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伸出你的手(約翰福音20:19–29)

2023/08/13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2023臨安教會大專奉獻主日

一、前言:多馬,不信的門徒?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很高興今天能夠代表台南大專中心講道,我跟碧容都是台南大專畢業的學生。明漢牧師是我大專的輔導,在我當學生的時候,我很常跟他到各個教會為大專中心募款,分享大專的事工。他過去曾經問我,要不要去大專主日講道,但我都拒絕。因為當時覺得自己能力不足,不好意思站講台。我從來沒有在他面前講道過,所以還真的有點緊張。昔日的學生今天變成講道者,我想,這也是我的榮幸,感謝大專中心跟明漢牧師給我這個機會。
我們今天來談一位大家或許聽過,但比較少深入探究的一位門徒。這位門徒叫做多馬,他為人所知的就是他對耶穌復活的「懷疑」。他說,如果他沒有看到耶穌手上的釘痕,以及肋旁的傷口,他就絕對不相信耶穌已經復活。結果,耶穌真的出現在他面前,而且還邀請他摸他的傷口。多馬驚慌失措地說:「我的主!我的神!」他終於相信了。
這個故事過去常被理解為,身為耶穌的門徒,應該要無條件地相信耶穌復活的真實性,而不是找一大堆證據,讓自己陷於懷疑的境地。多馬就是我們,我們都是懷疑的門徒,不相信耶穌真的已經勝過死亡了。所以,就像耶穌對多馬說的:「不要疑惑,總要信。」
所以,多馬的形象便成了懷疑的門徒,多馬要求證據的態度成為我們的試探。為了走在信仰的正路上,我們要從懷疑走向相信。

二、門徒的看見、馬利亞的看見、多馬的看見

但真的是這樣嗎?多馬的懷疑是有問題的嗎?難道不是因為懷疑引領我們走向相信嗎?我們真的該否定懷疑的價值嗎?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小孩或是青少年,他們總是不斷地問「為什麼」。因為唯有透過自己的問題,才有辦法將外在的知識內化到他們心中。
在我們深入談多馬的信心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前面門徒的信心長什麼樣子。從19節開始,經文提到,門徒因為害怕所以就躲在一個屋子裡頭,接下來耶穌就突然現身了。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聚會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有一個人出現在你面前,說「願你平安!」你真的會感到平安嗎?應該是害怕吧!無論如何,門徒看到主很開心。但那個時候多馬不在,他沒有親眼見到耶穌。所以當多馬回來的時候,門徒說他們看見主了,多馬感到非常困惑。
他是因為沒有信心嗎?或許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他可能會想:「我們的主不是被釘死了嗎?假設,就真的假設他真的出現好了,你要怎麼證明那不是你們的幻想?而且,為什麼你們說「看見主」可以如此稀鬆平常?這應該是一件大事啊!如果耶穌復活了,就代表他完全不受死亡的束縛,他戰勝死亡了!但不對啊,你們看見耶穌了,你們還是躲在這裡啊,你們還是沒有想要走出這扇鎖住的門啊!所以你們說「看見耶穌」到底是什麼意思?假設你們肉眼看見了,但你們真的有看見那生命之道嗎?你們真的有相信嗎?你們的生命有帶出嶄新的行動嗎?」
好像沒有耶。門徒說一句「看見了」,就這樣沒了。相較之下,多馬更積極,他更想搞懂到底是發生什麼事。我們再看另一個「門徒」,她不是標準的門徒,但她配得稱為門徒,就是在第20章一開始出現的抹大拉的馬利亞。
她是第一個衝去耶穌墳墓的人,不是彼得,也不是約翰,是馬利亞。雖然經文說約翰「看見就信了」,但他跟彼得還不明白聖經說死裡復活的意思。所以他們就這樣離開到底是什麼意思?他們的信心,指的是相信有人把耶穌的屍體搬走了嗎?門徒看見空的墳墓,好像也沒有太大的反應。
但相較之下,馬利亞不願意走。她站在墳墓外哭,她不死心,她沒辦法接受這樣的結局。就在天漸漸變亮的時候,她看見天使,最後終於看見了復活的耶穌。她奮不顧身地抓住耶穌,好想好想耶穌留下來。但耶穌必須要升天,才能完成他的使命。
所以很有趣的,我們以為標準的門徒,他們的相信與看見似乎沒有帶來更多的行動,是表面的。但是馬利亞與多馬的相信與看見,儘管不完全,卻正是通往真正信心的必經過程。因為他們真的想觸摸到耶穌。

