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自我:自我探索與成長的重要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當我們進入大三大四,我開始注意到一個現象:我們不再談論自己是誰,而是只談論自己從事什麼工作。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我終於找到了一個能恰如其分表達這個狀態的詞語:

「花了幾年時間發散的自我探索,終於有了第一次的收斂,重新定義了自己是誰。」

最近我發現,原來大多數年輕人關注的問題是「我應該做什麼工作」。

這種格格不入的感覺源自於我們對問題起始點的不同定義。當我們滿心歡喜地分享著自己的成果,以及我們如何重新定義自己的經驗時,卻常常遭到理解不足的眼神和搖頭。

這兩種定義並不相互衝突,甚至可以相互補充。然而,我們感到疑問的是,為什麼我們呈現出來的成果不能被接納和重視?

為什麼我們現在只談論自己的工作,而不再討論自己是誰?

為什麼每個獨特、複雜、無可替代的個體逐漸被學歷和頭銜所模糊?我們只看到由工作、學歷和頭銜所組成的面具,而已經忘記這些面具下面的靈魂是什麼樣子了。

我認為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1. 人們經常忘記建立界線,忘記自己和工作的關係,直接將工作(或其他有助於生存的事物)視為自己。
  2. 外部環境或市場機制的強化導致我們過度重視某些價值,而忽視其他價值。例如,了解自己是誰似乎不那麼有價值,而考試成績則被重視。學校花費大量時間教授數學,卻忽略了舞蹈課程。
  3. 我們習慣於二元化和線性思考方式,儘管這種思考方式在某些情況下有助於生存(例如判斷危險,迅速做出逃生決策),但我相信我們接受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在回答人生問題時套用公式:「我是誰,看看我的工作/學歷/頭銜就知道了」。

