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我」隔離,各自活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回想各種「隱藏」、「出櫃」和「混合」的過程

 

●我40多歲時,比較方便使用的網頁和網站出現

貼文時想用另一個名字,當時發現自己動作很快,想要停下來,取了「緩」的筆名;

開了2個部落格,本名的寫虛構的故事,筆名的寫真實的自己、日記;

●出版的第2本小說<藍凌>是女同志小說

■是為了想讓女同志出版社接受,所以在故事中間加了女女戀情,我當時是異性戀者,那出版時要用本名或筆名呢?想了很久,因為我自費出版的第一本小說是本名,我不想成為「一書作者」,所以繼續用本名,又加上自己找的理由:我寫的是古代的女同志故事,誰也不知道古代的女同志是什麼樣子的,就我說了算,哈!

■在出版的過程和新書發表會中,我覺得我寫得還不錯,為什麼呢?難道我自己是嗎?開始探索我的同性情慾,直接用「緩」當作我的暱稱,作為在同志朋友間的名字,開始了2個身分的人生—很有趣;

■開了一個只加同志朋友的臉書,為了看起來比較像個(正常的)人名,前面加了一個姓:「徐」,這個名字我喜歡,同時也有意義;

■徐緩的臉書也開粉絲頁,辦活動。

■一開始只用原來那個email,後來發現,有人會用那個email google,得知我的背景,我不想讓人知道我的真實身分,所以另外申請了一個email,這樣也比較好,人家報名時,我才不會搞混,我很擔心將人家弄錯了。

●舉例:

■跨性別的議題,因為有些原因,在那個社團裏我用的是本名,後來找人訪談,訪談文發表時用本名;

■女性的裸體晚餐、陰部翻模等活動,因為我說得出這是「正確」和女性「需要」這些活動來做培力的說法,都用本名;當然,在女同志中也辦過。

■寫情慾和受訪時連「緩」名字都不用,另外取名,因為「緩」已經是我在同志圈的本名了,有些事情還是不想讓熟人知道。我用了好幾個名字,甚至要記下來,免得忘記;

■寫「開放式關係」時不用本名。其實,後來已經很多人在談、研究和實踐了。一開始我在PTT拉版解釋和舉例時,下面的回應罵聲連連,偶而有支持的。後來有人貼這個主題的文,下面沒有罵聲,甚至有人直接在徵伴文中說要開放式關係,我好驚訝,去查了時間,不過二、三年而已。可見台灣社會的進展是很快的,如果死守著那些古時候傳下來的規範,自己很快地會被時代拋在後面的。

■在工作室裏的伙伴會議,還有活動時,什麼都可以談,我笑說講「傷風敗俗」的事大家都很自在,也不會有人跳出來,提出道德方面的意見。我會跟新來的人說明一下:「說了,並不等於會去做;就是去做,只要不傷害自己和他人,跟別人有什麼關係呢?」在這裏有許多的思考和顛覆。

●「開放式關係」

說明:不只是一對一的伴侶、婚姻關係,各自有其他段關係,彼此是知情而且同意的。因應現代人對於情感品質的要求比較高的關係,不管在美國、台灣或其他國家有些人本來就在實踐,然後有人加以研究,給了這個名稱。

<道德浪女>被視做最先的出版書籍,台灣有翻譯本。台灣有社群,有人在實踐,也有人在研究,出版書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有多篇。每年會舉辦「波栗年會」,2023年是第五屆。

■親密關係的需求,有很多的層面,各方面都滿意的關係很少,不多見。我和前女友的關係中,我的滿意度比較低,她的比較高。幾年後,我在想,我要守著這個人嗎?一般人的做法是,分手,去找下一個,不過這個方法是沒完沒了的,下一個又會有我不滿足的部份。加上我們沒有不好,不需要分手,只要找另一個來滿足其他的需求就好了。

一個人不可能滿足對方所有的需求,反過來也是;在一對一關係中,必須壓抑、遷就、忍耐,其實自己或對方沒有的東西,強求不來的,改找其他人就好了。

然後想到了我已經知道了10年的開放式關係,我曾經寫了一篇書摘,到處傳給朋友,為它(這種方式)宣傳和推廣,我本來以為我用不到。

考慮了很久,參加了讀書會,決定要實行。

■一開始想到的方法是,對於新認識、交往的人先溝通開放式關係,瞞著前女友。下一次的讀書會就讀到,隱瞞是不好的,情感不流動。那就要跟她說明和討論,徵求她的同意了。

■在跟她說之前,先做一些準備,跟家人(我的小家庭和原生家庭)和伙伴、常來往的朋友們出櫃,說我有女朋友。每次跟一群人說完之後,總會有人說她知道了,怎麼知道的?直覺或是從哪裏得知的。原來如此,我就不用再瞞得那麼辛苦了。(我的小家庭中,一開始我就跟唸性別所的大女兒說了;她跟二女兒說;我忘了我跟兒子說的時候他的反應是什麼了;已經分居的先生,在有一陣子他提離婚時,在網路上知道的。)

