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信耶穌,上天堂?再思復活與盼望的意義──《天堂,有什麼好期待?》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raw-image

天堂這麼好,為什麼現在不去死?

有一次教會主日學上課的時候,有一位小孩問老師:「如果基督徒死後會上天堂,那為什麼現在不直接自殺就好,如果天堂這麼好的話?」

如果是你,會怎麼回答呢?(以下開放100種解答)

老實說,這個孩子問得好極了,因為那也是我從小到大一直都有的困惑。既然基督徒說的「得救」在於死後的生命(上天堂),那我們現在到底在這裡幹嘛?既然你們覺得現世的一切不是重點,唯有靈魂得救才是要緊的,那我幹嘛那麼認真去教會、這麼用力生活,反正我都拿到天堂的門票了?

這時基督徒會跳出來說:「不對,就算你已經信主了,也不代表你可以恣意妄為地生活!你現在應該就要活出一個「好基督徒」的生命!這樣才能帶更多人信主,讓他們靈魂得救!」

但如果基督徒的最終盼望是死後上天堂,然後帶更多人上天堂,那我們的「好行為」只是一種帶人信主的工具嗎?我們追求憐憫與公義的行動,難道沒有另一種向度的價值嗎?

說到底,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的這段時間,到底應該相信什麼、做什麼?我們難道只是體驗一個註定敗壞的世界,然後渴求靈魂脫離身體至永福的天堂嗎?

或許,我們的最終盼望一開始就錯了。耶穌從來沒有叫我們離開世界與他一起在天堂唱歌玩耍,而是要我們成為新創造的群體,將神國度的價值觀實行在地上。簡單來說,基督信仰的核心不是死後上天堂,而是整個世界的新創造,是上帝國度的完全治理,是新天新地的來臨

這就是為什麼《天堂,有什麼好期待?:再思復活、終末,與教會的大使命》Surprised by hope : original, provocative and practical)這麼好看的原因。著名的英國新約學者賴特(N. T. Wright)在本書先破除基督徒普遍對於死後生命的迷思,並重申復活的教義,帶領我們指向一個更合乎以聖經為本、以歷史為根據的復活觀。他認為,唯有我們認真看待復活,才有辦法解答我們到底在等什麼,而我們現在又應該要做什麼。

raw-image

我們在等的不是天堂,是受造界的更新

首先,我們到底在等什麼?

賴特指出,很多人誤以為相信耶穌就是讓我們有死後上天堂的盼望,甚至認為這個世界注定要敗壞,唯有相信耶穌的人才能得救。他們對現在的社會或政治問題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並將「傳福音」(領人歸主)視為最重要的使命。他們消極地等待靈魂脫離肉體,離開這罪惡的世界。

至於在光譜的另一端則是「等不下去」,覺得耶穌既然都還沒來,那乾脆自己來。他們不認為死後發生的事情跟現在有太多的關係,重要的是倚靠進步的價值觀來改變社會。然而,當把盼望壓在世俗的政黨或組織,便失去了「上帝國尚未全面實現」的張力,反倒喧賓奪主,驕傲地以為人才是世界的拯救者。

賴特一一檢視福音書、保羅書信到啟示錄的信息,主張基督徒的盼望不在於上天堂,而是上帝國的新創造已經因為耶穌的復活──戰勝死亡的權勢──而展開,我們正在加入這個轉化、醫治的計畫,直到上帝的主權完全實現在這個地上,充滿公義、喜樂與平安。我們耐心地等待,並透過教會的見證來為世界宣揚耶穌的救恩。

耶穌的復活開啟了新世界,但全面的復活尚未來臨。復活所彰顯的是,受造界不應該被唾棄,而是需要拯救、醫治與更新,這是全世界都在等待的終極盼望。因此,問題不是我該怎麼上天堂,而是上帝的新創造會如何臨到世界?我又可以在這樣的計畫中做出怎樣的貢獻?

raw-image

救恩不是未來的事,而是現在就要活出復活後的樣式

這就帶來第二個問題:我們現在應該做什麼?

我們先來看看耶穌做了什麼。

大家常常把耶穌對邊緣者的醫治與關懷視為受難與復活的「背景」,畢竟福音書記載的核心是耶穌的受難與復活,要緊的是相信耶穌是我們的救主(講難聽一點的意思是,福音書前面只是為他的生平記敘添加豐富度就是了)!但是,賴特精闢地指出,耶穌帶來的「救恩」,正是透過他的行為展現出來的。無論我們的好行為是什麼,這些都會存留到未來,因為新的未來已經從我們當中展開了。

「耶穌這些作為的目的,是要藉由當下近距離的行動,展現出祂所應許的未來,長期來看是什麼樣子。而祂藉當下的行動所展現出的未來應許,並不是拯救人的靈魂進入脫離身體的永生,而是拯救人脫離現今世界的墮落與腐敗,讓他們現在就能享受到神最終的旨意,即更新的受造界──使他們接著成為神偉大計劃的同工與夥伴。」(頁247)

