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書閤】修行方針─覺路指南摘錄讀後感(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以下內容接續上篇整理,第一段為參考內容摘要,第二段為個人闡釋:

誠正章第十二

《大學》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意正心,是做人的基礎,更是修行的要點。心是身體的主宰,意念是心的作用,心意發動,身體就有所行動。心意向善,則有善行,心意向惡,則有惡行,心意煉定,才能不屈不撓。心分為道心與慾心,道心來自天性,慾心來自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例如眼睛看到好看的,而起貪戀美色之心,於是落入顛倒夢想。

 

想要成為一個覺行圓滿的人,必須修行,一般人可能以為修行離自己很遙遠,但修行其實就在日常,首先從心意下手,儒家的「誠意正心」與佛家「掃三心、飛四相」是相通的,讓心意保持正心,不被慾心障蔽,則道心永存。

 

容德章十三

《書》曰:「有容德乃大。」天的量大,包容萬物,地的量大,生育萬物,人也能效法天地的寬闊。遇到困苦艱難、毀謗辱罵,不要生怨恨、與對方計較,練習大度包容。快樂痛苦,全在於自己的內心,如果用淡然的心態應對,則能轉苦為樂,涵養心性、擴大包容的德性,也是實行無畏布施。遇到事情如果不管青紅皂白,甚至起鬥爭,實在不值得。多參研道裡,努力改變氣質,將天性發揮出來。

 

人與人間相處難免會有摩擦、隔閡、誤會,觀想彌勒祖師的大肚能容,濟公老師的瀟灑自在,許多紛爭便能化於無形,笑一笑沒什麼大不了,身邊便會形成祥和之氣。有時吃虧、忍讓未必是壞事,從外在看似乎有所虧損,從內在卻得到了無形的快樂。若真的忍不住、因事而定,至少試著和顏悅色,或是以直報怨,依理而行,而非個人情感用事。

 

外功章十四

為人立身處世,不離開天性,第一大的天性是仁愛之心,仁愛沒有比仁愛親人還重大的了,所以各種善行中,孝是首要的。《孟子》云:「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現在是三期末劫年,如果能誠心修行,本著儒家仁心,廣泛宣揚度化、或是設立佛堂、或是開荒下種、或是看輕錢財重視大道,都是無量功德。但若是貪圖功德,容易招致罪過,比如不篩選對象、不管真理,不符合禮節,也是修行中的不要犯的事。

 

修道的過程,重點在於天性與天心,若因為行外功而失去了慈悲、助人的初衷,那是本末倒置,實無半分功德,像菩薩布施的過程,並不會將心意放在結果、形相,以自然誠懇的心去做。天地之間也是以平等心關照,不會起偏私、為自己的心意,因此我們在布施、服務時,需要時時留意自己的內心。

 

內功章十五

內在的功夫有氣功、性功。打坐煉丹是氣功,存心養性是性功。氣功屬於中層,性功是上層功夫。《參同契》中,根據先天八卦(乾卦在南,坤卦在北)與後天八卦(離卦在南,坎卦在北),指出人需要從後天返回先天,抽出坎卦的一個陽爻,填入離卦中,使離卦恢復為乾,降下離卦中的陰爻填入坎卦,使坎卦回復為坤卦,將精化為神,再將神精煉回歸於虛。性功入手則是直接修性,去私慾,存天理,持五戒,養心性。走路、停止、坐下或睡眠皆可使用,屬於上乘捷徑。

 

求道的珍貴之處,再於直指心性,日常生活中將三寶融入,慢慢的就可以體會正念覺察皆在每個當下,而非某個環境、或僅有靜坐,找到入手處之後,遇到事情時,便能夠知道怎麼祥服自己的心念、脾氣,要注意的是認道理真理去修行,且持之以恆,並且要輔以外功的實踐、服務學習,才能更加深入,《忠義鼎》提醒「經訓、實務、修持」,三者缺一不可。

 

經後詩

進德修聖業 清源流必潔

登堂希入室 心印證菩提


忠義鼎訓文提醒:經訓、實務、修持三者相輔相成。每日讀一句,經訓融入生活,簡單養成原子習慣,讓自己心性、行為準則不離道,祝福各位前賢聖凡如意!

