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性的力量』工作的意義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個章節我反覆看了幾次,因為這個問題確實一直存在我的心中,工作只是為了賺錢嗎? 除了錢之外其他事都不重要?

理想與成就感只是存在於想像中,還是本來就該存在於每個人的工作內容中呢?

作者用了一些簡單的實驗回答這些問題,人的天性是達成目標及完成任務;就如同我自身的登山及環島經驗一樣,這些過程「從頭到尾都是一場無情的磨難」,但卻為我創造極大的成就感。

以下是內容擷錄及整理:

  • 多數人對身份認同與工作之間的深刻關聯性,似乎都有一定的認知。
  • 「工作」已成為現代人身份的重要內涵,而非只是賺錢餬口的手段,許多人也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個人尊嚴」及「人生意義」。
  • 「反不勞而獲」的基本概念其實與經濟學概念 (生物多半會選擇以最小的勞力換取最大的收穫) 互為衝突。
  • 根據傳統經濟學的看法,任何支出 (包括精力) 都是一種成本,因此生物不可能會主動去做勞心勞力的事;如果能夠免費取得相同的食物,為何要浪費時間去工作?
  • 除了薪水以外,還有哪些事情可以構成工作的意義? 只要所做的事情與「自我形象」有關,就足以成為動力,更賣力工作。
  • 現代專業分工將一件事情分割成許多細瑣的環節,使每個人只負責其中很小的部份,讓人完全不清楚整個流程的進展,看不到最後工作的結果。
  • 專業分工跟亞當‧斯密提出的「效率」概念有關,在「國富論」中指出專業分工可以為生產流程創造出極高的效率。
  • 當我們把一些工作分割成較小的環節,便可以創造出「局部效率」→ 每個人在自己的工作上更專業。
  • 但專業分工也會讓人付出代價,馬克思點出「勞動異化」的重要性;一位「異化」的勞工將對自己所做的工作、他的勞動目標,以及生產的流程產生疏離感。
  • 這將使工作成為一種事不關己的「外部性活動」,因而讓人無法在工作中找到認同感及意義。
  • 現代的「知識經濟」工作需要運用到許多想像力、創意、思考能力以及二十四小時的投入,所謂的「異化」可能是當今職場中的一項重要影響因素。
  • 考慮到「內在激勵因素」以及「工作意義」對工作動力及生產力的重要性,當員工無法看清全局,以及工作意義及工作成就感被剝奪,專業分工就有可能產生「負面效應」。