三、帶著懷疑的動力觸摸耶穌

多馬想親身接觸耶穌的渴望,成為一種通往信心的典範。對他來說,就算知道耶穌復活又怎樣?這種頭腦上的知識,到底能帶來什麼樣的生命改變呢?多馬想要挑戰其他門徒的信心。多馬不放棄、不死心,他要看見的是耶穌手上的釘痕,確認他到底是不是那位與我們一同受苦的上帝。這種要求證據的心態是一種對上帝的試探嗎?或許吧。但我們看到,多馬不是說:「耶穌啊,請你變魔術吧!請你顯個神蹟吧!請你解決我的問題吧!」他是說:「我要看耶穌的釘痕。」
「我要看耶穌的釘痕,我要看到他的傷口。如果他復活的身體有釘痕,這代表他不是人們想像的幻影或鬼魂,他真的死過!釘十字架的苦讓他承擔了罪惡的權勢,所以,任何的苦難、不義、病痛、受壓迫、無家可歸、孤單、無力的感覺,他都了解,因為他與我們一起擔負了人類的痛苦。這才是我要跟隨的耶穌,他不撇下我們,他讓我們有面對苦難的勇氣,並因著對復活的盼望,從這盼望而來的光從未來光照現在,使我們不再獨自面對這些苦難。耶穌基督撐起了我們,以至於我們能成為一個團契,分享彼此的苦難,分享彼此的復活。所以,我要碰到他的傷 口,將他的苦難與我的苦難連結,得到真正的醫治。」

四、年輕人如何尋找上帝?

我們應該多欣賞多馬懷疑的積極面,因為這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尋找上帝,不是對某一個對象擁有頭腦上的知識,也不是說在教會、團契或主日學,你才找得到上帝。上帝不是遠在天邊,也不是坐在離我們很遠的聖殿;上帝在我們的苦難中,我們在苦難中與上帝相遇。我們以為要不斷地往前走,尋找上帝;但是,唯有退到內心的深處,才能發現上帝早已在苦難中與我們同在。
很多年輕人上了大學,離開原本的家鄉,就不去教會,也不想去團契了。有些人會覺得「蛤,我還要去團契喔,我還有很多要忙的事情耶。」或者是:「你們說的那些信仰的東西我從小就聽到大,阿然後呢?他跟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我好不容易離開被迫要去的教會,放我自由吧。」
年輕人離開教會其實是很複雜的議題,但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信仰教育還是用一種很填鴨的方式在傳遞。你要信耶穌、你要信上帝、你要背主禱文、你要服事,你要做這個、做那個,我們塞了很多很多的東西給孩子,卻很少真正了解、關心他們到底在意什麼,或是他們對信仰的困惑與懷疑是什麼。所以,他們吸收到的神學,是很抽象、疏離的,而沒有貼近他們的處境。
這些痛苦可能對某些人來說很小,但這些都會累積。考試考不好、被同學欺負、被爸爸媽媽罵、被誤會、融入不了群體、不知道為何讀書、覺得自己長得不夠好看、擔心沒有人喜歡他……這些痛苦,就是上帝做工的地方。
當他們覺得禱告、讀經對他人生的痛苦沒有幫助的時候,當他們覺得上帝不在他身邊的時候,當他們懷疑上帝的存在的時候,當他們不知為何成為基督徒的時候,當他們想離開這個信仰去別的世界走走的時候,我們有看見他們的傷口嗎?我們將這些傷口視為記號嗎?我們有陪伴他們一起走過這死蔭的幽谷嗎?還是,我們繼續說服年輕人,告訴他們「正確的道理」,只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喔不,上帝的子女是上帝的,我們沒辦法掌握他們的信仰旅程,我們可以做的是陪伴他們一起經歷每一段不容易的生命旅程。
只要在一個安全真誠的空間中,大家會漸漸地把累積已久卻不敢訴說的內心話掏出來。在大專中心,我遇到很多學生說:「其實我不想去教會。我覺得服事很累、沒意義。聖經跟我沒什麼關係。我不知道上帝在哪。」當這些聲音出現的時候,千萬不要被它們嚇到!這是醫治的記號,是信仰必經的旅程。
耶穌依然對現代的多馬發出邀請。

