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接納自己?先去創造好好被接納的經驗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我們是透過關係來找尋自身的定位的。」——《一隅有花 Withering Calendar》


我常在網路上看到好多媽媽,明明已經為孩子付出一切、身心俱疲,卻仍然在發文求助時,自責自己做的不夠好。每當我看到他們這樣,總不免心疼,忍不住會回文分享自身經驗,希望用自己的例子讓他們知道,媽媽很廢也沒關係,生命總會找到出口(大誤)。好的拉回來,或許是老從他們身上,看見自己過去的影子,我真正希望的是能給他們一些希望感。期望透過我的親身經驗分享,讓他們知道這一切都只是個過程,只要不放棄,不管路途再遠,慢慢走總會到的。


教養的最難在於「接納自己」

過去在學敘事前,我也是很容易自責與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媽媽。當時的我面對教養的難,並不是不知道怎麼做,畢竟坊間資訊豐富,隨便搜尋都可以找到一堆怎麼教小孩的方法。難是難在,我是否可以接納自己當媽媽的有限性,是否接納自己常常學習並嘗試許多方法之後,還是做不到書上或專家所說的「溫和而堅定」。過去的我在參加<幸福魔法團體>前,面對教養困難常常需要處理兩層情緒,第一層是因為事件引發的,比如說當我身體不舒服時,難免面對孩子時會有些不耐煩,而往往更麻煩的是第二層情緒。第二層情緒是指,對孩子不耐煩後所衍伸出來的自責與愧疚,還有明明已經這麼努力了,怎麼還是做不好的挫折加無力感。當時的我,會花很多時間卡在第二層情緒,導致我根本無力思考下次面對同樣的情境,我能有什麼其他的選擇。關鍵在我根本不接納我自己,我無法如實接納自己的有限性與自己的不夠好,我在追逐那些外界主流的好媽媽標準中(比如媽媽應該要溫柔、對孩子有耐心等),漸漸迷失方向。


想接納自己?先去創造一段好好被接納的經驗

在<幸福魔法團體>持續浸泡兩年半後,我依然不夠好,面對孩子還是常常有情緒,但不同的是,現在的我不再進入第二層情緒中走不出來,而是可以迅速整理好因事件引發的情緒後,下個問句接著再問自己:「目前這個互動方式不是我喜歡的,那下次我可以做些什麼,來往自己更喜歡的方向移動呢?」省下許多自責與內耗的時間後我才明白,接納是為了把力氣花在帶自己跟孩子往更喜歡的方向靠近。

 

前陣子我剛好訪談了許多看我文章,或是看見我的改變而一起來團體共學的夥伴們,很多人也跟我一樣,一來就待至少半年、一年以上,並覺得對他們的人生幫助很大。當我好奇地詢問他們,這樣的學習對他們最大的幫助是什麼?畢竟課程很多,是什麼讓他們願意留在這裡,持續不間斷地學習?他們的答案跟我個人持續待在團體的理由雷同,團體提供了外面世界得不到的溫暖接納,而這樣的氛圍,有助於我們實際體驗什麼叫做「接納自己」,而且是體感上的經驗,並非只是大腦知識上的理解,這兩者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這同時也說明了為什麼很多人看很多教養書籍,或即便聽很多教養專家的演講或直播,卻依然做不到接納孩子,又或是常常在兇完孩子之後,又陷入不停地懊悔。人給不出自己沒有的東西,當無法好好接納自己,自然給不出孩子這樣的接納與愛。好在大腦的神經元是有可塑性的,透過一次次實際在團體中體驗到「接納自己」是如何發生,我們就會學到新的模式與選擇,不再只是被慣性帶著走。


若此刻的你也覺得接納自己很困難,那先去找到一個人或群體,是可以好好接納你的,當你一次又一次自責自己時,可以聽到他人對你說:「沒關係,至少你已經盡力了。」聽著聽著,總有一天你也會開始對自己說。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對自己特別嚴格,嚴格的背後原本只是想要督促自己更進步,但過度嚴厲之後,反而讓我們深陷在情緒中、動彈不得。適時覺察,並找到適合的資源幫助自己,相信總有一天,你也可以慢慢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歡迎到以下地方找我互動聊天喔!>