■跟前女友說了之後。她去問她周圍的朋友,大家沒聽過這種事,紛紛質疑,她的情緒大爆發,我一再跟她解釋、說明,也帶她去參加活動,她完全沒在聽,所有的情緒往我倒,請她去找別人講,也不理我,累死我了。吵了幾年,我對她的感覺不一樣了,我提分手。

■新認識的朋友,我會談談這個話題,是在看對方的開放度如何?多元到哪裏?我跟她相處時可以講到什麼程度?用這個話題來測試又快、又準、又方便,哈!

●我肺癌開刀的事沒有公開

只有幾個親近的人知道,不想讓人家知道,不想聽到各種關切和好意的雜音,尤其是新竹總部的伙伴們,他們可能會拿來當作研究、討論的材料,我不想那樣;

 

▓「混合」的開始

■前面說的,跟周圍有互動、來往的人出櫃已經開始了。

■幾年前想到,2個臉書加起來才是完整的我,將一些比較有互動的朋友2個臉書都加。

■生病療養的這5年來,幾乎沒辦活動,本名的粉絲頁偶而分享我喜歡和認同的友團的文章,然後我發現,偶而有一、二個人按讚和追踪,都沒有貼文的話,對我那些追踪的粉絲們很對不起,所以想到將現成的「每週分享」貼上去,也算維繫粉絲,那是一、二年前的事。會看的人有多少?不知道。

我想到,寫了那麼多字,已經無法讓人斷章取義了。這是自我揭露的文章開始在本名的臉書粉絲頁出現,但沒有分享到個人臉書裏。共貼了十多篇,後來有辦活動,就沒再貼了;

■2018年的同婚公投,台灣社會經歷了激烈的爭吵和辯論,許多話題比較有人講和寫了,我有時候也在本名的臉書分享有關同志或性別的文章、活動消息和寫感想等,偶而會在人家的貼文中回應,也有些同志加我為朋友。

因為我想到,要對大眾做性別教育,要用本名,在「一般人」中講才有用啊!老是躲在同志圈中,講大家都知道的話,還有罵和哀嘆等,有什麼用呢?

 

●方格子

■2020年開始在方格子寫文章,確認這是我書寫療癒的地方,想寫什麼,就寫什麼,要對自己坦誠,療癒才會有作用,在沒有人認識的地方安心地寫。熟人中只有告訴很少數的人。

■本名的部落格搬到方格子後,有在紀餘的地方宣傳,歡迎大家過去看,單向的。

■這幾天想到,我的2個身分的不隔絕、「混合」、「流通」就從方格子開始吧!臉書還是維持原狀;和生活中的朋友碰面時,不會特別提到人家沒談的話題。

 

▓我在意的點有哪些呢?說了半天,好像浮出了下面的總結

●不想讓生活中的熟人知道的:

 

1.同志的身分。不用跟每個人表達;

2.有些和主流不一樣的想法和做法;

3.自我揭露,自我成長、療癒的部份。不成長的人不需要看,有些人會斷章取義

 

還有什麼呢?

■就是不想將真實的、赤裸裸的我呈現在本人的生活圈裏。然後又問自己:「那會怎麼樣呢?」

 

就像有位心理師寫的書:<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

 

■我連出了3本女同志小說,都用本名,雖然是古代背景的,或許朋友中有人猜到,或有在猜,或少數幾個知道的人會說出去,華人最愛說人家的事了,交待她不要說,要守秘的,都不見得能保守秘密,何況沒交待的,我又坦然處之,沒特別提起的事。我沒有隱瞞人家,只是沒有說,何況又沒人問。我只是在文字和版面上做區隔。

 

■我不想跟人家不一樣,想跟「主流的」、「跟大家」一樣。其實我從小就老是做跟人家不一樣的事情,又要問:什麼叫「主流」?什麼叫「跟大家一樣」?那個大家是誰?是哪些人?舉個例子,我小時候住鄉下,在鄉下的「主流」、「大家」就是都種田,或種果菜,或養雞鴨豬等為生,實際上有「每一個人」、「每家」都這麼做嗎?沒有嘛!

