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網路會是怎樣的人生 --- 留一段時間給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關於跟自己獨處,對於現代人來說是越來越困難的事了,先別提是不是要培養其他的生活習慣或興趣,光是要能夠放下「科技產品」像是手機、IPad或是任何可以連結網路的用具,就是非常讓人難以做到的部分,哪怕是家人們一同吃飯後,也可能接下來就是變成各自滑各自手機的時刻,難道彼此之間真的沒有事情可以分享或閒聊嗎?也許有、也許還真的是沒有,因為都已經在日常生活裡透過社群媒體交流完畢了,這沒有什麼真正的好不好;但肯定的是絕對不會完全有助於拉近彼此之間的關係。

作者在開頭舉了一個在馬來西亞熱帶森林深處,有一個聚落的故事,故事的小孩後來離開了家裡,前往外面有別於家鄉的世界,然而她離開了看起來很沒有什麼的原生環境,可是越在外面生存就越好像也不太知道,自己到底是看到了更多、還是失去了更多?就現實情況來說,她應該是親眼所見了許多、那些在書裡、在電視裏、或是聽長輩介紹世界萬物的實際狀態,然而或許正是因為來自於一個較為原始的生活環境,其內心養成的情況跟已開發國家有著很大的差別,反而在更多新的經驗衝擊下,卻不見得讓她有著更多的夢想、更多的想像,卻覺得自己好像有著說不出的匱乏。看到這個內容時想到之前在工作時認識一位大哥,有天在網路上看到他分享自己的小孩要上大學了,而他覺得非常高興,然而卻無法感受這是什麼時代的概念跟心情?不要說上大學,就連上有名的研究所都覺得那也還好,而居然現在還會有人覺得家裡小孩上大學了是非常讓人覺得開心的事,甚至在想會不會其實那位大哥還有在門前放鞭炮呢?沒有不敬的意思;但這就是不同世代背景下,人們不同的心理狀態吧?

書本的第一章就先談關於「印刷術」這件事的發明跟由來,作為知識傳播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頭,畢竟在沒有印刷術的產生之前,人們也只能靠著手寫或是口耳相傳的方式來交流及分享,況且如果從前的一場大火,就是直接把前人們手寫的智慧通通燒毀,那麼還會有機會知道以前的名言錦句還是那些發生過的經典故事嗎?不過要說印刷術的盛行也不是發明之後就馬上有著很好的成效,可是網路跟科技產品的發明就不同了,從世界上開始有飛機、開始有手機跟網路之後,發展速度快的嚇人,所謂的嚇人是指可能原本的還很好用,新一代的又被研究出來了,而這樣對於人們來說是好事嗎?是需要的嗎?當科技跟交通變成其實只是一種達到目的的時候,那麼快速完成目的之後,是可以帶來什麼其他的好處嗎?看起來好像很有效率、甚至是更有效率的完成事情,但一切並不盡然。

第二章的部分直接提到了關於「注意力障礙」的部分,剛好最近在網路上也開始出現許多相關的內容,不論是對於小朋友在注意力上的能耐、還是大人們自己也慢慢的無法有長時間的專注度,其實有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來自於科技的進步,也就是說不只是網路造成的副作用;就連看書這件事、印刷術的發明,對於大腦來說都不完全是一件好的事情;但作者並不是要譴責或是完全放棄科技,而是覺得應該要累積更多的「現實經驗」因為如果只是用看的、用聽的、用想像的,那都無法讓身體還有大腦,留下最直接跟深刻的印象,因為它們全部都是假的,真的就是你/妳有直接操作過的,所以像是透過VR、透過螢幕投射,在家裡舒服的看著牆壁或是投影機模擬戶外騎車,但事實上這樣的經驗完全無法刻在身體跟腦海裏,還不如直接到戶外去親自操作跟體驗來的實在。