上述的內容我是認同的,就自身經驗出發,我也更傾向於弄清楚整個事情或流程的來龍去脈,而不甘心只是做著自己不清楚也不確定有無貢獻的環節。

即使都一樣是在賺錢,我更願意做對產業或對人有幫助的工作內容而賺錢,不想浪費無謂的時間務虛。

可能也因為這個動機,所以我選擇自行創業,深刻體會到一個事業體從無到有,到底錢是怎麼賺進來的完整過程。

但對個人來說,財富的累積不見得要創業,賺錢有很多種的方式,創業只是讓自己更了解完整流程,我很慶幸有這個經歷,不論成敗也是自我成就的一種方式吧!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環境決定思維、思維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結果時,其實已經是末端,決定結果的是行動,但為何想去做這件事,背後絕對是不同的思維所導致,這在讀書、就業、創業及投資上,都可以看到其脈絡可循,我自己深深有感。但只著眼在結果本身,對行動模式反覆修正,可能最後還是不如預期,因為本質並無改變。
因為需要「每天寫作」,反倒推升我積極過好每一天的動機;在我身上的具體作為是先踏實的每天記錄,進而才會有反省的時間跟機會。自從要求自己每天都要寫部落格後,晚上洗澡及早上刷牙時,都會思考今天該寫甚麼內容,進一步反思過去一天到底做了些甚麼事情。
這本書的內容是讓我更有動力寫部落格的原因之一。以下是我比較有共鳴的部份,畢竟我自身經驗跟在學校授課經驗,都說明了一切事物都是要以「實踐為衡量的標準」;學的再多,當真正用的時候才是考驗,也才能真的『懂』。強調以「輸出」來反向促進「輸入」的方式,可以參考「費曼學習法」。
富蘭克林在窮理查年鑑中說:「如果你想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驅動這個世界的不是貪婪,而是妒忌。這是一本讀一遍也不夠的書,我擷取了「查理‧蒙格」在書中說的話,這些是看的當下,深深有感的片段。有機會要再多讀幾遍,作者的論述對我有深深的啟發作用。
效率和效能的分別,在實際運作上有所不同;效率從產入端開始影響,效能卻要從最終成果回溯。彼得‧杜拉克指出:「天底下最徒勞無功的事情莫過於發揮極高的效率,去做一件根本不該做的事。」 本書作者從另一個角度詮釋:「只因成本較高,看似較無效率,就不去做原本該做的事,這樣也不妥當。」
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叫「恆毅力」,坦白說書中的內容也忘的差不多了,但關鍵的想法還是那句話:「對的事情不論大小,要持續做下去。」 「原子習慣」的作者倒是一反常態的認為「人」先天就很難做到自律,往往是有好的方法,設計一套機制或配置一個環境,讓自己自然而然的能夠達到自律行為。
環境決定思維、思維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結果時,其實已經是末端,決定結果的是行動,但為何想去做這件事,背後絕對是不同的思維所導致,這在讀書、就業、創業及投資上,都可以看到其脈絡可循,我自己深深有感。但只著眼在結果本身,對行動模式反覆修正,可能最後還是不如預期,因為本質並無改變。
因為需要「每天寫作」,反倒推升我積極過好每一天的動機;在我身上的具體作為是先踏實的每天記錄,進而才會有反省的時間跟機會。自從要求自己每天都要寫部落格後,晚上洗澡及早上刷牙時,都會思考今天該寫甚麼內容,進一步反思過去一天到底做了些甚麼事情。
這本書的內容是讓我更有動力寫部落格的原因之一。以下是我比較有共鳴的部份,畢竟我自身經驗跟在學校授課經驗,都說明了一切事物都是要以「實踐為衡量的標準」;學的再多,當真正用的時候才是考驗,也才能真的『懂』。強調以「輸出」來反向促進「輸入」的方式,可以參考「費曼學習法」。
富蘭克林在窮理查年鑑中說:「如果你想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驅動這個世界的不是貪婪,而是妒忌。這是一本讀一遍也不夠的書,我擷取了「查理‧蒙格」在書中說的話,這些是看的當下,深深有感的片段。有機會要再多讀幾遍,作者的論述對我有深深的啟發作用。
效率和效能的分別,在實際運作上有所不同;效率從產入端開始影響,效能卻要從最終成果回溯。彼得‧杜拉克指出:「天底下最徒勞無功的事情莫過於發揮極高的效率,去做一件根本不該做的事。」 本書作者從另一個角度詮釋:「只因成本較高,看似較無效率,就不去做原本該做的事,這樣也不妥當。」
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叫「恆毅力」,坦白說書中的內容也忘的差不多了,但關鍵的想法還是那句話:「對的事情不論大小,要持續做下去。」 「原子習慣」的作者倒是一反常態的認為「人」先天就很難做到自律,往往是有好的方法,設計一套機制或配置一個環境,讓自己自然而然的能夠達到自律行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在面對職場、工作、感情甚至整理房間時,很容易落入「沉沒成本謬誤」,覺得如果放棄了,是不是過去的努力都白費了? 小F正在讀資工所,但卻清楚的知道自己對寫程式一點興趣都沒有,所以迷惘痛苦,我問他「既然這麼痛苦,為什麼還要繼續讀下去呢?」 小F回答我:如果不繼續把研究所讀完,我大學四年不就白費了嗎...
Thumbnail
看完GameStop軋空大戰的紀錄片後,那時就覺得整個事件發展過程滿符合《故事經濟學》一書所提的論點,所以把這本書再翻出來,邊看邊回想紀錄片中的情節,確認我的感覺與記憶並沒有錯。 第一次看本書時其實沒有特別感觸,但經歷兩年多的疫情,對於流行病學的科普知識與病毒感染的術語有更深體會,所以重看本書時,對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2.06.17 作者:FAHAHA|翁順法 你是個「理性的人」嗎?你覺得自己決策的過程「充滿理性」嗎?那,你覺得「人是理性」的嗎? 本文重點: 1. 人是不理性的嗎?有什麼證據? 2. 為什麼我們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 3. 知道這件事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你生活中有甚麼不理性的堅持呢? 我以我自己為例: 明明搭公車上班通勤比較方便,卻選擇搭火車讓自己比較不便;僅是因為之前搭公車的首次經驗不好。 又或: 眼前有兩份帳單,一份為600元電話費,另一份則為3500元的電費,這兩份帳單的期限都近在咫尺,手上也剛好有非常足夠的金額可以支付,照理說應該會兩筆帳單
