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獨處是種罪?每個人都需要的能力—《孤獨,是一種能力》|閱讀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愛讓我們連結,但在孤獨中,我們才得以超越。人永恆地在這兩個端點中移動,而後漸漸成為一個獨立且完整的人。」
IG:@lydiabooksday

IG:@lydiabooksday

《孤獨,是一種能力:面對真實自我、探索孤獨心理的當代經典》

作者:安東尼.史脫爾 (Anthony Storr)
原文:Solitude: A Return to the Self
譯者: 張嚶嚶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20/10/12

感同身受的孤獨力

「有些人無法親易的與人建立人際關係,不代表是異類」

2020年末跟2021年初看了這本書,閱讀完第一遍了沈思許久,又看了第二遍。

初次閱讀前半段時,一直覺得裡面的文字似曾相似。後來查閱書籍資料才發現原文版本於1985年在英國出版,臺灣曾在1999年出版過一次(已絕版),現在最新版本是2020年再版的版本(中文書名也稍作修改)。 
可惜的是作者Storr已於2001年過世…若回頭來看這本書,會覺得距離原文出版過去了35年,仍然不可思議的點出現代社會的現狀。

「獨處是種能力,能夠獨處的人意味著內心有安全感,而非孤僻」 

人際關係

書中提到英國1970–1980年代十分崇尚「客體關係理論」,這個主流學派認為:一個人必須透過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才能保持穩定的精神關係;反之,無法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的人,是有問題的。

對此,Storr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無法親易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的人不代表有問題。大師佛洛依德說過「愛+工作=生命」,但Storr認為佛洛依德太高估了「愛」,也就是人際關係的力量,而忽略了工作與興趣(志業)的建立。

「孩童如果覺得必須順從,以致於片面摒棄或抑制自己的真性情,將來他為了維持自尊,勢必要一直依賴外在,這類孩童長大之後會始終覺得他必須成功、必須做到最好,或者得到每個人的讚許,才可以保住自己的價值感」

害怕孤獨、對孤獨深感恐懼的的人,也許是不停的追求他人的讚美與認可,他們期望獲得讚許來保持價自身的價值感。 他們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同儕的認同…等。或者說,這是我們的社會所追尋的。社會不停的告訴我們,我們要努力去獲得外在的評價與他人的認可。如果不努力追求這些的人,會歸類為異類。

獨處是種能力

「獨處的能力與自我發現和自我瞭解有關,也就是關係到一個人能否察覺內心最深處的需求、情感與衝動。」

讀到這段文字時,我所想的畫面,不是空間意義上、單獨一人的獨處,而是無法脫離社群媒體、手機的現代人。

原文版本於1985年出版時,沒有現在這麼多類型的社群媒體。現在就算自己一個人獨處,有了手機我們也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我們可以傳訊息、po文、瀏覽別人的限時動態或發限時動態等等。 

其實這些不是真正的「一個人」。同樣的,有了手機,我們根本無法達到「獨處(alone)」,我們會把自己的生活塞滿找不到屬於自己的空間與時間。

「獨處的能力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它能促進學習、思考與創新,使人能順變、能保持與內在想像世界的接觸。」

Storr在書中反覆強調「獨處」是種能力,他反覆強調獨處不是怪異。他認為獨處必須要更往上一層思考,亦即獨處是 — 「每個人都需要的能力」。每個人都需要獨處、每個人都需要學會自己與自己對話。

後記:為什麼獨處是種罪?

讀完這本書後想了很久很久…

從小到大我真的是很孤僻的人,某個求學階段曾經沒有任何朋友,但也是那段時間讓我培養了閱讀的習慣。對我來說,我相信閱讀是我這輩子最大的財富。

後來發現,我很難與別人建立人際關係,很難認識新朋友

本不覺得有什麼關係,但所有人都告訴我:「你不可以耍孤僻」、「你不可以沒朋友」,這樣是不正常的!

對此我要很努力的去適應,很努力的逼自己去社交,但我就是很討厭這些🥲。

(再次強調我生錯了國家,我上輩子應該是芬蘭人!芬蘭人一生只有兩個朋友!一個是摯友、一個是他自己(;´༎ຶД༎ຶ`))

圖片來源:https://horo88.cc/amp/7743/

圖片來源:https://horo88.cc/amp/7743/

我們社會強調「一個人」是不正常的,想想網路上流傳的「國際孤獨等級表」,第一級是「一個人去超市」到第十級「一個人做手術」。

目前我的等級是第九級「一個人搬家」

最初看到這張表的時候覺得—「奇怪耶,一個人怎麼了嗎?」

一個人住、一個人生活當然會做到表上很多事情,一個人會怎樣?