五、耶穌的回應:把你的手伸過來

耶穌怎麼回應多馬?他不是說:「你怎麼可以這樣懷疑我?你到底配不配稱為我的門徒啊?」他是說:「來,把你的手伸過來,碰我的傷口。因為在傷口裡面,你會與我相遇。」
耶穌發出的是邀請,而不是更多的教導。如果你要真的相信耶穌,用講的沒有用。耶穌說:「碰我的傷口吧。你會感受到,我在你生命的低谷時,與你同在。我們一起走,一起經歷黑夜,一起經歷那些被遺棄的日子。我不是魔術師,我給你的盼望不是麻醉藥,彷彿痛苦不存在。我不會把你的十字架拿走,但我承諾我會跟你一起走,而且你會漸漸發現,你身旁的弟兄姊妹也跟你一起走。」
多馬回答說:「我的主!我的神!」這句話蘊含了很多很多,這是一個相當真切的信仰告白。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想像力腦補一下,多馬一開始沒有在門徒的屋子裡,是去了哪裡呢?或許在那晚上,他在黑夜裡尋找著什麼。他在尋找耶穌嗎?在他內心的黑夜中,在他的懷疑中,在他的痛苦中,他想觸摸到耶穌釘痕的手,看看耶穌在苦難中的同在。他是道成肉身、以馬內利的上帝,所以他喊出了「我的主!我的神!」這樣的信仰告白,或許才是真正信心的展現。
但是,經文沒有告訴我們多馬最後到底有沒有摸耶穌的傷口。我們該問問自己,我願意摸嗎?我願意正視自己的傷口,以至於我能在傷口中看見耶穌也正與我們同受苦嗎?我們願意相信在死亡之地,上帝要賜下生命嗎?

六、我們的回應:承認、接納自己的傷口

看見痛苦,才有真正的醫治。上帝在苦難中與我們同在。祂不是我們腦袋中天上的老爺爺,祂賜下的聖靈,成為我們的呼吸,以至於我們在苦難中的嘆息,也成為聖靈的嘆息。
所以,我們要怎麼回應這段經文,讓觸摸耶穌的傷口可以成為我們醫治的來源?
第一,承認自己的痛苦。聽起來很簡單,但其實這不容易。我們可以看見,我們的社會時常透過各種方式來逃避自己的苦難。例如,透過更多的娛樂或消費來滿足自己,或者是說「唉唷,這又沒什麼,你要堅強一點」。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上個月我去花蓮找台南大專的畢契朋友,住了幾天。我們加入他們育兒的日常,孩子快要滿一歲了。我在照顧她的時候,突然有一些感觸(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幫小孩洗澡)。看著這位孩子,我發現如果有誰比我更懂苦難,應該就是她了。
你會問:「小嬰兒懂什麼苦難?」阿,他懂得可多了。他只要一不舒服,就會發出各種聲音,直到大人有看到他並回應他的需求。像是他想要從和室上下來、肚子餓、累了但還想玩、玩具掉到他拿不到的地方、渴了、想要吃的食物還沒到他眼前、撞到頭、發現大人不在身邊,這些他都會表達出來,儘管我們一開始無法直接從聲音轉譯成大人可理解的語言。
但是,大人的世界可複雜多了。我們會為了場面的和氣,不會把自己的需要或不滿說出來,甚至也會否認這些不舒服的合理性。面對情緒,大人往往變得遲鈍。「我這樣生氣對嗎?我現在可以感到難過嗎?別人會怎麼想我?我不知道該怎麼面對這些……」否認、麻木,似乎讓我們更能生存於這個社會。但如果我們連最基本的不舒服都不理解,我們要怎麼去回應耶穌的受難?
第二,相信上帝在苦難中要成就新事。這是最關鍵的,也是最難的,恐怕我們一生也無法測透。與十字架連結的苦,轉化了這些受苦的經驗,我們竟然也參與在他人的苦難、世界的苦難中。於是在這種深刻的連結中,我們得以建立真正的關係,一個受苦卻帶著盼望的團契。這超越快樂與不快樂的感受,被愛包圍,總是有嶄新的事情發生。
希望我們能自發地、真誠地向上帝承認自己在面對的痛苦,儘管那是多麼微不足道、尷尬的痛苦。有時很奇妙的是,這些痛苦會在未來超越過去的痛苦,轉化為連結與新生的力量。在破碎之處,我們與人產生真正的連結。這些苦,竟成為同理他人的基礎。
就在照顧孩子的那段期間,我還沒有找到工作。其實在這段日子,我時常感到徬徨、焦慮、擔憂,很擔心自己的未來不受自己掌控,很害怕自己沒有能力,對於很擔心自己的自己感到很不滿。我要面對沉默、被拒絕、失去方向的時刻,我要承認自己的痛苦,我要跟「一個沒有工作的男人」的羞恥感對抗,我要把這樣的痛苦交託到上帝手中。

