現代父母因為愛孩子,擔心孩子跟自己一樣苦,一方面鼓勵孩子要有想法,一方面又希望孩子照自己的意思走(根本矛盾打架!!),所以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是消化不良的,不知道怎麼面對自己心中複雜的情緒,知道爸媽是愛我們,可是弄不懂他們倒底想要什麼?自己也混亂永遠當不了100分的小孩而感到氣餒、自責。
3. 人類演化
在有名的馬克思需求理論提到,人類的需求有七層,底層屬於生理需求(吃飽穿暖),高層為靈性需求(自我實現,生命意義),台灣整體上基本生活條件比過去充裕,隨著教育提升,也開始邁向實現自我的需求,我們常聽到「活出自己」是不分年齡層的新指標,也覺得這樣的感覺不錯,會想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更自在、做真實的自己。但受限知識傳播快,心靈層次資源卻仍匱乏,在做自己的過程中會影響戀愛、婚姻、工作、人際、家庭等,常怕傷害到他人、被他人討厭、同時又渴望被無條件接納,因此情緒會容易敏感起伏。
簡單列舉三項,核心概念都是新世代中,我們被鼓勵思考、做自己、面對心中的聲音,卻沒有人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才好,但常常怕犯錯,只好自己憋著,成為別人或自己眼中那個「想太多」,情緒敏感的人。
那麼心理師:「我情緒真的很敏感,很怕影響別人,該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把敏感情緒想像成是整理房間,快樂悲傷難過通通都丟進去很亂,之後每進去一個會不知道放哪裡,房間越積越亂,看了就焦慮煩躁。
通常6-8次2個月左右的心理諮商,可以有效讓情緒,跟心理師一邊晤談一邊整理凌亂的房間,最後分門別類後,就能慢慢知道怎麼面對情緒,例如跟男友吵架的生氣,背後其實是我們對自己的責備,就可以把它找位置放著、或是收起來,自然也就沒那麼焦慮。(尤其找到能同理自己的心理師效果會特別好!!)
而若無法立即使用心理諮商,也能拿起紙筆,練習寫下影響情緒的生活事件,把事件與情緒分類,例如:我和媽媽吵架,當下的心情是「生氣」,而事後真實的心情是「怕做不好讓媽媽失望」。
結語
很多高敏感都是小時候很優秀聽話,有不錯能力、乖乖的,反事擅長忍耐,為他人著想的很讚小孩!!有時會納悶,我小時候還好阿,怎長大越來越敏感,是不是我很糟糕?其實情緒從小就在累積,不是長大後突然變敏感,也因為長大後的事情越來越複雜,光靠忍耐包容,其實很難面對所有的情境,卻又不知道怎麼辦才好繼續忍,情緒忍久不流通,新中累積很多毒素,自然最後就爆炸啦!
身為心理治療工作者,情緒敏感雖然會造成一些生活影響,讓自己與他人造成衝突,但面對衝突,我們可以練習更多因應的方式,會比悶著、怕做錯、自責來得舒服很多,而良好敏感的情緒能力,也能讓我們有能力照顧他人,產生人與人的共好,讓彼此身心都更滿足。
(((PS.電視上那種細膩體貼卻又霸道的反差總裁,根本是不存在的生物呀,搖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