我真的不覺得怎樣,我一樣有家人有交往對象有朋友(P.S.不多),但獨處真的是我的常態。 

儘管如此,我常被問到:
「為什麼你都一個人?」
「為什麼你不去跟別人聚會?」
「為什麼你不出門?」

直到在書上我讀到了這段話:

「能夠獨處,就表示內心有安全感,並非一種孤僻的行為。」

2021年給自己的禮物:刪除Instagram

思索好幾天後,我決定要把平常生活(社交)使用的IG帳號停用。(但我還是有保留分享閱讀心得的帳號)。
平常生活(社交)的IG帳號(私帳)已經用了六年多了,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上面。

是的…上面充滿著回憶,然而使用IG的初衷已改變。

對我來說,私帳不再是我能夠暢所欲言的地方,我發現自己被社群媒體綁住了。

決定刪除私帳的同時,非常喜歡的教育家Anita Chen也在粉專宣布—2021年她會告別經營四年的粉專與社群媒體,專注與女兒相處。

把私帳刪掉後,發現自己多了很多時間,能夠專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也是刪掉後才發現…自己竟然會下意識的想要去點IG,有點強迫症😅。

這是我對自己新年的希望,希望自己能夠繼續保持獨處的能力。
P.S. Instagram 的使用沒有對錯,這只是我個人的選擇😏還是會繼續使用這個閱讀帳號XDD 繼續與大家分享閱讀的快樂。

