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不法侵害(四):雇主預防不法侵害的(較為深刻的)責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會開始寫這些東西,主要是在處理這些不法侵害的議題中一直有困擾。我的困擾大概像是這樣:

  • 因為事件反映是明確需要處理的項目,所以公司會花了絕大多數的資源在處理事件調查,這也導致早期預防所能投入的資源十分有限。處理案件有業績,但是演講宣導不容易看到成效。這是個在處理預防不法侵害中資源配置的問題。
  • 事件調查變成了核心,最後職場不法侵害討論焦點關注在「有」或「沒有」職場霸凌的認定。但職安法細則寫得很清楚:職場不法侵害與否的認定,是由主管機關或是司法單位來認定。這使公司掉入一個為難的地方:要做調查,但沒有認定的權力。好吧,就算沒有認定的權力,但還是可以有根據調查事實所形成的態度跟看法。但這個態度跟看法,又無法對受侵害人進行強制性的補償,我們不是法院也沒辦法判他賠錢或做其他的損失補償,所以認定了其實也沒有什麼用。
  • 做這個業務的,可能比較多是職業安全衛生的相關,或是人資相關,但最後焦點只在評定是或不是,然後侵害的又是以人格權為主,這些同仁未必都全部受過法的相關訓練。作為心理訓練養成的人,初期做這個業務的時候,會困惑是不是應該有一個律師來,而不是心理師。
  • 因著勞動部幾乎沒有的定義、參考了司法體系關於不法侵害的評定定義,我們認定他是不法侵害的比例很低。比例很低的結果,在表面形式上反而隱蔽了

我不會說調查沒有用。實際上,這個就跟安全管理系統的安全報告一樣:有人提交安全報告,組織才有機會知道組織內部的安全現況,並且做出相對應的改善規劃。但我的經驗是:過度專注在證據的有效性、是不是有完整調查、評估到底是不是符合台灣司法體系觀點定義的職場不法侵害行為、訴求是不是要補償,某個程度上反而與「營造更友善的職場」的目標會越走越遠。

這也是為什麼下面需要延續著華育成(2021)的論文,來繼續討論是不是有其他職場不法侵害的定義。我認為日本的定義,才能夠將不法侵害的關注焦點,從個人的錯誤行為認定,轉換視角到組織的職責,促使組織來做出相對應的改善作業。


日本職場霸凌的定義

日本在2020年6月開始實施〈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改正案(職權騷擾防治法)〉。在修訂的法中,開始定義了什麼是法定義的層次的職場霸凌:

在職場上以優越的關係為背景所為之言行舉止因逾越業務上必要且相當之範圍致有害其所雇用勞工之就業環境,為防止此情形,雇主須建置依照勞工的相談、為是當對應而必要的體制整備,及其他僱用管理上必要之措施。」(勞動失策綜合推進法第30條之2第1項)

我們這裡可以一個一個來看每一句話所提的意涵。

第一個定義:職場上以優越關係為背景所為舉止

在這裡強調受職場霸凌言行舉止的勞工無法抵抗或拒絕蓋然性很高的情形。也就是說,不限於上級對下級的職務優越性,也包含了特定同事或下屬有特定技能,而需其參與始得圓滑進行工作情形;或者是同事或下屬的集體行為,使受言行舉止勞工難以抵抗者,接可以視為有一個優越關係。

這個問題回應的是權力的問題。權力的不平等問題,在目前台灣司法觀點之中是沒有討論到的,這並不是目前台灣司法體系來評估是否是職場不法侵害所需要考慮的議題。但為什麼對於組織來說,權力的問題是重要的呢?

