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療癒系列:悲傷的河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沒有形式與佔有的愛之後,碰觸到悲傷。

最近心理師友人寫了一句話,「人群像一條河流」,是從瑪麗-法蘭西絲.歐康納(Mary-Frances O’Connor)所著的《悲傷的大腦》裡擷取的一句話。

人群像一條河流」:這條生命之流,匯聚了過去、現在、未來的人的出生與死亡,我們都是這條長河的一份子。

悲傷河流 Photo by Manuel Meurisse on unsplash

悲傷河流 Photo by Manuel Meurisse on unsplash


「我們都在一條河流裡」

這陣子像在水面上冒泡的情緒,我暫時將它們稱為悲傷,因為那是我比較多的感受。走在路上,騎過眼前的外送員、牽著孩子走路肩膀垂下的爸爸、炒菜的老闆娘、等公車的情侶、不是下課時間揹著書包的小學生,一個個浮現了悲傷,也許是我的投射,也許真的感受到他人悲傷。
也許,悲傷原本就存在了。像隱藏在藍色的《瀑布》後,若隱若現的樣貌,透過水流間的縫隙看見他,一種在與不在之間。
我也發現,身心比較疲弱時,一切都緩下來的觀察,能感覺好多的悲傷,感受他人聲音裡的苦,好像我們都在同一條河裡,經驗著不只是《我巨大的悲傷》。
就像在《與神同行》呈現的地獄,我們都在那條河裡掙扎、嘶吼、失落、無力,因為「執」帶來的苦,也因為「執」帶來的熟悉與安全,我們仍在裡頭。不只是人,似神非神般的地獄使者 江林,看著電影中他的眼神藏著悲傷,那是千年前就遺留下來,不會消失的悲傷。

我們對家不也如此嗎?

每個人都不想在家,每個人也都想回家。即使離家,也是《揹上悲傷北上》,越是逃離,心裡仍渴望著,總有一天回到《小時候》的家,因為我們一直在名為家的河流裡,從未上岸。
河流裡,無意識地尋找《後繼者》,保持河水像過去一樣湍急,在後繼者的身體畫上的「執」與苦,那是我們努力想抵抗與避免再次發生的。這樣的無意識也許是一種渴望,渴望自己、孩子們,有那麽一天,苦,不再像無法停止翻轉的沙漏。
這樣的渴望,像在《與神同行》中,「貴人」是千年難得一見的,而在家的河流裡,我們也希望那個貴人到來,停止或轉化,苦,在這個家世代輪迴,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家的貴人,只要我們保持觀察自然之物的意識,只是這很不容易。

「像」是蛻變的物質身

後繼者總是對自己說:絕對不要像在我們身上刻畫的那些人們,卻無法控制地翻動「像」的沙漏。而這個「像」是我們得以轉變的基礎,如礦物經歷擠壓堆疊千年,礦物沉積的地方像是心靈的陰暗處。我們唯有經驗痛、苦,才能理解生命。甚至我認為生命,是「受苦」支持著,以免掉落更深的苦裡,又或者這是一層一層的苦,跨越了苦,才有力量再往下探索更深的苦。

悲傷的河流

「All sorrows can be borne if you put them in a story or tell a story about them」 ─ Isak Dinesen.

當悲傷不再僅是情緒,將它放進故事,是你的故事也是一個故事時,也許故事就能乘載更多。
每個人內心也有一條生命的河流,在一條河流裡的經驗裡,進入、離開他人生命河流,也許他人亦是如此。在來去間,與他人故事交織寫自我心事,感受悲傷的連結感,連結自已與他人的苦,只是這樣的悲傷太默默、太巨大,需要回到我的情緒樹洞裡,緩緩地感受自己與這個世界的悲傷。
因此,悲傷是一種連結的情緒,他能幫助我們感受、理解他人,幫助我們與他人建立關係,進而增加我們向內的深度,進入更深的自省與整合。

哀悼 Photo by Denys Amaro on unsplash

哀悼 Photo by Denys Amaro on unsplash

國內外大多研究將悲傷與哀悼連結一起,悲傷幫助我們與逝者保持連結,將過去再次喚起,那是我們還能感受到對方活著的內隱記憶,因此我們仍能感覺逝者仍存,只是在情節記憶裡,死亡是事實,我們就在這兩種記憶之間的縫隙掙扎著。
活著的感覺,不是對方還在,而是一種「關係的在」,在關係裡的瘋狂揮舞、寧靜擁抱、喜悅牽手……等等,這些感覺都還在。而關係(水星/水銀(汞)的療癒力量),在失落與復原間擺盪中扮演重要角色,亦在思考(塩的作用)與意志/身體(硫的作用)間做為一個協調、融合的角色,它擁有兩個面向:既是有毒亦是療癒。我們無法以人為之力,直接療癒悲傷,而是在擺盪間,隨時於意識裡準備著療癒的那一刻發生。
復原居所裡的內隱記憶像是水晶礦石恆常存在,將曾經與逝者的時間淬煉,在兩個記憶之間的空間,潛意識進入到這個自律神經系統的空間,這是我們能夠觸碰潛意識的時刻,將其拿出來感受,再放回心中某一處壇城,淬鍊出意義。(參考 Stroebe & Schut 於1999年提出的雙歷程模式(dual process model)並修改)