 

■尤其在跟公家機關申請開課、辦活動時,總希望自己是「正常的」、「沒有爭議的」、「不怪異的」……,那就弄一個部落格來呈現—這是什麼想法呢?想太多了吧!

 

→→重點重點是:

我的沒力氣和這個有關嗎?我花了很多力氣去維護我自己認為的穩私,做這些隔絕的動作和自己的想像,不讓熟人知道,有必要嗎?好問題!

 

就跟開放式關係一樣,隱瞞,不管是哪一邊?人家知道的我只是一部份的我,情感沒有流通,這是不好的—這是這2天才想到的。療癒的問題又來一道了。

(2024.2.15.)

參考



 

avatar-img
89會員
664內容數
一直寫,一直寫,除了記錄生活、發表意見和想法、產出創作之外,還可以療癒自己。 我的email: slowee55@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紀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121 ●與有機體自身合而為一   以上的材料是沿著一條主題線而逐次呈現的。那條主題線就是:心理治療(至少以案主為中心的治療法是如此)乃是使人成為有機體自身的一種過程—這個過程使人放棄自我欺騙,也避免扭曲。我這樣說,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我想,我們在此所談的,乃是立基於「體驗」的層次
p.106 ●我的發現:人格的核心是積極的   我們的臨床經驗中產生一個相常具有革命性的觀念,也就是說,我們逐漸認識了:人的本性中、最內在的核心,或說,人格的最裡層、人之為物的根本,在本質上是積極、正面的—它本來就帶有社會性、前進的傾向,有理性、而且很實在。   這樣的觀點和目前我們這個文
p.101 ●對自己的喜歡   關於以案主為中心的治療法,在已經發表、出版的各種研究和著作中都曾強調:心理治療的方向和成果之一乃是要人能接納自己,我們在心理治療中已建立這樣的事實,即:成功的心理治療會使人對自我的積極態度增加,而消極態度減少。   我們也曾測量過:自我接納的程度有逐漸增高的
去年(2023年)10月中開始去新竹,我以前學諮詢和自我療癒的地方參加「投射研習班」,跟老師聚會過2次,他說我在拼圖,一塊一塊地拼上去,只是我不知道我是怎麼拼圖的?幾次之後,我覺得我的障礙已跨過,想通了幾個投射,加上來回要12個小時,就沒再去了。   只是社團還參加著,沒退出。幾天前,接著聯絡人
p.94 ●對情感關係的完整體驗   心理治療含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應該這樣說:心理治療乃是案主的一種學習—學習接納另一個人的積極感覺,完整且自由地接納,而不帶恐懼。這種現象並不盡然會清楚地發生於每一個個案上。   p.95 案主讓治療者帶著溫暖的興趣一起進入她的生活之中,這一點
2016年年底,意外地驗出我有糖尿病,經過第2次的驗血後,確診,開藥給我。我走出醫院時,沒有否認,也沒有懊惱,責怪自己哪裏沒做好……等。   一、我想到的是,血中的糖沒被使用,排掉了, →我的付出沒被人家取用,浪費了。   那就趕快堵住,不讓我的能量白白流出,減少對別人的服務。   二
P;121 ●與有機體自身合而為一   以上的材料是沿著一條主題線而逐次呈現的。那條主題線就是:心理治療(至少以案主為中心的治療法是如此)乃是使人成為有機體自身的一種過程—這個過程使人放棄自我欺騙,也避免扭曲。我這樣說,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我想,我們在此所談的,乃是立基於「體驗」的層次
p.106 ●我的發現:人格的核心是積極的   我們的臨床經驗中產生一個相常具有革命性的觀念,也就是說,我們逐漸認識了:人的本性中、最內在的核心,或說,人格的最裡層、人之為物的根本,在本質上是積極、正面的—它本來就帶有社會性、前進的傾向,有理性、而且很實在。   這樣的觀點和目前我們這個文
p.101 ●對自己的喜歡   關於以案主為中心的治療法,在已經發表、出版的各種研究和著作中都曾強調:心理治療的方向和成果之一乃是要人能接納自己,我們在心理治療中已建立這樣的事實,即:成功的心理治療會使人對自我的積極態度增加,而消極態度減少。   我們也曾測量過:自我接納的程度有逐漸增高的