在我所見過較為嚴重的職場不法侵害案件中,權力,經常是組織給的。

主管所實施的職場不法侵害的嚴重程度,遠比個人所造成的職場不法侵害嚴重程度,還來得嚴重太多了。從人事條件(請假、差假、考試、考績、晉升)到作業環境(吼叫、不當言語表達),嚴重和多樣的程度,甚至到了勞動部所發佈的預防職場不法侵害指引中,需要有一張〈職場不法侵害指引-主管層級〉的自我檢核表來判。

  • 但這些主管怎麼會變成這樣子?當初誰升他們擔任主管的?組織。
  • 誰能管的動主管?組織。
  • 誰能夠將權力收回?組織。

這也就是為什麼組織的的職責在目前司法定義之中看不到,但是在日本的定義之中,你可以看到組織應該要處理的事。說白話一點,在組織之中發生有主管霸凌其他人,除了那個主管有主管自己的侵害責任,組織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檢視為什麼發生把權力給了這種人,然後做出適應的改善作爲。


第二個定義:逾越業務上必要且相當之範圍

這是指霸凌行為樣態,參酌社會通念該舉止明顯係業務上無必要,或者不相當之樣態。概念上是,透過權力所要求的執行的項目,超過了達成那個業務所需要的等級。這裡面要考慮了言行舉止內容、程度被實行之始末狀況、業種、業態、業務內容、言行舉止態樣、頻率、繼續性、勞工屬性及身心狀況、行為人關係…

這條比較難的是社會通念這件事。在這裏,我認為組織的責任是訂出通念是什麼:你的作業種類、作業樣態、作業頻率、程序,組織應該要有一個標準程序的意見說明。這個一但定出來,就是業務的必要範圍,則超過了這些東西就是逾越業務之必要範圍。


第三個定義:致有害於所雇用勞工之就業環境

強調因受到霸凌行為造成勞工身體上或精神上痛苦,令該職場形同不舒服的環境,致勞工發揮能力有重大不好影響。在這裡要件判斷,是以「平均的勞工感受」,亦即「在同樣的狀況下,受到該言行舉止的場合,社會上一般勞工是否會感受到在就業上產生無法漠視的障礙」的基準為適當。

還記得嗎?這條在台灣司法觀點來說,本來指的是讓個人受損,是個人權的侵害。但這裡日方的觀點關心的是環境,也就是這個環境對勞工產生不良影響。

我們看過多有害的就業環境呢?一位不適任的主管在那個位子上,那個單位最後被馴化的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完全不吭聲。主管可以透過使用權力的方式,限制別人看病看哪間醫院、上班可不可以跟其他單位的人說話、指定人去做跟業務無關的事、甚至是指揮部署利用私人時間去做個人私事。組織長時間找不到新血加入,一到職就走,而這個就業環境就在組織裡面。 所有人都知道問題是什麼,但是不見得有任何一個人發生受損,但環境已經糟糕到無以復加。

也因此:

避免同仁於有害的就業環境工作,這是組織的責任。


公司要做的真實責任:改善作業環境

前面也提過:我們太像是法院,花了太多力氣在做事件調查,做霸凌他人的人的責任認定。但是職安法細則已經明定,認定是主管機關或是司法體系的事情。反而對於組織需要調整,思考組織在哪個程序中將權力放給了不適任的管理者,如何對著主管工作、來經營友善職場,來改善可能有害勞工的就業環境,卻只能用很有限的資源在處理。

對我而言,雇主預防職場不法侵害的較為深刻的責任是,職場不法侵害的預防作業,是對著組織文化在工作,而不是特定的案件。我們對著主管工作,營造氛圍,協助檢視主管使用權力的方式,並且透過EAP等不同媒介,給予主管在管理的協助。這可能才是心理學可能可以幫上忙的事情。

