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你的腦袋堆積無用的想法,讓它構思有幫助的想法
不知道你們是否有這樣的經驗:清晨起床時,發現自己感到異常疲憊。明明剛睡醒卻覺得精神不太好 、懶洋洋的、無法集中注意力,腦袋裡一片雜亂,思緒從四面八方而來。心裡浮現出專案即將截止日期、上午會議中可能會被問到的問題,還有今年的報稅事宜還没處理,下班後還要幫孩子買美術課材料,甚至晚上還有客人要來,晚餐要準備什麼。當這些聲音湧入我們的腦海時,我們可能會問自己:「我的生活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出了什麼問題?」這些思緒常常讓我們感到焦慮、無助。
這其實是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當我們遇到挑戰性的問題,卻找不到答案,感到困惑、無助時,大腦會緊急運作,試圖預測、找出解答。不幸的是,這種傾向有時會產生反效果,因為大腦常常製造出更令人擔憂的解釋。因此,我們開始相信自己無法勝任工作、無法做好父母的角色,甚至無法照顧好自己。這些負面思緒持續存在並加深我們的無力感。
隨著負面情緒的累積,壓力也不斷增加,形成一個龐大且難以區分的整體。無論具體原因是什麼--忙碌的行程?身體不舒服?還是與社群脫節?,我們感受到的症狀,例如胃痛、額頭出汗或喉嚨緊繃等,卻都是相同的。
掌控壓力的方法是採取行動。Jeff Bezos曾說:「壓力主要來自那些對於你能掌控的事情,你卻不採取行動。我發現一旦我能明確定義自己的壓力來源,並撥第一通電話或發出第一封郵件,我就能感受到壓力大大的減輕了。」我認為Jeff Bezos說的很有道理。我們都希望自己能掌控各式各樣的局面。只要我們採取行動,就能減輕壓力,停止思緒的盤旋和過度的結果預測。
生活中的平衡也非常重要。我們努力追求最大的生產力,滿足他人的需求並帶給他們快樂。雖然有時候,我們也會懷疑自己為何要這樣做。儘管如此,由於大多數人都這麼做,我們也會告訴自己應該也要這麼做。然而,我們都忽略了,在建立與他人有意義的連結之前,先與自己建立良好的關係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當壓力不斷逼近時,我們可以反問自己:這種感覺的原因是什麼呢?也許透過寫日記或與信任的人交談,我們可以逐步解開心中的糾結,深入了解主要的壓力來源。絕對不能坐在那裡,袖手旁觀,放任大腦持續預測未來並不斷告訴自己目前的處境將會如何發展下去。換句話說,有意識的尋找解決方案並付諸行動。大腦的功能在於產生點子和想法,而不是無限期地將這些想法存在腦海中。要恢復自己的掌控權,就必須踏出第一步,做出行動。因此,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辨識讓你感到壓力和困憂的問題,然後果斷採取行動。
也許下次清晨醒來時,你又感到恐懼、疲憊或壓倒性的情緒,不妨思考一下:也許這僅僅是一種生理反應,如疲憊、睡眠不足、飢餓或脫水的後果。反思一下,這些感覺是否可能僅僅出於生理原因。將情感痛苦轉化為僅僅身體上的不適感,如果是這樣的話,可以採取積極的步驟來補充能量:喝水、確保充足的睡眠、用健康的食物滋養身體,並休息片刻、重新充電。這些行動可以幫助你恢復幸福感。
另一方面,如果這些感覺源於心理因素,就需要辨識根本原因並正視它們。將感受明確的寫下來、看清這些情緒本質,然後採取行動。用具體的方式處理每個情況,這將使你能夠重新構建觀點,並培養新的心態。
最後,在自我照顧和生產力之間取得平衡是很重要的。當我們將自身需求置於他人之上,往往會忽略自己的健康和幸福。在追求生產力和滿足他人需求之前,建立與自己的健康關係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當你在清晨醒來時感到壓力和困擾,試著意識到這些思緒和感覺的來源、採取行動解決問題。這樣,你將能重新獲得掌控權。
總結來說,當我們的大腦面對挑戰時,它會迅速運作,但有時也會產生負面的詮釋,加深我們的無力感和焦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著手行動,明確定義壓力來源並解決問題。同時,也別忘了關注自己的需求,建立與自身健康的關係、尋求平衡。透過這些方法,我們能掌控我們的大腦,引導它讓它朝著對我們有益的思維方向前進,遠離不必要的焦慮。
Source: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成》”How Emotions Are Made: The Secret Life of the Brain” by Lisa Feldman Barre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