去年(2023年)10月中開始去新竹,我以前學諮詢和自我療癒的地方參加「投射研習班」,跟老師聚會過2次,他說我在拼圖,一塊一塊地拼上去,只是我不知道我是怎麼拼圖的?幾次之後,我覺得我的障礙已跨過,想通了幾個投射,加上來回要12個小時,就沒再去了。   只是社團還參加著,沒退出。幾天前,接著聯絡人
p.94 ●對情感關係的完整體驗   心理治療含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應該這樣說:心理治療乃是案主的一種學習—學習接納另一個人的積極感覺,完整且自由地接納,而不帶恐懼。這種現象並不盡然會清楚地發生於每一個個案上。   p.95 案主讓治療者帶著溫暖的興趣一起進入她的生活之中,這一點
2016年年底,意外地驗出我有糖尿病,經過第2次的驗血後,確診,開藥給我。我走出醫院時,沒有否認,也沒有懊惱,責怪自己哪裏沒做好……等。   一、我想到的是,血中的糖沒被使用,排掉了, →我的付出沒被人家取用,浪費了。   那就趕快堵住,不讓我的能量白白流出,減少對別人的服務。   二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沒想到他先聽見了我的腳步聲,緊張的回頭,一手摀著口罩一手抬了起來說:你不要過來,我確診了,但你不要害怕。阿你不要跟別人說我生病哦!好嗎? 這個瞬間我突然回想起在我生病時,許多附近長輩都提醒我不要提自己生病的事情,以及不斷要我趕快好起來的感受。 但暫時先把自己的感受收起來,先來面對眼前的對話。 -
看起來「一定比例的全民確診」,將會是台灣的未來趨勢。​甚至,我在台中的家人,也都做好了「總有一天會確診的心理準備、物資準備」。
爸爸身體的狀況都還好,也都有注意血氧。媽媽在家戴口罩,三個人的食物都是分開吃的,衣物環境也有注意清消。在政府開居隔單之前,大家已經各別向公司報備過得請假待在家好幾天。就算是這樣,大家擔心的還是沒去上班的時間太長,之後會對工作造成什麼樣的困擾。
「隔離通知書什麼時候下來?」「隔離通知書已經不給了嗎?」「確診者的第一天,是以哪一天為準?」「去醫院PCR會被強制隔離不能回家嗎?」「PCR要錢嗎?」問題整理,並且陸續更新。
我也確診啦!廷岳我想整理一份清單,關於:「我後悔沒多準備的東西,如果時間重來,確診前我會想多準備哪些東西」。​提供給大家參考! ​
沒想到他先聽見了我的腳步聲,緊張的回頭,一手摀著口罩一手抬了起來說:你不要過來,我確診了,但你不要害怕。阿你不要跟別人說我生病哦!好嗎? 這個瞬間我突然回想起在我生病時,許多附近長輩都提醒我不要提自己生病的事情,以及不斷要我趕快好起來的感受。 但暫時先把自己的感受收起來,先來面對眼前的對話。 -
看起來「一定比例的全民確診」,將會是台灣的未來趨勢。​甚至,我在台中的家人,也都做好了「總有一天會確診的心理準備、物資準備」。
爸爸身體的狀況都還好,也都有注意血氧。媽媽在家戴口罩,三個人的食物都是分開吃的,衣物環境也有注意清消。在政府開居隔單之前,大家已經各別向公司報備過得請假待在家好幾天。就算是這樣,大家擔心的還是沒去上班的時間太長,之後會對工作造成什麼樣的困擾。
「隔離通知書什麼時候下來?」「隔離通知書已經不給了嗎?」「確診者的第一天,是以哪一天為準?」「去醫院PCR會被強制隔離不能回家嗎?」「PCR要錢嗎?」問題整理,並且陸續更新。
我也確診啦!廷岳我想整理一份清單,關於:「我後悔沒多準備的東西,如果時間重來,確診前我會想多準備哪些東西」。​提供給大家參考!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那一年,帶著滿心傷痛,一頭栽入了『部落格』的文字世界,我開始跟自己對話,自言自語,只為心裡面那多許多的『說不出口的秘密』。 為自己取了個虛擬筆名,或許,這虛幻不實的網路世界,可以給我一個避風檔雨的空間,幫自己療傷,走出陰影和傷痛。
Thumbnail
這是我在大學時期對愛與歸屬感的追求過程。 希望每一個看到這部作品的人,都能好好地被愛著。
Thumbnail