  經過這陣子的放鬆,放下了之前的堅持,以及對於過往的情緒,漸漸地發現自己無法再像過去一樣對於政策問題有更多實際的想法還有理想,而是越來越受情緒反應,講話就仗著一分理講十分話,非常的理盲濫情。   我想這也跟言論討論環境有關係吧,還是回到之前說的,自太陽花、反課綱一系列的學生運動帶起的討論環境,一瞬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分享思考的藝術中談及的對比效應,還有這個思考錯誤在生活無所不在的證據! 先看對比效應在書中的意思好了! 當我們在觀察事物時,若同時出現某個可供參照的對象,而這個對象較醜、較便宜或較小,我們就會因此判定原本所觀察的事物較美、較真或較大 在書中作者引用了《透視影響力》中一則有趣的故事來說明
Thumbnail
      看書名,本來以為是個提供人類為什麼不理性以及如何解決關於不理性的問題的方法論,其實不過就是是一本關於杜克大學行為學大師的勵志演講稿,麻雀變鳳凰的自圓其說。只能說,讀完之後還蠻失望的,或許因為當初看到書名標題時對其副標題所及的『工作、生活及愛情』以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的談論方式深感好奇。
Thumbnail
七仙女讀書會三月七缺二,閱讀的書目是不理性的力量,由芳導讀。 不理性的力量分成兩個部分:工作與個人,出席的五仙女多認為不容易讀,因此導讀變的格外重要,作者希望大家瞭解人性的運作之後,就能決定如何將這
Thumbnail
我們常常誤以為把感受、感覺講出來的人相較而言是較不理性的人,但是我的經驗發現不然。 有一次,我前往家附近早已經預約好的牙醫診所進行三個月一次的牙齒檢查。 這是一家特別難約的診所,但是因為我跟我的主治
Thumbnail
第一次看「惡魔教室」這部電影,是雙胞胎女兒考完國中基本測驗的暑假,我們家裏沒有電視機,看影片都是用投影機打在牆壁上,像到戲院看電影一樣,全家人一起專注的看。   「惡魔教室」播完,我拉開窗簾,AB寶還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在面對職場、工作、感情甚至整理房間時,很容易落入「沉沒成本謬誤」,覺得如果放棄了,是不是過去的努力都白費了? 小F正在讀資工所,但卻清楚的知道自己對寫程式一點興趣都沒有,所以迷惘痛苦,我問他「既然這麼痛苦,為什麼還要繼續讀下去呢?」 小F回答我:如果不繼續把研究所讀完,我大學四年不就白費了嗎...
Thumbnail
看完GameStop軋空大戰的紀錄片後,那時就覺得整個事件發展過程滿符合《故事經濟學》一書所提的論點,所以把這本書再翻出來,邊看邊回想紀錄片中的情節,確認我的感覺與記憶並沒有錯。 第一次看本書時其實沒有特別感觸,但經歷兩年多的疫情,對於流行病學的科普知識與病毒感染的術語有更深體會,所以重看本書時,對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2.06.17 作者:FAHAHA|翁順法 你是個「理性的人」嗎?你覺得自己決策的過程「充滿理性」嗎?那,你覺得「人是理性」的嗎? 本文重點: 1. 人是不理性的嗎?有什麼證據? 2. 為什麼我們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 3. 知道這件事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你生活中有甚麼不理性的堅持呢? 我以我自己為例: 明明搭公車上班通勤比較方便,卻選擇搭火車讓自己比較不便;僅是因為之前搭公車的首次經驗不好。 又或: 眼前有兩份帳單,一份為600元電話費,另一份則為3500元的電費,這兩份帳單的期限都近在咫尺,手上也剛好有非常足夠的金額可以支付,照理說應該會兩筆帳單
  經過這陣子的放鬆,放下了之前的堅持,以及對於過往的情緒,漸漸地發現自己無法再像過去一樣對於政策問題有更多實際的想法還有理想,而是越來越受情緒反應,講話就仗著一分理講十分話,非常的理盲濫情。   我想這也跟言論討論環境有關係吧,還是回到之前說的,自太陽花、反課綱一系列的學生運動帶起的討論環境,一瞬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分享思考的藝術中談及的對比效應,還有這個思考錯誤在生活無所不在的證據! 先看對比效應在書中的意思好了! 當我們在觀察事物時,若同時出現某個可供參照的對象,而這個對象較醜、較便宜或較小,我們就會因此判定原本所觀察的事物較美、較真或較大 在書中作者引用了《透視影響力》中一則有趣的故事來說明
Thumbnail
      看書名,本來以為是個提供人類為什麼不理性以及如何解決關於不理性的問題的方法論,其實不過就是是一本關於杜克大學行為學大師的勵志演講稿,麻雀變鳳凰的自圓其說。只能說,讀完之後還蠻失望的,或許因為當初看到書名標題時對其副標題所及的『工作、生活及愛情』以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的談論方式深感好奇。
Thumbnail
七仙女讀書會三月七缺二,閱讀的書目是不理性的力量,由芳導讀。 不理性的力量分成兩個部分:工作與個人,出席的五仙女多認為不容易讀,因此導讀變的格外重要,作者希望大家瞭解人性的運作之後,就能決定如何將這
Thumbnail
我們常常誤以為把感受、感覺講出來的人相較而言是較不理性的人,但是我的經驗發現不然。 有一次,我前往家附近早已經預約好的牙醫診所進行三個月一次的牙齒檢查。 這是一家特別難約的診所,但是因為我跟我的主治
Thumbnail
第一次看「惡魔教室」這部電影,是雙胞胎女兒考完國中基本測驗的暑假,我們家裏沒有電視機,看影片都是用投影機打在牆壁上,像到戲院看電影一樣,全家人一起專注的看。   「惡魔教室」播完,我拉開窗簾,AB寶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