因此,當神的救贖臨到我們身上,我們絕不是獨自承受這樣的恩典而自豪,而是要成為上帝國降臨的媒介,並宣告罪惡已經被打敗、上帝的新世界已經啟動了。我們現在在做的每件事情,絕對不是徒然,而是在新創造擁有一席之地的。我們的每一個關懷、養育、感恩、安慰、陪伴、創作、抗議、禱告的行動,都會保留到未來萬物更新的那一天。我們現在就要活出「復活後的我們」的樣式,把上帝國度的精神實踐在地面上。

賴特指出,這樣的思考修正我們對「傳福音」的理解。傳福音不是叫大家離開這個世界、前往天堂,而是離棄罪惡的行為,並攜手更新這破碎的世界;傳福音不是建立個人與上帝的私人關係,而是宣告上帝國的計畫在於全宇宙的更新,因此關懷社會跟受造物很重要;傳福音不是幫助人做決志禱告拿到天堂門票,而是整個人的生命都需要被上帝國的價值塑造。

所以,天堂有什麼好期待的?嗯,相較於整個受造界的更新、新天新地的來臨、上帝國度的全然治理,天堂好像真的沒有什麼好期待的。因為基督徒的使命不是死後上天堂,而是在死前能夠參與在新創造的計畫中,將未來帶入現在,透過生命的見證來瞥見復活後的世界樣貌。

這樣的盼望,是更激進的。我們不會屈服於罪惡的權勢,因為我們深信耶穌的死而復活已經戰勝罪惡。儘管真正的公義尚未得到完全,但我們仍戮力追求公義,企盼上帝終究會使一切得到完全。

因此,教會的使命是「活出未來」。「未來會成真的事物,現在就必須開始成真,不然你們將來會被質疑,是否一開始就真的走在正道上。」(頁349)

raw-image

把未來活到現在

本書還提到很多基督徒似懂非懂的觀念,包括身體得贖、耶穌降臨、末後審判、樂園、地獄、煉獄、被提……等,如果讀者對這些主題有興趣,肯定能得到不少收穫。

不過,我還是很好奇賴特在講完這麼多「正統」的神學教義後,到底會怎麼陪伴臨終之人,以及會如何舉辦告別式來安慰遺族。我們無法確切知道亡者會去哪裡,或是新創造的世界到底何時發生、長什麼樣子,但或許對家屬而言,復活帶來的意義是生命不會隨著死亡而消逝,而是能化作新的形式持續與活著的人同在。在實際的牧養上要怎麼傳講這信息,我認為是值得深思的議題。

台灣教會很常犯的一個毛病是,我們每年都會大張旗鼓地花費極大精力舉辦各種聖誕節的活動,慶祝耶穌的誕生,但不會把復活節慶祝成這樣,甚至覺得這節日跟「非基督徒」沒什麼關係。但如果我們把救贖這世界當作一回事,把復活的盼望徹底實行在教會的生活與禮儀上,那聖誕節無疑只是個開端,真正的重頭戲在每個日常為了上帝國度所做出的好行為。這個國度既顛覆人又吸引人,是為了全世界的。