去年3月搬完家之後,除了想跟想環境熟悉之外,我也想重新認識自己。於是我開始著手整理在疫情期間,隨手寫的童年,回當時的IG限動找感覺。每天起床先對著電腦冥想2小時,再出門工作⋯ 忘記這樣的日子多久了,我開始不再是對著電腦冥想,而是開始打字,打打刪刪⋯電腦的垃圾桶堆滿了我的胡言亂語。 七個月之後,我
Thumbnail
我決定把(這兩個月)一些寫完了,又忽然因為一些原因不好公開發的文,綑一綑拿來放這邊好了。我也不確這樣做是什麼意思,但反正都寫了有些也蠻好看的,只是稍微不適合在大庭廣眾之下暴露⋯⋯哎唷反正我就是一個只想低調,包袱比你們想像中還多的人啦。哈哈哈。
Thumbnail
很久沒有寫BLOG了,只有小本子記錄著我生活的一點一滴。 這些月,一直在找一個合適的平台讓我寫下我的生活、風景、感受、閱讀書籍、一些小平凡,然後把這些專屬分享,讓大家也來感受一下那份平凡的幸福。 想了很久也不知道應該從哪開始我的第一篇文章,但今天就突然有了靈感,不是我寫的內容是什麼,重點是行動的
Thumbnail
希望在我的文章裡,有任何一篇或是任何一句話,能夠幫上你的職涯或生涯。讓我輕輕地介紹一下自己吧!
今天就到了第一百篇文章,這個月的第十九篇,希望可以持續邁進完成一個月每日寫作,很感謝每個讀者,在過程中其實很猶豫,其中斷斷續續不是因為沒有在寫作,而是對自身的不確定,今日走到了這裡帶著一點不可思議的感覺 先來遲來的介紹吧,關於我的名字,其實也算是前顯易懂吧,默默無名,現在想來我那時會我就已將自
Thumbnail
最近加入了這個有趣的地方 ,收到了系統關切 ,怎麼還沒看到你的創作 文字,是人們用來溝通交流的工具。 常常會很佩服能把文字依照自己想法,打成一大串文章的創作者。 總是想像,能一直不斷的創作文章,以此維生的人,到底是如何文思泉湧的。 也許真的需要不斷的大量閱讀,才能有更多的文字素材可以隨時讓大
Thumbnail
那一年,帶著滿心傷痛,一頭栽入了『部落格』的文字世界,我開始跟自己對話,自言自語,只為心裡面那多許多的『說不出口的秘密』。 為自己取了個虛擬筆名,或許,這虛幻不實的網路世界,可以給我一個避風檔雨的空間,幫自己療傷,走出陰影和傷痛。
Thumbnail
這是我在大學時期對愛與歸屬感的追求過程。 希望每一個看到這部作品的人,都能好好地被愛著。
Thumbnail
去年3月搬完家之後,除了想跟想環境熟悉之外,我也想重新認識自己。於是我開始著手整理在疫情期間,隨手寫的童年,回當時的IG限動找感覺。每天起床先對著電腦冥想2小時,再出門工作⋯ 忘記這樣的日子多久了,我開始不再是對著電腦冥想,而是開始打字,打打刪刪⋯電腦的垃圾桶堆滿了我的胡言亂語。 七個月之後,我
Thumbnail
我決定把(這兩個月)一些寫完了,又忽然因為一些原因不好公開發的文,綑一綑拿來放這邊好了。我也不確這樣做是什麼意思,但反正都寫了有些也蠻好看的,只是稍微不適合在大庭廣眾之下暴露⋯⋯哎唷反正我就是一個只想低調,包袱比你們想像中還多的人啦。哈哈哈。
Thumbnail
很久沒有寫BLOG了,只有小本子記錄著我生活的一點一滴。 這些月,一直在找一個合適的平台讓我寫下我的生活、風景、感受、閱讀書籍、一些小平凡,然後把這些專屬分享,讓大家也來感受一下那份平凡的幸福。 想了很久也不知道應該從哪開始我的第一篇文章,但今天就突然有了靈感,不是我寫的內容是什麼,重點是行動的
Thumbnail
希望在我的文章裡,有任何一篇或是任何一句話,能夠幫上你的職涯或生涯。讓我輕輕地介紹一下自己吧!
今天就到了第一百篇文章,這個月的第十九篇,希望可以持續邁進完成一個月每日寫作,很感謝每個讀者,在過程中其實很猶豫,其中斷斷續續不是因為沒有在寫作,而是對自身的不確定,今日走到了這裡帶著一點不可思議的感覺 先來遲來的介紹吧,關於我的名字,其實也算是前顯易懂吧,默默無名,現在想來我那時會我就已將自
Thumbnail
最近加入了這個有趣的地方 ,收到了系統關切 ,怎麼還沒看到你的創作 文字,是人們用來溝通交流的工具。 常常會很佩服能把文字依照自己想法,打成一大串文章的創作者。 總是想像,能一直不斷的創作文章,以此維生的人,到底是如何文思泉湧的。 也許真的需要不斷的大量閱讀,才能有更多的文字素材可以隨時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