尋找讓生活更快樂的方式,浣熊心理師執勤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作為〈職業安全衛生法〉第六條的四大計畫之一,雇主應建立預防職場不法侵害預防計畫的前提之下,主管機關對著職場不法侵害預防計畫進行勞動檢查,也是非常合理的事。這個章節主要在說明指引規定要有的東西(也就是檢查的項目),以及為什麼同仁申訴不滿之後投訴勞檢,經常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前面我們提過,目前台灣司法體系認定職場不法侵害的,主要是依照下列三個要件來做評判:攻擊行為、持續性、造成受損。這個定義對於遭遇到不當對待,希望能夠提出申訴的人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用一點點篇幅,來說明申訴人在提出申訴時,需要做的事情。
作為〈職業安全衛生法〉第六條的四大計畫之一,雇主應建立預防職場不法侵害預防計畫的前提之下,主管機關對著職場不法侵害預防計畫進行勞動檢查,也是非常合理的事。這個章節主要在說明指引規定要有的東西(也就是檢查的項目),以及為什麼同仁申訴不滿之後投訴勞檢,經常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前面我們提過,目前台灣司法體系認定職場不法侵害的,主要是依照下列三個要件來做評判:攻擊行為、持續性、造成受損。這個定義對於遭遇到不當對待,希望能夠提出申訴的人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用一點點篇幅,來說明申訴人在提出申訴時,需要做的事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人資工作者在職場中面對不法侵害、霸凌及管理失能時的角色與責任。儘管這三者有不同的定義與形式,但從人資的角度來看,不必過於區分,因為人資的主要目的在於維護職場秩序與員工福祉。文章強調,即使某些行為不構成法律上的不法侵害,仍需積極介入,以防止職場氛圍惡化與員工流動率提高。
Thumbnail
這個主題算是近期熱門的新聞話題,站在人資角度或是員工角度有一些觀念還是需要建構,目前周會主管設定每周分享一些法令相關知識,也剛好就是本周的主題,就紀錄也分享給大家。   #主要法規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第2項雇主對下列事項,應妥為規劃及採取必要之安全衛生措施:三、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
Thumbnail
『職場霸凌』是現代職場中一項不容忽視的根本問題。 本文詳細介紹了職場霸凌的定義、申訴管道與流程,以及如何蒐證和個人心理調適。 無論是受害者還是管理者,瞭解相關法律責任和協助措施都至關重要,希望透過正確的方法與資源,提高對職場霸凌的警覺與應對能力,創造更健康的工作環境。
Thumbnail
職場霸凌問題浮現,修法需求迫切 近來多起公部門內部疑似職場霸凌事件引發社會關注,凸顯公部門內部管理的隱憂。這些事件不僅暴露出現行防制機制的不足,也強調修法的重要性,唯有藉由制度性的規範,才能有效遏止此類問題,保障員工的身心健康與職場安全。 公部門現行法規與職場霸凌防治措施 根據《公務人員保障法
Thumbnail
近期的勞動部職場霸凌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卻因缺乏明確的法規定義而使問題更加複雜。文章探討職場霸凌的定義、影響以及員工可採取的應對措施,包括求助醫療資源、離開惡劣環境及蒐證等。此外,深入分析施暴者的心態與背後的心理機制,並呼籲社會重視職場心理健康問題。
本文 上一篇《職場霸凌定義?遇到職場霸凌可以怎麼作?》一文,說明了職場霸凌的定義,以及面對職場霸凌可以透過訴訟保障法律上權益。但要主張法律上權益,大多要透過司法或行政機關等外部單位介入,如果想先嘗試在單位內部處理時,可以採下列的作法: 一、尋求協助、理性溝通 可以向同事尋求建議與支持,或是請同
Thumbnail
參考案例: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111 年度訴字第 73 號 行政判決 裁判案由:職場霸凌 裁判日期:民國 111 年 12 月 27 日 以下是對這篇判決的重點摘要與分析: 重點摘要: 公務人員保障法與職場霸凌防治: 公務人員保障法第19條要求行政機關提供執行職務的安全防護措施,涵蓋身體和
Thumbnail
職場霸凌是指在工作環境中,由於權力濫用及不公平對待,造成同事對被霸凌者的持續冒犯與威脅,導致受害者的身心理健康受損。儘管我國對職場霸凌尚無明確法律定義,但已有相關法院判決及行政機關指導,提供了理解與應對的依據。文章深入探討職場霸凌的定義,面對霸凌者的法律途徑。
