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活潑友善卻讓人頭痛不已的孩子們

  1. 熱情的小小孩像個霸氣的服務生,不斷「上菜」,然後搖身一變成為鐵道迷,展示著樂高火車,即使不小心翻車仍然不停的解說著,然後一直打斷我跟媽媽的談話...
  2. 每次來諮商都喜歡躲在門口,然後「哇」一聲,覺得我會驚聲尖叫。
  3. 嘿嘿賊笑躲在桌子底下,然後露出屁股覺得我看不見,我思考著要不要假裝失明。
  4. 準備說明桌遊的操作,孩子一拿到卡牌瞬間忍者附身,先來個滿天花雨擲金針。
  5. 其實我只是形容一下孩子的行為,笑點超低的就直接失控狂笑連續三分鐘。
  6. 玩得太開心了捨不得離開,不斷跟我揮手說再見,然後興奮大笑著跳起來往玻璃門踢下去...
  7. 下課了準備跟媽媽出去玩,一瞬間就衝出去,用跳的方式下樓梯。
  8. 每個關起來的房間都令人好奇,很想要直接開門走進去,制止後突然看到一間空的又衝進去,然後非常理所當然的開始在白板上塗鴉。
  9. 可能看了漫威的超級英雄電影,覺得很帥氣就來模仿一下動作,大手一揮就K.O了旁邊其他孩子。
  10. 覺得自己比蜘蛛人還厲害,就把休息區的牆壁當成攀岩場,上上下下...
  11. 生氣了更要詔告天下,有用力捶打牆壁的,有用力跺腳的,我想像著樓下鄰居的天花板。
  12. 興奮了更要讓大家都知道,在地上打滾後躲到窗簾後面好像很害羞,接著跳出來大笑,外面櫃台也充分享受著裡面的歡樂。
孩子準備的無菜單料理

孩子準備的無菜單料理

以上這些是我這個兒童心理師的日常,這個年齡這個舉動,有時候會把大人逗笑,有時候也可以看到孩子人際互動某個優勢,也就是對交朋友、跟朋友互動都很熱情,然而如果沒有辦法學會看場合,一路到了小學,就有可能在某些時候被同儕拒絕、排擠。有些孩子,太不會察言觀色,俗稱神經大條,這時候可以練習判斷,自己的一言一行,可能帶給別人正面或負面的影響。當然也有些孩子,太過敏感於別人的臉色,俗稱貼心,卻可能在長大後,不知不覺習慣犧牲自己的需求,甚至把別人的情緒困擾一肩扛起,這時候可能要練習同理別人的同時,不需要認領別人的情緒,先照顧好自己。

台鐵樂高號

台鐵樂高號

回過頭來看看,如果換成老師經常跟爸爸媽媽這樣說

  1. 「上課坐不到三分鐘就跑來跑去」
  2. 「課本封面不見了,作業破破爛爛,抽屜裡面都是垃圾」
  3. 「永遠找不到學習單、通知單,就算找到了也變成一團了」
  4. 「跟他講好幾次都還是會忘記」
  5. 「想要加入同學一起玩都會直接插嘴或打斷」
  6. 「需要輪流操作或回答問題的時候,就會一直等不及」

「爸爸媽媽,你們要考慮帶孩子去評估哦」聽到老師這麼說會有什麼想法呢?

難道我的孩子有注意力問題,或是所謂的過動?

有這麼嚴重嗎?看了醫生需要吃藥怎麼辦?

可是在家裡還好啊,只是比較活潑?

聽老師這麼說好像真的有這麼一回事?

常常在會談中感受到爸爸媽媽的焦慮、無奈,這次來簡單分享一下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評估與心理師可以提供的協助。

我們常說的專注力評估,其實分成幾個部分

1. 孩子在「不同場合」的狀況,例如在家裡、學校、其他場合,並不是一個地方發生問題就叫做過動。

2. 孩子的生理狀況:飲食、睡眠、運動、活動量,例如沒有睡飽其實很容易浮躁而難以專注,運動量不足,俗稱金鼎電池,放電沒放完當然就是繼續嗨。

3. 孩子在哪些狀況可以專注或難以專注,例如寫功課、玩遊戲、看電視、對話,聲光刺激豐富的通常比較有吸引力,而有些孩子即使很有興趣也依然無法專注,反過來說,面對無聊但必須完成的任務,有沒有能力心平氣和與專注呢

4. 面對這些困擾,家長與老師曾經是用那些策略來應對,效果如何,這些也都會是後續親職諮詢的討論重點。

5. 當場跟孩子對話、玩遊戲的過程中來觀察,面對第一次見面的陌生大人,孩子會有哪些反應,以及稍微熟捻、放鬆下來之後,又會出現哪些反應,都是值得觀察的重點。

6. 運用電腦操作的注意力測驗評估,這種測驗即使對大人來說都非常單調無聊,就可以稍微模擬寫作業時會有哪些反應。

如果是6歲以前的孩子,由於很多發展中的面向需要考慮,除了心理師專業會評估的認知功能、社會情緒、注意力之外,還有語言、物理、職能等各方面,例如有沒有感覺統合的問題,所以這時候會建議找醫院或診所的「早療聯合評估」,通常會出現在復健科,就可以更完整的了解孩子的狀況。

那麼心理師可以提供的協助是什麼呢?舉例來說

1.運用遊戲進行專注力與衝動控制的訓練。

2.情緒的辨認、理解、調節、表達,例如太過興奮或生氣的時候可以怎麼做。

3.人際互動的練習,例如在團體課程中練習輪流等待、相互討論、衝突因應。

4.運用親職諮詢討論孩子的進步情形、遇到的教養困難、如何調整教養策略,也可以讓爸爸媽媽練習在家裡扮演治療師的角色,這部分歡迎參考之前的分享「當遊戲成為教養的一部分(1)—愛的存摺—投資篇」。

歡迎來參觀臉書粉絲專​頁IG






分享幾年下來的兒童臨床工作經驗,花了很多時間沉浸在孩子遊戲中的想像世界,也同樣花了很多時間與爸爸媽媽們一起討論,期待這些故事與經驗,帶給父母更美好的教養,也帶給孩子更幸福的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