臉書PM

 

你渴望一個可以接納自己的避風港嗎?有心理學者研究指出,決定一個人幸福感的原因有50%跟家族基因有關、10%跟環境有關、剩下的40%則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可以透過練習來提升幸福感的。如果你也想活得更幸福,歡迎來<幸福魔法分享會>聽故事,一起練習接納自己並邁向幸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幸福魔法實踐者明德的沙龍
18會員
199內容數
我喜歡把學習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幸福對我而言不再是名詞,而是動詞,是去活出來的。
2024/02/17
「不帶褒貶地喜歡真實的自己,再呈現出來就好,因為自己喜歡了,別的就不是這麼重要了。」新的一期<幸福魔法團體>昨晚開課,本文分享了作者在團體中的成長,敘述了敘事治療、團體對自己的意義,以及對家庭生活的影響。歡迎來參加<幸福魔法團體>共學,一起練習安頓自己並邁向幸福~⁣
Thumbnail
2024/02/17
「不帶褒貶地喜歡真實的自己,再呈現出來就好,因為自己喜歡了,別的就不是這麼重要了。」新的一期<幸福魔法團體>昨晚開課,本文分享了作者在團體中的成長,敘述了敘事治療、團體對自己的意義,以及對家庭生活的影響。歡迎來參加<幸福魔法團體>共學,一起練習安頓自己並邁向幸福~⁣
Thumbnail
2024/01/01
上週有機會跟媽媽一起去約會吃飯,當場我跟媽媽表達了我的感謝,謝謝他們一路以來的教養方式,現在我才能找到自己的熱情,並活出自己喜歡的人生。⁣⁣
Thumbnail
2024/01/01
上週有機會跟媽媽一起去約會吃飯,當場我跟媽媽表達了我的感謝,謝謝他們一路以來的教養方式,現在我才能找到自己的熱情,並活出自己喜歡的人生。⁣⁣
Thumbnail
2023/12/15
每一次情緒來臨,就像警鐘一樣,提醒著我們重要的事情,我們的什麼需要沒有被滿足?
Thumbnail
2023/12/15
每一次情緒來臨,就像警鐘一樣,提醒著我們重要的事情,我們的什麼需要沒有被滿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如果只是看了很多書,但沒有實際體驗過「接納自己」是怎麼發生的,人永遠只會停留在大腦上知識的理解,而沒辦法給出他人這樣溫柔的接納,畢竟人很難給出自己沒有的東西。
Thumbnail
如果只是看了很多書,但沒有實際體驗過「接納自己」是怎麼發生的,人永遠只會停留在大腦上知識的理解,而沒辦法給出他人這樣溫柔的接納,畢竟人很難給出自己沒有的東西。
Thumbnail
前陣子那篇爭議文,後來引發網友關於「教養」的諸多討論,很奇妙,同一篇文章,有些人認為我已經教會小孩了,而有些人則緊咬著我沒教、甚至亂教,我兒子放出來後會危害社會。相同的文字,大家各自解讀,究竟「教養」的本質是什麼?
Thumbnail
前陣子那篇爭議文,後來引發網友關於「教養」的諸多討論,很奇妙,同一篇文章,有些人認為我已經教會小孩了,而有些人則緊咬著我沒教、甚至亂教,我兒子放出來後會危害社會。相同的文字,大家各自解讀,究竟「教養」的本質是什麼?
Thumbnail
每個人面臨生活/工作各種壓力,自己要原諒自己 你是否總是在意他人情緒,而忽略自己?找回自己,才能過想要的人生! 並不是所有人對自己都非常有自信,從以前到現在我一直都是很自卑、自責的人,過不同的管道找回迷失的自己,透過身心靈課程找到想要的答案,但最終還是回到自己身上。 - 之前懷疑寫感謝日記是一個沒有
Thumbnail
每個人面臨生活/工作各種壓力,自己要原諒自己 你是否總是在意他人情緒,而忽略自己?找回自己,才能過想要的人生! 並不是所有人對自己都非常有自信,從以前到現在我一直都是很自卑、自責的人,過不同的管道找回迷失的自己,透過身心靈課程找到想要的答案,但最終還是回到自己身上。 - 之前懷疑寫感謝日記是一個沒有