Thumbnail
職場霸凌不僅限於肢體暴力,它還包括言語羞辱、情緒勒索和不合理要求等隱形形式。許多員工因恐懼失去工作而選擇沉默,但這樣的有毒環境會對身心健康造成長期影響。本篇文章深入探討職場霸凌的特徵、影響,以及如何勇敢面對和改變這一現象,促進更健康的工作環境。
Thumbnail
職場公平正義真的太難了~~~~ 絕非仰賴司法機關、公益組織就能達成的 舉例來說,我知道某些企業存在許多問題:內部控制、職場霸凌、不給加班費等等 我跟律師討論過許多證據,但我也承認目前沒有檢舉的勇氣,但在仔細看了法條後,還真的學了不少事情,以下由可能的報復、司法機關、成功機率作分享: 1.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人資工作者在職場中面對不法侵害、霸凌及管理失能時的角色與責任。儘管這三者有不同的定義與形式,但從人資的角度來看,不必過於區分,因為人資的主要目的在於維護職場秩序與員工福祉。文章強調,即使某些行為不構成法律上的不法侵害,仍需積極介入,以防止職場氛圍惡化與員工流動率提高。
Thumbnail
這個主題算是近期熱門的新聞話題,站在人資角度或是員工角度有一些觀念還是需要建構,目前周會主管設定每周分享一些法令相關知識,也剛好就是本周的主題,就紀錄也分享給大家。   #主要法規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第2項雇主對下列事項,應妥為規劃及採取必要之安全衛生措施:三、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
Thumbnail
『職場霸凌』是現代職場中一項不容忽視的根本問題。 本文詳細介紹了職場霸凌的定義、申訴管道與流程,以及如何蒐證和個人心理調適。 無論是受害者還是管理者,瞭解相關法律責任和協助措施都至關重要,希望透過正確的方法與資源,提高對職場霸凌的警覺與應對能力,創造更健康的工作環境。
Thumbnail
職場霸凌問題浮現,修法需求迫切 近來多起公部門內部疑似職場霸凌事件引發社會關注,凸顯公部門內部管理的隱憂。這些事件不僅暴露出現行防制機制的不足,也強調修法的重要性,唯有藉由制度性的規範,才能有效遏止此類問題,保障員工的身心健康與職場安全。 公部門現行法規與職場霸凌防治措施 根據《公務人員保障法
Thumbnail
近期的勞動部職場霸凌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卻因缺乏明確的法規定義而使問題更加複雜。文章探討職場霸凌的定義、影響以及員工可採取的應對措施,包括求助醫療資源、離開惡劣環境及蒐證等。此外,深入分析施暴者的心態與背後的心理機制,並呼籲社會重視職場心理健康問題。
本文 上一篇《職場霸凌定義?遇到職場霸凌可以怎麼作?》一文,說明了職場霸凌的定義,以及面對職場霸凌可以透過訴訟保障法律上權益。但要主張法律上權益,大多要透過司法或行政機關等外部單位介入,如果想先嘗試在單位內部處理時,可以採下列的作法: 一、尋求協助、理性溝通 可以向同事尋求建議與支持,或是請同
Thumbnail
參考案例: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111 年度訴字第 73 號 行政判決 裁判案由:職場霸凌 裁判日期:民國 111 年 12 月 27 日 以下是對這篇判決的重點摘要與分析: 重點摘要: 公務人員保障法與職場霸凌防治: 公務人員保障法第19條要求行政機關提供執行職務的安全防護措施,涵蓋身體和
Thumbnail
職場霸凌是指在工作環境中,由於權力濫用及不公平對待,造成同事對被霸凌者的持續冒犯與威脅,導致受害者的身心理健康受損。儘管我國對職場霸凌尚無明確法律定義,但已有相關法院判決及行政機關指導,提供了理解與應對的依據。文章深入探討職場霸凌的定義,面對霸凌者的法律途徑。
Thumbnail
職場霸凌不僅限於肢體暴力,它還包括言語羞辱、情緒勒索和不合理要求等隱形形式。許多員工因恐懼失去工作而選擇沉默,但這樣的有毒環境會對身心健康造成長期影響。本篇文章深入探討職場霸凌的特徵、影響,以及如何勇敢面對和改變這一現象,促進更健康的工作環境。
Thumbnail
職場公平正義真的太難了~~~~ 絕非仰賴司法機關、公益組織就能達成的 舉例來說,我知道某些企業存在許多問題:內部控制、職場霸凌、不給加班費等等 我跟律師討論過許多證據,但我也承認目前沒有檢舉的勇氣,但在仔細看了法條後,還真的學了不少事情,以下由可能的報復、司法機關、成功機率作分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