我們等待神的國度全然降臨,我們企盼著新創造,我們活出未來,我們把未來活到現在。

延伸閱讀

書評│逆流而上的信仰
《在耶魯上神學課》書評medium.com

書評│一本「淫亂且有害」的書籍,如何讓教會大崩潰?
《不馴的異端》書評medium.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enBook 亨利說書的沙龍
18會員
111內容數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時間又再次回到認識夥伴的初期,那時候的我想著要更好的接近人,瞭解大家的想法,於是我隨意的到了一個街站,那是一個類似於基督教的組織,耶和華見證人,嗯,為何說類似,因為實際上差別還是蠻大的,他們更為相信死後的天堂,能夠滿足現有的慾望。 當然這樣的理念和我的差距是極大的,但抱著好奇的心,我還是約了他們每週
Thumbnail
時間又再次回到認識夥伴的初期,那時候的我想著要更好的接近人,瞭解大家的想法,於是我隨意的到了一個街站,那是一個類似於基督教的組織,耶和華見證人,嗯,為何說類似,因為實際上差別還是蠻大的,他們更為相信死後的天堂,能夠滿足現有的慾望。 當然這樣的理念和我的差距是極大的,但抱著好奇的心,我還是約了他們每週
Thumbnail
天堂這麼好,為什麼現在不去死? 有一次教會主日學上課的時候,有一位小孩問老師:「如果基督徒死後會上天堂,那為什麼現在不直接自殺就好,如果天堂這麼好的話?」 如果是你,會怎麼回答呢?(以下開放100種解答) 老實說,這個孩子問得好極了,因為那也是我從小到大一直都有的困惑。既然基督徒說的「得救」在於死後
Thumbnail
天堂這麼好,為什麼現在不去死? 有一次教會主日學上課的時候,有一位小孩問老師:「如果基督徒死後會上天堂,那為什麼現在不直接自殺就好,如果天堂這麼好的話?」 如果是你,會怎麼回答呢?(以下開放100種解答) 老實說,這個孩子問得好極了,因為那也是我從小到大一直都有的困惑。既然基督徒說的「得救」在於死後
Thumbnail
自殺的基督徒還是可以上天堂。但本文的主要重點在於釐清基督徒在面對負面情緒時是要節制而並非壓抑,禱告時盡情的傾訴,先讓神來安慰你再求溝通的智慧和解決問題的智慧。在知道如何掌控情緒的基礎上,再從聖經上同樣有尋死意念的人中去探索基督徒面對自殺意念時所要掌握的三個訣竅:
Thumbnail
自殺的基督徒還是可以上天堂。但本文的主要重點在於釐清基督徒在面對負面情緒時是要節制而並非壓抑,禱告時盡情的傾訴,先讓神來安慰你再求溝通的智慧和解決問題的智慧。在知道如何掌控情緒的基礎上,再從聖經上同樣有尋死意念的人中去探索基督徒面對自殺意念時所要掌握的三個訣竅:
Thumbnail
開頭 經由朋友介紹而閱讀了這一本方智出版的《通行靈界的科學家──史威登堡獻給世人最偉大的禮物》,以下是根據我的印象深刻而排序的標題,跟書中的排序不一樣,但也會有許多引用書中內容的地方,也算是一個不想忘記的概念吧! 關於天堂沒有失業者 關於防禦惡靈,獲得善靈協助 這裡是筆記: 防禦惡靈的辦法有 最後
Thumbnail
開頭 經由朋友介紹而閱讀了這一本方智出版的《通行靈界的科學家──史威登堡獻給世人最偉大的禮物》,以下是根據我的印象深刻而排序的標題,跟書中的排序不一樣,但也會有許多引用書中內容的地方,也算是一個不想忘記的概念吧! 關於天堂沒有失業者 關於防禦惡靈,獲得善靈協助 這裡是筆記: 防禦惡靈的辦法有 最後
Thumbnail
探路客舊文 2021/01/08 這系列是以一個在台灣長大的普通人的角度,去看去想基督徒,也許會跟你看到的不一樣,請試著以參考看看不同角度的心態思考我的觀點吧。
Thumbnail
探路客舊文 2021/01/08 這系列是以一個在台灣長大的普通人的角度,去看去想基督徒,也許會跟你看到的不一樣,請試著以參考看看不同角度的心態思考我的觀點吧。
Thumbnail
有些基督徒可能有會這樣的想法——“反正都可以上天堂,我死前在信耶穌也不遲”、“早知道慢一點才信主就好了,這樣我就可以比較‘胡作非為’,沒有這麽多限制”。 這等人是將基督信仰的焦點放在“上天堂”這件事
Thumbnail
有些基督徒可能有會這樣的想法——“反正都可以上天堂,我死前在信耶穌也不遲”、“早知道慢一點才信主就好了,這樣我就可以比較‘胡作非為’,沒有這麽多限制”。 這等人是將基督信仰的焦點放在“上天堂”這件事
Thumbnail
正如一個死人不會對任何情感產生反應,一個死在罪中的罪人也不會產生任何屬靈的情感。他或許會讀經、禱告,或者進行其它的宗教行為。但他不會想要盡心、盡意、盡力地愛上帝。他肉體確實活著,但他的靈性已經死了,他不會也不能愛活的上帝......
Thumbnail
正如一個死人不會對任何情感產生反應,一個死在罪中的罪人也不會產生任何屬靈的情感。他或許會讀經、禱告,或者進行其它的宗教行為。但他不會想要盡心、盡意、盡力地愛上帝。他肉體確實活著,但他的靈性已經死了,他不會也不能愛活的上帝......
Thumbnail
◆ 逆向辯證 《喜樂流放者》一書作者侯士庭是加拿大維真學院的院長,將本書分為三部分:「向基督教信仰提出回應」、「挑戰我們的文化」、「堅持所信」。真正的基督教,將 「可能之事」轉為「真實」。作者所使用的逆向辯證,不單是要明白信仰,也要在各個日常人際關係的變化中,將信仰活出來。 基督徒的生命是辯證式的
Thumbnail
◆ 逆向辯證 《喜樂流放者》一書作者侯士庭是加拿大維真學院的院長,將本書分為三部分:「向基督教信仰提出回應」、「挑戰我們的文化」、「堅持所信」。真正的基督教,將 「可能之事」轉為「真實」。作者所使用的逆向辯證,不單是要明白信仰,也要在各個日常人際關係的變化中,將信仰活出來。 基督徒的生命是辯證式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