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具有「成長型思維」還是「成長中思維」?

你具有「成長型思維」還是「成長中思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職場上時間一久,雖不能說閱人無數,但也看過許多形形色色的人。或許你也看過一種人,每一次開會時,當問到工作進度時,他總是反應及時,說明了很多關於專案的進度與細節,也跟老闆保證進度沒問題,看似是個讓人放心的人。


然而,每當在接近之前所設定目標檢核階段,他的專案總是在進行中,而總有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發生。當老闆問起,他又會拍胸脯保證事情都在掌控之下,也會盡一切所能完成。當死線近在眼前時,他的不可抗力因素又更複雜了,無論是其他部門的箝制、客戶不配合或是需要的東西沒有及時到貨,導致他的目標仍在不遠的前方。


這樣的人,一開始讓人感覺即時、有回應、有問必答,然而卻總是在前往目標的路上,而目標總是隨著每一次的進度檢核而被推遲,就像是永遠無法來到的世界和平,總是說得很美好,但現實總是窒礙難行,也就是所謂的永遠進行式Work in Progress (WIP)先生。


WIP先生的問題永遠不在於目標設得太遠大,而是缺乏將投入資源與風險評估持續放在動態的量尺上檢視,總是說得一口好目標,卻缺乏實際執行目標的計畫,甚至是計畫裡的工作項,就好比沒有刻度的量尺,無法測量也無法比較。


總是非常及時回應的WIP先生,非常具有回應力(responsive),卻缺少負責任(responsile)的能力——也就是將工作從無到有,如實、如期、如質完成的能力。他的工作成果總像是缺了角的拼圖,永遠都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無奈東風永遠都不吹向他那方。


於是,WIP先生只能持續給承諾,也持續前往似乎永遠抵達不了的終點。


成長型思維強調自我能力可靠努力精進,並從失敗與錯誤中學習。然而,WIP先生讓自己總是處在成長中的樣態,持續努力但不失敗,也因此大部分時間什麼都沒學到,只是反覆地讓自己啟程,永遠處在前往目標的路上。


回到我們自身,在檢視自己的既有工作成果時,有回應、負責任完成、產出可檢核成果似乎是避免永遠進行式的方法。然而,最終,我們還是得回到,對於自己所被賦予的任務,我們抱持的是從過去錯誤學習、相信自己可以學得會的「成長型思維」?還是永遠都差那麼一點的「成長中思維」?





avatar-img
公關人生相談室的沙龍
275會員
215內容數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大眾心理學普及後,許多心理學專有名詞或是性格測驗,經過大眾媒體與社群媒體傳播,感覺非常朗朗上口,似乎每個人都可以說上幾句自己的MBTI是什麼類型,或是自己的性格特質可能有哪些。我們也很常聽到有人說「我很完美主義,所以⋯⋯」,好像把自己安放在完美主義的標籤裡,就可以為自己的某些行為找到合理化的說法。
上了大學離開原生家庭後,每一次與原生家庭的重逢都像是另一種新的學習,學習在彼此生活缺席的那些日子裡,各自又經歷了些什麼,又累積了些什麼。隨著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嘗試習慣與適應小時候心中身為照顧者的他們,也正在經歷人生的衰退與力不從心的時候,彷彿自己也在預期那些人生無可避免也即將經歷的階段。
在職場上夠久或是換過的工作夠多,應該都碰過形形色色、風格不一的直屬主管,或是老闆的老闆。回顧過去的經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老闆,通常也不見得是跟下屬打成一片,或是出手大方常吃飯請客的那種,反而是願意給出以下禮物的老闆,才真的是令人一輩子感念的貴人。 那些好老闆能送你最棒的禮物有哪些呢?
所謂的「外貌協會」常見於在交友當中以對方的面容、外在形象,作為是否交往的依據。其實在找工作當中,這樣的「外貌協會」傾向,也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線索,篩選出適合自己工作與發展的公司。
在台灣服務業以客為尊文化具體體現,可見於日常的消費當中,即便是買30、40元的飲料,都可以充分客製化,無論是甜度、冰塊、加料、特調,甚至是最後選擇用哪種支付方式,消費者都可以自行選擇。我們也很習慣在消費的時候,在眾多的選項中選擇自己要的,還會特別要求客製化。
記得小時候曾經上過功文數學,說是上課其實也不太像,通常都是被帶到像是民宅的小空間裡,不斷地練習一本本的數學題目,只要寫完後就拿個兩個老師幫忙對答案。如果該本完成了,就再拿下一本繼續寫。據說功文數學當初的目的就是要讓小朋友習慣數學,並透過熟能生巧的練習,克服對於數學的恐懼感。
在大眾心理學普及後,許多心理學專有名詞或是性格測驗,經過大眾媒體與社群媒體傳播,感覺非常朗朗上口,似乎每個人都可以說上幾句自己的MBTI是什麼類型,或是自己的性格特質可能有哪些。我們也很常聽到有人說「我很完美主義,所以⋯⋯」,好像把自己安放在完美主義的標籤裡,就可以為自己的某些行為找到合理化的說法。
上了大學離開原生家庭後,每一次與原生家庭的重逢都像是另一種新的學習,學習在彼此生活缺席的那些日子裡,各自又經歷了些什麼,又累積了些什麼。隨著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嘗試習慣與適應小時候心中身為照顧者的他們,也正在經歷人生的衰退與力不從心的時候,彷彿自己也在預期那些人生無可避免也即將經歷的階段。
在職場上夠久或是換過的工作夠多,應該都碰過形形色色、風格不一的直屬主管,或是老闆的老闆。回顧過去的經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老闆,通常也不見得是跟下屬打成一片,或是出手大方常吃飯請客的那種,反而是願意給出以下禮物的老闆,才真的是令人一輩子感念的貴人。 那些好老闆能送你最棒的禮物有哪些呢?
所謂的「外貌協會」常見於在交友當中以對方的面容、外在形象,作為是否交往的依據。其實在找工作當中,這樣的「外貌協會」傾向,也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線索,篩選出適合自己工作與發展的公司。
在台灣服務業以客為尊文化具體體現,可見於日常的消費當中,即便是買30、40元的飲料,都可以充分客製化,無論是甜度、冰塊、加料、特調,甚至是最後選擇用哪種支付方式,消費者都可以自行選擇。我們也很習慣在消費的時候,在眾多的選項中選擇自己要的,還會特別要求客製化。
記得小時候曾經上過功文數學,說是上課其實也不太像,通常都是被帶到像是民宅的小空間裡,不斷地練習一本本的數學題目,只要寫完後就拿個兩個老師幫忙對答案。如果該本完成了,就再拿下一本繼續寫。據說功文數學當初的目的就是要讓小朋友習慣數學,並透過熟能生巧的練習,克服對於數學的恐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