avatar-img
5會員
1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木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以下內容接續上篇整理,第一段為參考內容摘要,第二段為個人闡釋: 考魔章第六 「蓋有真道,即有真考。考所以驗真偽,魔所以改過失。」修道的人第一發願成真,第二悔心解冤,魔考來臨時自然動心,知止定性,才能增進自己原先所不能的。考由天降,魔由人招,人若發願修行,自然要堅決意志,忍辱持戒,
活佛老師曾在《道脈傳承路》慈悲:「誠心的基礎,必須建立在你明理之上。」本書用淺顯的文字,幫助有志學道的人破解迷惑,行走於菩提覺路,在閱讀過程中,能一步步反思、修改、調整自身狀態,使智慧成澄明。 西元二○○二年,光慧文化創辦人不休息菩薩慈示出版《覺路指南─白話譯註》,
身體有生養的父母親, 靈性也有其根源, 稱為無極老○, 全名為明明上帝無量清虛至尊至聖三界十方萬靈真宰, 在不同宗教中有不同的名稱。 明明代表:天道天命、人人本自俱足的良心本性 上帝代表:真主宰 無量清虛:無可計量不具形體 至尊至聖:位置與德性至高 三界十方:超越空間無所不在 萬
愿,是什麼? 愿,就是原心、初發心、最原始、最純粹、最光明、無雜質的那顆心。 近似於我們常聽見的─初衷。 今天參加法會、上研究班、或看善書, 聽到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內心有所觸動,起了信心, 相信道是真的、道理是真的(孝順父母、友愛手足)、天命是真的, 心中產生了「我願意也如此實踐」、「我願意學習
每日持戒生活為聖賢仙佛(院長師兄)批示的訓文, 老前人勉勵做為修道人之指標,將戒律融入生活, 為最簡單的開端: 認真嚴謹、分秒修持的態度 清晨早起六點正 喝杯溫開水後讀個經訓 每日背一小訓 行住坐臥不離經訓,謹言慎行 晚餐之後不隨便吃東西,以清茶水果為主 準備過失簿,條條反省,每日更新 反省內容:
在櫃子裡翻到一本年代久遠的綠色小冊子, 標題是伙食團的宗旨以及生活規範, 翻開裡面的內容,發現以前住伙食團是如此嚴謹, 有許多微禮細節,將修行融入生活中,自我要求與鍛鍊。 分享其中內容做為參考,可保留核心價值與精神, 並依成員、學校狀況進行彈性微調,活潑應事,與時俱進。 (例如真的早起不來,還是可以
以下內容接續上篇整理,第一段為參考內容摘要,第二段為個人闡釋: 考魔章第六 「蓋有真道,即有真考。考所以驗真偽,魔所以改過失。」修道的人第一發願成真,第二悔心解冤,魔考來臨時自然動心,知止定性,才能增進自己原先所不能的。考由天降,魔由人招,人若發願修行,自然要堅決意志,忍辱持戒,
活佛老師曾在《道脈傳承路》慈悲:「誠心的基礎,必須建立在你明理之上。」本書用淺顯的文字,幫助有志學道的人破解迷惑,行走於菩提覺路,在閱讀過程中,能一步步反思、修改、調整自身狀態,使智慧成澄明。 西元二○○二年,光慧文化創辦人不休息菩薩慈示出版《覺路指南─白話譯註》,
身體有生養的父母親, 靈性也有其根源, 稱為無極老○, 全名為明明上帝無量清虛至尊至聖三界十方萬靈真宰, 在不同宗教中有不同的名稱。 明明代表:天道天命、人人本自俱足的良心本性 上帝代表:真主宰 無量清虛:無可計量不具形體 至尊至聖:位置與德性至高 三界十方:超越空間無所不在 萬
愿,是什麼? 愿,就是原心、初發心、最原始、最純粹、最光明、無雜質的那顆心。 近似於我們常聽見的─初衷。 今天參加法會、上研究班、或看善書, 聽到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內心有所觸動,起了信心, 相信道是真的、道理是真的(孝順父母、友愛手足)、天命是真的, 心中產生了「我願意也如此實踐」、「我願意學習
每日持戒生活為聖賢仙佛(院長師兄)批示的訓文, 老前人勉勵做為修道人之指標,將戒律融入生活, 為最簡單的開端: 認真嚴謹、分秒修持的態度 清晨早起六點正 喝杯溫開水後讀個經訓 每日背一小訓 行住坐臥不離經訓,謹言慎行 晚餐之後不隨便吃東西,以清茶水果為主 準備過失簿,條條反省,每日更新 反省內容:
在櫃子裡翻到一本年代久遠的綠色小冊子, 標題是伙食團的宗旨以及生活規範, 翻開裡面的內容,發現以前住伙食團是如此嚴謹, 有許多微禮細節,將修行融入生活中,自我要求與鍛鍊。 分享其中內容做為參考,可保留核心價值與精神, 並依成員、學校狀況進行彈性微調,活潑應事,與時俱進。 (例如真的早起不來,還是可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學佛都知道「於可瞋境,不起瞋心。」這個人講話汙辱、對待我,實在是可氣,學佛的人要能夠忍得住,還不起瞋心。大家都會講,經典也念很多(但)做不到。貪、瞋、痴、慢、疑種種的緣境忍不住、修不好,所以,大部分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死都做鬼,都是「心」沒有撥轉過來。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人生的重點就在於「心」,心的價值觀所延伸的行為模式,決定了我們此生幸福安樂與否。所以,智者必定常時灌溉滋養心靈。豐富心靈有兩個方法:一是「善念」、二是「利他」。若能常常真誠生發善念利他,將招感古人所說的五種上首福報:「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學佛都知道「於可瞋境,不起瞋心。」這個人講話汙辱、對待我,實在是可氣,學佛的人要能夠忍得住,還不起瞋心。大家都會講,經典也念很多(但)做不到。貪、瞋、痴、慢、疑種種的緣境忍不住、修不好,所以,大部分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死都做鬼,都是「心」沒有撥轉過來。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人生的重點就在於「心」,心的價值觀所延伸的行為模式,決定了我們此生幸福安樂與否。所以,智者必定常時灌溉滋養心靈。豐富心靈有兩個方法:一是「善念」、二是「利他」。若能常常真誠生發善念利他,將招感古人所說的五種上首福報:「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