我們擁有處理更複雜問題的能力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多。讓我們勇敢地挑戰更加不確定、更加複雜的問題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袋鼠Kangaroo's Blog
38會員
96內容數
哈囉!我是冠彰,大家都叫我袋鼠。 從高中開始到現在不斷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意識到教育、社會與全球是息息相關,然而有太多結構性問題讓我感到困擾與煩憂。未來將成為#社會助人教育NPO工作者,期待在教育、社會、以負責、毅力與省思的方式,讓自己成為「助人的永續人才」道路前進。
袋鼠Kangaroo's Blog的其他內容
2023/12/31
在我無意見看見網路上有人討論三模的國文寫作時,讓我特別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題目設計更是引人入勝。首題以一場關於失敗實驗的小遊戲為核心,讓我不禁反思,為何台灣的學生在全球範疇中展現最高的「害怕失敗」指數?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深入剖析。
Thumbnail
2023/12/31
在我無意見看見網路上有人討論三模的國文寫作時,讓我特別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題目設計更是引人入勝。首題以一場關於失敗實驗的小遊戲為核心,讓我不禁反思,為何台灣的學生在全球範疇中展現最高的「害怕失敗」指數?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深入剖析。
Thumbnail
2023/12/18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關於武敬凱的最新影片-「你之所以窮,就是因為你窮。|階級複製, 富人思維」。而在各大臉書或是論壇當中,我時常看到這個社會時常說到「讀書」可以翻轉階級。但是,過去以往可以用讀書翻轉,但是面對未來變化莫測的世界,對於用讀書來翻轉階級已經是很困難了,不然你想想,大家都想翻轉階級,但是到底有
Thumbnail
2023/12/18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關於武敬凱的最新影片-「你之所以窮,就是因為你窮。|階級複製, 富人思維」。而在各大臉書或是論壇當中,我時常看到這個社會時常說到「讀書」可以翻轉階級。但是,過去以往可以用讀書翻轉,但是面對未來變化莫測的世界,對於用讀書來翻轉階級已經是很困難了,不然你想想,大家都想翻轉階級,但是到底有
Thumbnail
2023/12/15
引言: 在台灣,教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儘管108課綱的實施意圖良好,但社會上普遍存在對其評價褒貶不一的聲音。這種評價的背後,是一系列教育體制和政策的問題。本文將以專業的態度,從政府教育目的、心態導向、升學競爭、差別待遇等角度深入探討,旨在促使對台灣教育體制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和改革。 政府
Thumbnail
2023/12/15
引言: 在台灣,教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儘管108課綱的實施意圖良好,但社會上普遍存在對其評價褒貶不一的聲音。這種評價的背後,是一系列教育體制和政策的問題。本文將以專業的態度,從政府教育目的、心態導向、升學競爭、差別待遇等角度深入探討,旨在促使對台灣教育體制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和改革。 政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不知道我未來要做什麼,想換工作卻又怕改變」 近期與朋友聚餐,從朋友口中聽到這句話,好像看到大半年前的自己,對人生感到迷惘,總覺得自己沒有特別喜歡的東西,自己的人生少了一點目標與未來計畫。剛好這半年看了一些書,也有一些心得,決定把心得整理上來,和大家分享。
Thumbnail
「我不知道我未來要做什麼,想換工作卻又怕改變」 近期與朋友聚餐,從朋友口中聽到這句話,好像看到大半年前的自己,對人生感到迷惘,總覺得自己沒有特別喜歡的東西,自己的人生少了一點目標與未來計畫。剛好這半年看了一些書,也有一些心得,決定把心得整理上來,和大家分享。
Thumbnail
經常忽略了自己內在深處的聲音 在這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總是被迫奔波於各種工作、學習和家庭事務之間。這種忙碌使我們往往忽略了內在深處的聲音,忘記了自己的真正渴望和內心的需求。每天的壓力讓我們只能應付眼前的困難,卻忘了細細品味生活的真諦。 在城市的喧囂中,我們忘記了自己 在城市的喧囂中,我們很
Thumbnail
經常忽略了自己內在深處的聲音 在這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總是被迫奔波於各種工作、學習和家庭事務之間。這種忙碌使我們往往忽略了內在深處的聲音,忘記了自己的真正渴望和內心的需求。每天的壓力讓我們只能應付眼前的困難,卻忘了細細品味生活的真諦。 在城市的喧囂中,我們忘記了自己 在城市的喧囂中,我們很
Thumbnail
當我們進入大三大四,我開始注意到一個現象:我們不再談論自己是誰,而是只談論自己從事什麼工作。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我終於找到了一個能恰如其分表達這個狀態的詞語: 「花了幾年時間發散的自我探索,終於有了第一次的收斂,重新定義了自己是誰。」
Thumbnail
當我們進入大三大四,我開始注意到一個現象:我們不再談論自己是誰,而是只談論自己從事什麼工作。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我終於找到了一個能恰如其分表達這個狀態的詞語: 「花了幾年時間發散的自我探索,終於有了第一次的收斂,重新定義了自己是誰。」
Thumbnail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個別諮商工作的看見:「認真活到現在,你知道自己要什麼嗎?」。
Thumbnail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個別諮商工作的看見:「認真活到現在,你知道自己要什麼嗎?」。
Thumbnail
這時代很多人說要做自己,但會不會有一種可能是: 大多數人其實也不清楚自己想要成為怎麼樣的自己。 導致最後追逐的是其他人說服他的目標, 活在一種假象的追逐當中。 你想要成為的自己,是從你靈魂的聲音中,提煉出來的答案。 不是其他人的意見、不是從其他人那裏繼承的主張。
Thumbnail
這時代很多人說要做自己,但會不會有一種可能是: 大多數人其實也不清楚自己想要成為怎麼樣的自己。 導致最後追逐的是其他人說服他的目標, 活在一種假象的追逐當中。 你想要成為的自己,是從你靈魂的聲音中,提煉出來的答案。 不是其他人的意見、不是從其他人那裏繼承的主張。
Thumbnail
隨著長大,當一直硬扛已經不是辦法了,才發現現在要去開發其的“自我”,竟然會找不到方向,他們已經消失無蹤,留下少少的線索
Thumbnail
隨著長大,當一直硬扛已經不是辦法了,才發現現在要去開發其的“自我”,竟然會找不到方向,他們已經消失無蹤,留下少少的線索
Thumbnail
邁入而立之年以後我一直在尋找以及認識自己。 以前我以為很了解自己,但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衝撞之後才發現一次又一次的不認識自己,於是跌倒、受傷再站起來,重新再來打怪一次,然後,我就慢慢地開始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重新拿出過去學過的自我成長課程、學著了解人類圖中屬於投射者的我..
Thumbnail
邁入而立之年以後我一直在尋找以及認識自己。 以前我以為很了解自己,但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衝撞之後才發現一次又一次的不認識自己,於是跌倒、受傷再站起來,重新再來打怪一次,然後,我就慢慢地開始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重新拿出過去學過的自我成長課程、學著了解人類圖中屬於投射者的我..
Thumbnail
無論是在私人或是應酬的場合,最常見的自我介紹都是由自己的工作當切入點,也就說我們習慣於用一個人的工作來定義自己和別人。不同的職業也成了人與人交往方式的捷徑與標籤,某某是個醫生,那麼他應該很認真、聰明,某某是個律師想必他辯才無礙,某某是個工程師,他做事一定嚴謹。 這樣的做法不但用了專才大於通才的一種價
Thumbnail
無論是在私人或是應酬的場合,最常見的自我介紹都是由自己的工作當切入點,也就說我們習慣於用一個人的工作來定義自己和別人。不同的職業也成了人與人交往方式的捷徑與標籤,某某是個醫生,那麼他應該很認真、聰明,某某是個律師想必他辯才無礙,某某是個工程師,他做事一定嚴謹。 這樣的做法不但用了專才大於通才的一種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