悲傷四體模式 - 圖文/李奎諺 臨床心理師

悲傷四體模式 - 圖文/李奎諺 臨床心理師

這個拿出來感受的動作,亦可以是社會文化下的儀式行為,透過儀式表達悲傷情緒,再整合進內在的心理歷程。儀式能讓我們再次經驗到原來劇烈的情緒,在過程中逐漸涵納儀式裡的經驗,釋放隱藏的悲傷能量,進而出現新的意義。新的意義出現不是悲傷結束或整合完成,悲傷依舊存在,只是它更能在河裡流動,在自己、在他人故事裡流動。

而憂鬱與悲傷是類似向度的情緒,都是幫助我們有連結感的情緒。悲傷,像是傾向往外擴展的樹根,之後,筆者會談憂鬱,是傾向往下形塑的樹根,是一個比悲傷更聚焦的情緒,在自我與他人之間,更加極端與矛盾的情緒狀態。

悲傷治療原則與方法

「我的悲傷無處豢養」,這句話摘自尋人啟事 The Wanted 的《我巨大的悲傷》。這句話透露出,我們無法控制悲傷,能為悲傷做的是感受它、接受它,見證其《本來面目》,可以透過筆者的悲傷四體模式,靠近悲傷。筆者提供一個運用隨手可得的藝術媒材療癒悲傷,它既展示四體的擺盪,亦展現關係與意義自然浮現的過程。

剪貼詩
蒐集報章雜誌,剪下文字同時建立與文字的關係,剪下就像支離破碎的悲傷。透過反覆排列地拼貼,就像在失落與復原居所來回的空間,重新建立關係,當悲傷的文字被用另一個方式排序時,就會出現解釋悲傷的新詩詞,亦透過詩的隱喻療癒悲傷。

圖片來自 亮語:大小人專屬的語文生活誌

圖片來自 亮語:大小人專屬的語文生活誌

在剪貼過程中,沉浸愛與悲傷中,當愛的對象,逐漸沒有形式與佔有後,悲傷湧現,就在愛失去了形狀與悲傷塑型中循環著,這也是一個整合過程,在其中看見更真實的自己。

愛與悲傷 - 圖文/李奎諺臨床心理師

愛與悲傷 - 圖文/李奎諺臨床心理師


註:

  1. 《 》是電影或歌名。
  2. Stroebe & Schut 於1999年提出的雙歷程模式(Dual process model),該模式為一動態擺盪的模式。認為哀悼包含兩個導向:失落與復原,個體在二個導向來回擺盪,若固著其中一邊,都會出現適應上的困難。失落,即專注在情感導向的悲傷經驗裡,在這端,我們可能會切斷所有實質上或心理上的連結,缺乏改變的動力。復原,即專注在認知導向的生活上改變,如人際關係、角色改變、嘗試新事物等。
  3. 塩(salt)、汞(mercury)、硫(sulfur):人智學與榮格的煉金術裡都有提到此意象。塩是專注、結晶、硬化的過程,像是神經感官系統的運作。硫是溫暖的、消化、排泄、溶解的過程,像是新陳代謝系統的運作。汞是自然界唯一的液態金屬,是一種節奏的、平衡的意象,像是心肺呼吸節律系統,汞是療癒轉化的關鍵,它充滿二元對立性。塩汞硫也是悲傷四體模式的內涵。
avatar-img
1.2K會員
166內容數
《聽聽心理說的話 PSYCHOLOGY LISTENING》 「人生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而是等著被經驗的現實。」 心理非心裡,卻也說進您的心裡。這裡有一篇篇的生命經驗、心理治療的看見與心理學知識,轉換為療癒性的文字。當您看了,希望能讓您安住當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聽心理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對情緒的涵納,是轉化為愛與慈悲的根基。因此,焦慮的背後可能帶著更大的喜悅。 焦慮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對情緒的涵納,是轉化為愛與慈悲的根基。因此,焦慮的背後可能帶著更大的喜悅。 焦慮的本質是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人生如一條蜿蜒的河流,時而湍急,時而平緩。我們乘著歲月的小舟,在這條河流上漂泊,尋覓屬於自己的風景。旅途中,我們會遇見無數的岔路口,每個選擇都將引領我們走向不同的風景,塑造出獨一無二的人生。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人的情緒就像一汪湖水 外界的影響如同投入潮水的石子 即使是微小也能激起層層漣漪 這些漣漪就是我們內心的各種情感 悲傷 不安 憤怒 焦躁 以及喜悅 情緒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 但它們確實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良好的情緒能滋養我們的內心 而負面情緒 如果長時間累積 或頻繁出現 可能是我們的心
Thumbnail
「人生,就是一條充滿悲傷的河流,河上的每一天,我們都可能溺水。」
Thumbnail
  困境的出現,在尚未找到對策之前,會產生悲觀情緒是很正常的。悲觀意指一種消極的精神狀態,對於當下遭遇的情況,總以為自己預見了最不好的結果。當一個人陷入悲觀情緒時,他會忽略生活中的光明面,傾向去關注陰暗面,例如天空下雨了,他想得是神在哭泣而不是神降甘霖。
Thumbnail
如果洪水是我們的意識,那我們必定要被那洪水給再次淹沒,再脫離,再一次呼吸。
Thumbnail
情緒就好像水,好像一汪深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見,也難免要在其中沉溺掙扎。理解如何和情緒相處,就像學會游泳,你要嗆水嗆上無數次,接受並習慣對水的恐懼,才能在其中自在地悠游。
Thumbnail
悲傷 悲傷,思索 你的根源區說出哪些悲傷的情緒? 悲傷之自我對話 被控制和被排斥悲傷,不知自己做了什麼而被他人排斥的悲傷,現在看來只是他們個人感受而做出的行為,他人亦活在個人的思想內,感覺這好、這不好,如同我們自己相同、二元分化狀態,轉而同理它們,亦悲憫他們。 緊握不放的情緒,思索
Thumbnail
木心說過一段話 常以為人是一個容器,盛著快樂,盛著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導管,快樂流過,悲哀流過,導管只是導管。各種快樂悲哀流過流過,一直到死了,導管才空了。瘋子,就是導管的淤塞和破裂。 …… 容易悲哀的人容易快樂,也就容易存活。管壁增厚的人,快樂也慢,悲哀也慢。淤塞的導管會破裂。真正構成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在失去親人時所承受的痛苦和自責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疏離。文章聚焦於失去與痛苦的主題,表達出每個人都可能因失去而受傷,與他人共度困難是一種力量。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人生如一條蜿蜒的河流,時而湍急,時而平緩。我們乘著歲月的小舟,在這條河流上漂泊,尋覓屬於自己的風景。旅途中,我們會遇見無數的岔路口,每個選擇都將引領我們走向不同的風景,塑造出獨一無二的人生。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人的情緒就像一汪湖水 外界的影響如同投入潮水的石子 即使是微小也能激起層層漣漪 這些漣漪就是我們內心的各種情感 悲傷 不安 憤怒 焦躁 以及喜悅 情緒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 但它們確實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良好的情緒能滋養我們的內心 而負面情緒 如果長時間累積 或頻繁出現 可能是我們的心
Thumbnail
「人生,就是一條充滿悲傷的河流,河上的每一天,我們都可能溺水。」
Thumbnail
  困境的出現,在尚未找到對策之前,會產生悲觀情緒是很正常的。悲觀意指一種消極的精神狀態,對於當下遭遇的情況,總以為自己預見了最不好的結果。當一個人陷入悲觀情緒時,他會忽略生活中的光明面,傾向去關注陰暗面,例如天空下雨了,他想得是神在哭泣而不是神降甘霖。
Thumbnail
如果洪水是我們的意識,那我們必定要被那洪水給再次淹沒,再脫離,再一次呼吸。
Thumbnail
情緒就好像水,好像一汪深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見,也難免要在其中沉溺掙扎。理解如何和情緒相處,就像學會游泳,你要嗆水嗆上無數次,接受並習慣對水的恐懼,才能在其中自在地悠游。
Thumbnail
悲傷 悲傷,思索 你的根源區說出哪些悲傷的情緒? 悲傷之自我對話 被控制和被排斥悲傷,不知自己做了什麼而被他人排斥的悲傷,現在看來只是他們個人感受而做出的行為,他人亦活在個人的思想內,感覺這好、這不好,如同我們自己相同、二元分化狀態,轉而同理它們,亦悲憫他們。 緊握不放的情緒,思索
Thumbnail
木心說過一段話 常以為人是一個容器,盛著快樂,盛著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導管,快樂流過,悲哀流過,導管只是導管。各種快樂悲哀流過流過,一直到死了,導管才空了。瘋子,就是導管的淤塞和破裂。 …… 容易悲哀的人容易快樂,也就容易存活。管壁增厚的人,快樂也慢,悲哀也慢。淤塞的導管會破裂。真正構成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在失去親人時所承受的痛苦和自責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疏離。文章聚焦於失去與痛苦的主題,表達出每個人都可能因失去而受傷,與他人共度困難是一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