Thumbnail
倘若我沒有生養過孩子,我不會知道無條件愛一個人是什麼感覺?更不會知道當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候是有多麼令自己感到可恨又可怖,回想育兒的前三年,幾乎是靠著意志力才能活過每一天,日日夜夜撐著快閉上的眼皮埋首於家務與育兒中,雖然不曾後悔生下孩子,但我深切地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力感,雖明白孩子終究會長大,苦難也終將會
Thumbnail
倘若我沒有生養過孩子,我不會知道無條件愛一個人是什麼感覺?更不會知道當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候是有多麼令自己感到可恨又可怖,回想育兒的前三年,幾乎是靠著意志力才能活過每一天,日日夜夜撐著快閉上的眼皮埋首於家務與育兒中,雖然不曾後悔生下孩子,但我深切地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力感,雖明白孩子終究會長大,苦難也終將會
Thumbnail
也許是東方文化一貫以來的作風,在我身邊看到了好多把所有育兒壓力往自己身上揹的偉大媽媽們。 我們承載著文化的印記,長輩們的關切,師長們的問候,鄰居們的你一言我一語,甚至是公園裡陌生人的注目禮。 從升格為媽咪之後,天性讓我們突然間擁有了三頭六臂,讓我們瞬間多出了一堆保護孩子的原則及禁令。
Thumbnail
也許是東方文化一貫以來的作風,在我身邊看到了好多把所有育兒壓力往自己身上揹的偉大媽媽們。 我們承載著文化的印記,長輩們的關切,師長們的問候,鄰居們的你一言我一語,甚至是公園裡陌生人的注目禮。 從升格為媽咪之後,天性讓我們突然間擁有了三頭六臂,讓我們瞬間多出了一堆保護孩子的原則及禁令。
Thumbnail
沒多久前,母親在與我聊天的過程提到養兒育女可能會產生令人感到困擾之事,當時母親說:「如果生到一個孩子不會讀書、不聽你的話、沒有辦法讓你掌控的話,就真的會很頭痛。」 我聽了這一段話之後立即提出反駁,並表示這些都不應該是為人父母所應該期望孩子做到的,因為這滿滿是身為父母的控制欲。母親聽了我的這一番話後瞬
Thumbnail
沒多久前,母親在與我聊天的過程提到養兒育女可能會產生令人感到困擾之事,當時母親說:「如果生到一個孩子不會讀書、不聽你的話、沒有辦法讓你掌控的話,就真的會很頭痛。」 我聽了這一段話之後立即提出反駁,並表示這些都不應該是為人父母所應該期望孩子做到的,因為這滿滿是身為父母的控制欲。母親聽了我的這一番話後瞬
Thumbnail
溝通的技巧,從我出發,不是分析對方。因為人都喜歡被同理,不喜歡被評價 「我感覺你有點難過...」「我聽到你說....」 我們常被外在的刺激而引發情緒,而當我們有了情緒,又是怎麼解讀這個有情緒的自己?這個解讀往往就是我們受苦的原因。
Thumbnail
溝通的技巧,從我出發,不是分析對方。因為人都喜歡被同理,不喜歡被評價 「我感覺你有點難過...」「我聽到你說....」 我們常被外在的刺激而引發情緒,而當我們有了情緒,又是怎麼解讀這個有情緒的自己?這個解讀往往就是我們受苦的原因。
Thumbnail
人的天性是融入群體,被說「自私」,會有被排擠的感覺,而我們都會極力地避免感受這種痛苦,特別是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更會竭盡所能地去融入「家」這個群體,即便那會讓我們失去自我。
Thumbnail
人的天性是融入群體,被說「自私」,會有被排擠的感覺,而我們都會極力地避免感受這種痛苦,特別是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更會竭盡所能地去融入「家」這個群體,即便那會讓我們失去自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