在這本書裡學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關於一心多用這件事,用比較專業一點點的術語叫「多工處理」以為自己有這樣的能力,可以看起來「同時」在處理許多事情時,事實上人類就不是電腦,可以裝好幾個核心,真的同時處理很多事情,只是可以有能力快速切換注意力到不同事情上而已,而能力出眾的人就能做到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然而這個章節想表達的是因為一直切換,導致根本無法好好聚焦在一件事上,而當這樣的模式養成一個習慣之後,要類推到其他狀況上也就會慢慢都變成差不多的樣子,因為大腦已經被教育成無法長時間的去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那麼這到底是好是壞呢?來談一個最簡單的狀況吧,就是你/妳能在不調整刺激的情況下,維持做一件事情多久?現在的社會因為充滿了刺激,而在這樣時代長大的孩子,如果過早且過多接收到科技產品的刺激,那麼刺激程度不夠時,自然就無法抓住他/她的專注力,這應該是很容易可以理解的,所以一直有在說、不是排斥科技,而是不該讓科技造成更多的失能甚至退化。

書本的第七章談到了記憶這件事,科技帶來的方便之一就是人們不再需要大量用腦袋去記事情,可是這時候的科技角色變成一個照妖鏡,意思是只要有做存檔備份,那麼事實是怎樣就是怎樣,因為關於記憶這件事是會有很大的可能、在面對不同對象、甚至隨著每一次的訴說而內容的真實性變的不太一樣。然而因為有科技輔助,記憶這件事反而也是帶來不少壞處,因為人們過於仰賴查詢,因此自己不記得不知道也不會怎樣,甚至在跟別人討論過程中還可以趁機查詢,然後藉此展現自己看似博學多聞或是證實自己是對的;但這樣的內容有意思嗎?想要用書中一個段落做收尾,「如果記憶是一件好事,那麼就當做播下一個種子、一個觀念吧。」不該懶得用腦、捨不得用腦,因為大腦還有很多無限可能,所以好好善用它、也將在未來的日子裏,慢慢去感受到之前播種下的美好。

作者分享到自己決定做個實驗,也就是讓自己在一個月內,不要使用網路這件事,如果要大家一個月不要用網路,除非有其必要或是沒有這樣的機會,不然又有多少人可以達到呢?先前看過一個說法是「你/妳自己的事情、發生的點點滴滴,其實有99%都跟別人沒有關係」那麼既然沒有關係又怎麼會引起共鳴跟得到回應呢?或許從這個觀點去思考,是值得開始好好放下手機的時候了。