歡迎大家追蹤我的閱讀帳號(IG:@lydiabooksday),不定期分享閱讀心得

raw-image
如果喜歡我的閱讀心得或教學,歡迎按下「愛心」支持與轉發
可以追蹤/Follow我,本專欄會持續撰寫閱讀筆記😉
avatar-img
41會員
41內容數
培養閱讀的習慣就是為你自己構建一座避難所,讓你得以逃離人世間幾乎所有痛苦與不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閱讀避難所 的其他內容
《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的故事主人翁「斯里特克蘭」原型其實正是畫家高更,小說中雖然沒有寫出原名,但從法國畫家+大溪地這幾個關鍵字,讀者可以輕易辨別出其實就是在講高更的故事。
《幸好時光不倒流》作者:徐玫怡(獨立出版) ⁡我喜歡玫怡的地方,是她的文字總能夠非常恰當又合適的指出許多人不以為意但很在意的眉眉角角,她總是能夠把彆扭的我、內向的我,無法說出口的事情表達出來。
《去你的博士學位》作者:柯曦答 柯曦答在自序就提過,把她在讀博班期間遇到的不公不義寫出來,可能會讓她惹上官司,但她並不害怕….因為台灣高教的狀況就是如此。 ⁡ 台灣高教的狀況就像房間裡的大象,每個人都知道有問題,卻沒有人敢說、敢指出來。 柯曦答就讀國立大學人文相關的研究所,在大四期間因為修了一門讓她
「長大之後的居無定所,卻很少被當成一個主要的生命經驗來探討。」談陳偉棻的《入境大廳》,描述出北漂的心聲。. “「三十幾歲的搬家,一點也沒有比較不徬徨」—《入境大廳》陳偉棻|閱讀筆記
從72公斤到完成全馬的心路歷程」—那些讓我開始跑步的書《跑過、煩惱過,才能發現的事》 (大迫傑)、《Jay的跑步筆記》 (許立杰)及《歐陽靖寫給女生的跑步書》(歐陽靖)|閱讀筆記 | 我的全盛時期(人生體重巔峰)是高中考大學時的72公斤🫠不要說跑步了,連800公尺走完都覺得很累。從72公斤到能夠跑
一起跟著圖書館去旅行吧!!全台環島圖書館辦證紀錄就在這裡!! 身為閱讀愛好者,除了逛書店外,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圖書館!文章主要是分享我如何辦理借書證及走訪各地圖書館的一些心得,始終相信我們的城市、國家能夠多多建立圖書館,讓每個人都能享受閱讀。
《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的故事主人翁「斯里特克蘭」原型其實正是畫家高更,小說中雖然沒有寫出原名,但從法國畫家+大溪地這幾個關鍵字,讀者可以輕易辨別出其實就是在講高更的故事。
《幸好時光不倒流》作者:徐玫怡(獨立出版) ⁡我喜歡玫怡的地方,是她的文字總能夠非常恰當又合適的指出許多人不以為意但很在意的眉眉角角,她總是能夠把彆扭的我、內向的我,無法說出口的事情表達出來。
《去你的博士學位》作者:柯曦答 柯曦答在自序就提過,把她在讀博班期間遇到的不公不義寫出來,可能會讓她惹上官司,但她並不害怕….因為台灣高教的狀況就是如此。 ⁡ 台灣高教的狀況就像房間裡的大象,每個人都知道有問題,卻沒有人敢說、敢指出來。 柯曦答就讀國立大學人文相關的研究所,在大四期間因為修了一門讓她
「長大之後的居無定所,卻很少被當成一個主要的生命經驗來探討。」談陳偉棻的《入境大廳》,描述出北漂的心聲。. “「三十幾歲的搬家,一點也沒有比較不徬徨」—《入境大廳》陳偉棻|閱讀筆記
從72公斤到完成全馬的心路歷程」—那些讓我開始跑步的書《跑過、煩惱過,才能發現的事》 (大迫傑)、《Jay的跑步筆記》 (許立杰)及《歐陽靖寫給女生的跑步書》(歐陽靖)|閱讀筆記 | 我的全盛時期(人生體重巔峰)是高中考大學時的72公斤🫠不要說跑步了,連800公尺走完都覺得很累。從72公斤到能夠跑
一起跟著圖書館去旅行吧!!全台環島圖書館辦證紀錄就在這裡!! 身為閱讀愛好者,除了逛書店外,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圖書館!文章主要是分享我如何辦理借書證及走訪各地圖書館的一些心得,始終相信我們的城市、國家能夠多多建立圖書館,讓每個人都能享受閱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們渴望認同,卻也享受孤獨帶來的權力。 在探索個人主義的主題時,我想起年初看到一篇談論「孤獨」的文章。 大意是在說,年輕人是最容易感到孤獨的族群,而孤獨是一種自戀的剛需,而社會化則是讓我們的自戀慢慢戳破,當我們發現自己和別人沒有什麼不一樣,才會真正與人產生連結。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Pooh分享了她最近閱讀的書籍《對自己也當個好人》。這本書以輕鬆的語調探討了孤獨、自我接納和追求真實自我的重要性。作者通過自身經歷,分析了與他人分享脆弱的感受,並強調在生活的每個階段都應學會接受失敗和孤獨,進而成長。Pooh的感想也鼓勵讀者勇敢嘗試新事物,讓人生更加充實。
在面對孤獨感和、面對與人相異的成長經歷時,我們隨時都能重新審視自己擁有的一切。分享自己從不同生活環境和人際關係中所感受到的自我發現:藉著思考過去的點滴,我們其實能夠意識到身邊朋友和家人的支持,以及自己所擁有的價值,找到心中的平靜與力量。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如果你想在獨處時不再感到孤獨,那麼你需要擁有獨處能力。 本文探討了人與內在客體的關係,以及如何培養獨處的能力。擁有獨處的能力不僅能減少在孤獨時的焦慮感,同時也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更真實的親密關係和獲得良好的自我感。文章最後提出了在成年之後獲得獨處能力的一些建議。
Thumbnail
看完這本書確實有種原來孤獨並不是一直說服自己一個人也很好,或是要好好練習獨處等等,而是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適時保有自我空間、開放接納別人的意見、隨時柔軟的身段,這些都可以讓自己更可以在面對自己或他人時更加自在。
一個人一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總在假裝自己很享受孤獨、很享受一個人,這個世界時常需要很多假裝,而人也害怕被別人知道自己其實有時候不那麼喜歡自己一個人。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Thumbnail
孤獨是修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透過獨處,可以專注觀照身心,反省自己,達到心靈平靜的境界。本文介紹了許多佛經中有關孤獨修行的內容,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身心靈上的安寧。佛經中經常強調欲求智慧,必須獨處靜坐思維。如《雜阿含經》:聞法己,我當獨靜處,專心思惟。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們渴望認同,卻也享受孤獨帶來的權力。 在探索個人主義的主題時,我想起年初看到一篇談論「孤獨」的文章。 大意是在說,年輕人是最容易感到孤獨的族群,而孤獨是一種自戀的剛需,而社會化則是讓我們的自戀慢慢戳破,當我們發現自己和別人沒有什麼不一樣,才會真正與人產生連結。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Pooh分享了她最近閱讀的書籍《對自己也當個好人》。這本書以輕鬆的語調探討了孤獨、自我接納和追求真實自我的重要性。作者通過自身經歷,分析了與他人分享脆弱的感受,並強調在生活的每個階段都應學會接受失敗和孤獨,進而成長。Pooh的感想也鼓勵讀者勇敢嘗試新事物,讓人生更加充實。
在面對孤獨感和、面對與人相異的成長經歷時,我們隨時都能重新審視自己擁有的一切。分享自己從不同生活環境和人際關係中所感受到的自我發現:藉著思考過去的點滴,我們其實能夠意識到身邊朋友和家人的支持,以及自己所擁有的價值,找到心中的平靜與力量。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如果你想在獨處時不再感到孤獨,那麼你需要擁有獨處能力。 本文探討了人與內在客體的關係,以及如何培養獨處的能力。擁有獨處的能力不僅能減少在孤獨時的焦慮感,同時也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更真實的親密關係和獲得良好的自我感。文章最後提出了在成年之後獲得獨處能力的一些建議。
Thumbnail
看完這本書確實有種原來孤獨並不是一直說服自己一個人也很好,或是要好好練習獨處等等,而是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適時保有自我空間、開放接納別人的意見、隨時柔軟的身段,這些都可以讓自己更可以在面對自己或他人時更加自在。
一個人一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總在假裝自己很享受孤獨、很享受一個人,這個世界時常需要很多假裝,而人也害怕被別人知道自己其實有時候不那麼喜歡自己一個人。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Thumbnail
孤獨是修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透過獨處,可以專注觀照身心,反省自己,達到心靈平靜的境界。本文介紹了許多佛經中有關孤獨修行的內容,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身心靈上的安寧。佛經中經常強調欲求智慧,必須獨處靜坐思維。如《雜阿含經》:聞法己,我當獨靜處,專心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