七、大專事工:信仰登大人

我覺得當輔導最奇妙的一點是,團契的現場不會是最能使我們連結的,而是離開後的個別談話讓我們脆弱的人性得以展開。原來我聽得懂眼前的人徬徨、破碎的生命,是因為我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痛苦固然會摧毀人,但同時也讓我們看見成長與新生命的契機。
當他們說:「我找不到人生的未來」、「我不想去教會」、「我覺得沒有人接得住我」、「我不知道怎麼面對我爸媽」、「我覺得我沒辦法融入團契」、「我受夠了我的男/女朋友了!」、「我好想逃離這一切」,這就是醫治的開端。
有的時候這些話不容易發覺,反而被很多其他的話語藏在底下。他們在談話的時候欲言又止,或者在想要表達感受的時候縮回去。例如,說「阿,最近有一些事情,不過算了,應該還好」、「沒關係啦,你應該不會有興趣想要聽這個」、「我發覺這都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還好啦,也沒發生什麼事啦」、「也只能這樣吧,不然還能怎樣?」、「我不想耽誤你,所以沒事啦!」
這些都是訊號!讓我們有機會與彼此深處的脆弱連結。我覺得當輔導最大的學習是,我要擺脫掉說教的姿態。在談話的過程中,我沒有要教你什麼,我要你先告訴我一些什麼。我對說服學生沒有興趣,我不會苦勸他什麼,我要對他這個「人」有興趣。當他發覺有人願意花時間理解他的時候,他會慢慢地訴說自己的生命議題。當我們真誠地將彼此的痛苦帶到上帝面前,我們就開啟了新的生命。
大專事工追求的是,讓大專生信仰登大人,承擔起自己的生命議題。誠實地面對自己,誠實地面對上帝。在我們人生的黑夜中,我們就像多馬一樣正找尋著什麼。耶穌邀請我們,觸摸他的傷口,重新將我們的傷口帶到他面前,尋求醫治。

八、結語:看見傷口,就是遇見耶穌的起點

耶穌最後跟多馬說,你因為看見了才相信,但那些沒有看見卻相信的人有福了。看起來,這好像是耶穌在責怪多馬,但我們可以換個方式想,這也是耶穌給所有人的邀請。因為現在我們沒有辦法肉眼看見耶穌了,但不用擔心,聖靈帶領我們,打開我們內心的眼睛,看見自己的傷口與耶穌的傷口,重新與神連結。這是給未來世代的祝福。
耶穌邀請我們──我們都曾經是、現在也可能還是多馬──觸摸他的傷口。面對自己的痛苦,面對自己對信仰的懷疑,這絕對不是容易的事情,但唯有走過這段旅程,我們才能真正聲稱我們相信耶穌。
看見傷口,就是與耶穌相遇的起點。我們一起禱告。

後記

今天台語堂講完後去上廁所時,在外頭遇到兩位姐妹。她們很高興地跟我說,我今天講的內容真的很棒,很打中她們的心。她們談到,過去她們都很想要抓住小孩,希望他們「留在信仰中」,但他們讀大學以後,就不太去教會了(我問孩子現在是不是還在就學,想介紹大專中心,不過他們都已經畢業了)。
我覺得今天讓這兩位會友有這樣的反應,這篇講道就值得了。感謝主,聖靈作工。我們真該為多馬「平反」一下,他的聲音太容易被「正確的道理」給壓下去,一律被打成「不信」的人。
我們要做的不是消滅心中的多馬,而是讓他懷疑之建設性的力量,從內心深處湧現出來,在長期被壓抑的傷口中等待上主的醫治。
接納我們心中的多馬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