分享就到這裡囉,如果喜歡內容的話,歡迎留言回饋及分享。最重要的是,有興趣的話就去找書來看囉。

avatar-img
18.7K會員
256內容數
相信運動是好的、相信閱讀是好的、相信開放心態是好的,在這邊會分享關於運動、教育跟心理的相關內容,歡迎一起來聊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書名其實挺有意思的,它也不是要批評男生當領導人就是很差,或是在講女生當領導人就非常棒,是吧?但如果你/妳開始就有這種感覺跟認知的話,不能說你/妳的直覺是錯的,事實上在閱讀的時候,不得不說作者也確實把很多男性領導人罵的很凶、而關於女性領導人的部分有用其他角度推崇。 作者在第一章直接就提到了,關於
這是一本針對「耐力運動員」的書籍,也可以說是一本專項的書,耐力賽事說是最考驗人心跟心理素質的賽事,這應該是無庸置疑的,而跟它有共通點的就是需要長時間固定工作的人。運動也好、工作也好,都是生命中的一種樣子。
必須說覺得這樣的標題下的很好,當然並不是說那些很小的企業、不是跨國的就不值得學習跟參考;但是應該這樣想,就是如果你/妳發現世界其實比自己認識的還要大、大很多的話,有時候並不是為了名利在努力,而是想要去嘗試看看,自己到底還有多少可以努力的空間?
這幾年因為國旅價格的浮誇,大家很多時候都會覺得差不多的開銷還不如飛到國外,沖繩是其中一個很常見的選擇,這本書的內容就整個看過一遍可以知道更多關於沖繩的相關歷史,特別是戰爭帶來的影響,還有這些年成為各個層級棒球隊喜好的冬訓營。
身障,這個詞的全名是身心障礙、說起來其實兩者有著非常大的差異,以自閉症來說是心理狀態有狀況雖然也包括了生理議題就是「社交互動」的部分;可是聽不見跟看不見就是純粹的生理狀況了。 很多時候方便是一回事;但更多時候精準比起方便是重要的,不能因為與自己無關、不影響到自己的權益,就想說這樣操作就好。
如果你/妳是剛好家裡有小孩的人、或是正在備孕、自己或是家人懷孕中的,雖然是個人經驗;但想要先深深的強烈建議,真的不要覺得小孩天份很好就揠苗助長或是放任他/她隨便生長。
書名其實挺有意思的,它也不是要批評男生當領導人就是很差,或是在講女生當領導人就非常棒,是吧?但如果你/妳開始就有這種感覺跟認知的話,不能說你/妳的直覺是錯的,事實上在閱讀的時候,不得不說作者也確實把很多男性領導人罵的很凶、而關於女性領導人的部分有用其他角度推崇。 作者在第一章直接就提到了,關於
這是一本針對「耐力運動員」的書籍,也可以說是一本專項的書,耐力賽事說是最考驗人心跟心理素質的賽事,這應該是無庸置疑的,而跟它有共通點的就是需要長時間固定工作的人。運動也好、工作也好,都是生命中的一種樣子。
必須說覺得這樣的標題下的很好,當然並不是說那些很小的企業、不是跨國的就不值得學習跟參考;但是應該這樣想,就是如果你/妳發現世界其實比自己認識的還要大、大很多的話,有時候並不是為了名利在努力,而是想要去嘗試看看,自己到底還有多少可以努力的空間?
這幾年因為國旅價格的浮誇,大家很多時候都會覺得差不多的開銷還不如飛到國外,沖繩是其中一個很常見的選擇,這本書的內容就整個看過一遍可以知道更多關於沖繩的相關歷史,特別是戰爭帶來的影響,還有這些年成為各個層級棒球隊喜好的冬訓營。
身障,這個詞的全名是身心障礙、說起來其實兩者有著非常大的差異,以自閉症來說是心理狀態有狀況雖然也包括了生理議題就是「社交互動」的部分;可是聽不見跟看不見就是純粹的生理狀況了。 很多時候方便是一回事;但更多時候精準比起方便是重要的,不能因為與自己無關、不影響到自己的權益,就想說這樣操作就好。
如果你/妳是剛好家裡有小孩的人、或是正在備孕、自己或是家人懷孕中的,雖然是個人經驗;但想要先深深的強烈建議,真的不要覺得小孩天份很好就揠苗助長或是放任他/她隨便生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孤獨社會》一書中,作者三浦展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日益嚴重的孤獨現象,並將其稱為「孤單社會」。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是,數位技術的發展雖然拉近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距離,但卻在現實中加劇了人際關係的疏離。本文將觀察和描述技術發展如何影響人際互動,並探討我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面對孤獨的挑戰。
Thumbnail
麻省理工學院(MIT)科技社會研究教授 Sherry Turkle 在她的代表作《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當中談到:孤獨是艱難的,然而孤獨也是必要的。 在數位時代下,很多人常感受到的兩大矛盾。孤獨對人有益,但現代人不會獨處;未來難以預測,於是不再相信未來。
Thumbnail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後眼晴能對焦開始,就處在於一個「你不怕他不看,只擔心他看太多」的時代,視覺圖像之多、取得之容易是人類歷史中前所未見的。 孩子從小有些父母帶出去吃飯,就是放一台平板/手機在孩子面前,讓他不吵鬧。國小階段就讓孩子帶手機去學校,說好聽點是聯絡孩子方便,但現在與老師的群組一大堆、學校的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數位「失憶」聽起來很嚇人,但我們已經不可能抵抗「數位化」。由於工具的改變,我逐漸習慣電子化,常常在需要簽名時(像是會議紀錄單),不好意思地跟對方說:「啊!方便借一支筆嗎?我身上只有 apple pencil。」
    在輔導工作中發現,很多在手機世代成長的孩子,常常漠視自己出現的情緒,在情緒出現的當下無法適當表達,而習慣性逃往手機的世界,忘了細細品味及感受自己的感覺,也失去對別人感覺的敏感度。     自從電視出現、電腦發明,人的感覺開始受到挑戰,一直到最近幾年手機及網路的普及,如溫水煮青蛙一般,我們漸
Thumbnail
現代社會,我們早已經習慣一心多用,同時多工運作,不管在辦公室裡,或高速公路上,我們坐在椅子上一邊滑手機、一邊與旁人交談,這種事每分每秒都在發生。NASA心理研究人員Stephen Casner研究數十起重大空難事件後發現:「這種亂七八糟的局面(空難),百分之百是我們人類自己的問題。一開始,人類有創意
Thumbnail
3C產品嚴重奪走專注力的時代還有解方嗎?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
Thumbnail
若不想被手機掌控生活,不妨也試著與我一起控制手機使用時間,如果能推動身邊的人共同進行,我想將會有更大的效果,讓我們一起放下手機,體驗生活。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孤獨社會》一書中,作者三浦展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日益嚴重的孤獨現象,並將其稱為「孤單社會」。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是,數位技術的發展雖然拉近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距離,但卻在現實中加劇了人際關係的疏離。本文將觀察和描述技術發展如何影響人際互動,並探討我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面對孤獨的挑戰。
Thumbnail
麻省理工學院(MIT)科技社會研究教授 Sherry Turkle 在她的代表作《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當中談到:孤獨是艱難的,然而孤獨也是必要的。 在數位時代下,很多人常感受到的兩大矛盾。孤獨對人有益,但現代人不會獨處;未來難以預測,於是不再相信未來。
Thumbnail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後眼晴能對焦開始,就處在於一個「你不怕他不看,只擔心他看太多」的時代,視覺圖像之多、取得之容易是人類歷史中前所未見的。 孩子從小有些父母帶出去吃飯,就是放一台平板/手機在孩子面前,讓他不吵鬧。國小階段就讓孩子帶手機去學校,說好聽點是聯絡孩子方便,但現在與老師的群組一大堆、學校的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數位「失憶」聽起來很嚇人,但我們已經不可能抵抗「數位化」。由於工具的改變,我逐漸習慣電子化,常常在需要簽名時(像是會議紀錄單),不好意思地跟對方說:「啊!方便借一支筆嗎?我身上只有 apple pencil。」
    在輔導工作中發現,很多在手機世代成長的孩子,常常漠視自己出現的情緒,在情緒出現的當下無法適當表達,而習慣性逃往手機的世界,忘了細細品味及感受自己的感覺,也失去對別人感覺的敏感度。     自從電視出現、電腦發明,人的感覺開始受到挑戰,一直到最近幾年手機及網路的普及,如溫水煮青蛙一般,我們漸
Thumbnail
現代社會,我們早已經習慣一心多用,同時多工運作,不管在辦公室裡,或高速公路上,我們坐在椅子上一邊滑手機、一邊與旁人交談,這種事每分每秒都在發生。NASA心理研究人員Stephen Casner研究數十起重大空難事件後發現:「這種亂七八糟的局面(空難),百分之百是我們人類自己的問題。一開始,人類有創意
Thumbnail
3C產品嚴重奪走專注力的時代還有解方嗎?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
Thumbnail
若不想被手機掌控生活,不妨也試著與我一起控制手機使用時間,如果能推動身邊的人共同進行,我想將會有更大的效果,讓我們一起放下手機,體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