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大腦可塑性 幫助孩子融入社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台北市某高中發生特教生上課攻擊老師事件,經媒體報導後,許多人持不同看法,有的認為特教生(情障生)很敏感,應同理他們;也有人認為該案的攻擊者其實能控制自己,因為他會選擇攻擊老師,而不是同學。

站在教育的角度,大人真正應該幫助這個孩子的方式,是幫助他融入社會,瞭解社會人際運作的規則,降低惹麻煩的機率。這個孩子若能在成長過程中學到此技巧,在同儕中就不易遭到排斥、被孤立,進入社會後也會因為情商良好,受到上司賞識和提拔。

raw-image

若家長在孩子尚幼時,便發現孩子的情緒控管可能出了問題,趁孩子年幼(四歲前),大腦可塑性較強之時提早干預,孩子長大後的情緒控管應該會好很多。

也許有人想提出,情障孩子的大腦如何如何與常人不同,改善不易,但是,自閉症兒童的大腦也與常人不同,提早干預也一樣能改善啊!

兒童心理學家馬修.赫坦斯登(Matthew Hertenstein)在他兒子艾薩克出生後到一歲半期間,發現孩子出現自閉症的症狀,親子互動時態度冷淡,很少凝視父母親的眼眸,十四個月才會爬,比典型的發育中幼童慢七個月。

當馬修向朋友及醫生描述孩子的狀況時,他們經常說要再等等,因為大部份的自閉症兒童要四歲才診斷得出來。但是,如果馬修等到孩子四歲,並確認得到自閉症才開始干預,就錯過大腦可塑性最好的時期(註1)。

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基因固然會塑造孩子的性格,後天的環境也會對大腦有影響。正因如此,早期干預對治療潛在自閉症患者的效果很大。基於此理由,馬修積極對他的孩子進行早期干預,以期能重新塑造孩子的大腦,改變發展軌跡。後來,他的孩子艾薩克身心健康,毫無自閉症狀。

raw-image

同理,許多情緒障礙有攻擊性的孩子,其攻擊性格有可能來自父母的遺傳。不過,若在他後天成長的環境中,時常目睹攻擊性行為,或者其攻擊性行為得到讚許和注意,他的大腦迴路就會朝那個方向發展,攻擊性行為被進一步強化。

反之,若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就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積極干預,教孩子控制情緒,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後,與老師攜手合作,再加上同儕學習,孩子的情緒控管就可能會逐步改善,攻擊性也會下降(註2)。

以第一段所述台北市某高中發生特教生上課攻擊老師事件為例,該生也許很希望能融入同儕,但是,根據網路上所揭露該特教生過去的行為軌跡可以推論,他的攻擊性導致他難以得到同儕認同。

就人際實務面,在一個團隊中,個性弱勢、功課差、脾氣好的孩子不會沒朋友,而情商差、攻擊性強的孩子,就算他成績很好,也會被孤立。

此外,就人的成長歷程,隨著年歲漸長,同儕角色越趨重要。一個擁有攻擊性格,難以得到同儕認同的人,下場就是被孤立,在同儕之間更是難以得到尊重和權力。這或許也是該名特教生對於同學壓制他的攻擊行為,幾乎沒什麼反抗的主要原因之一。

儘管該校對外聲稱已做某些處理。但是,由於該生已錯過幼年大腦可塑性最佳時機,若父母親不努力與學校合作,亡羊補牢,幫助孩子學習情緒控管,恐怕孩子前途堪憂。

在我任教期間,我常告訴孩子,在他們不同的人生階段,會遇到不同的人,累積與不同性格者互動樣本,這些都是他們進入職場後的資產。

我更常教導學生,一定要學會與長輩建立良好關係,因為在社會中,長輩往往是握有資源的人。至於他們的資源要給誰,常常會因為與誰投緣就給誰。所以,能與長輩和諧互動的人,往往就是能在社會中少奮鬥幾年的人。

還有,我告訴學生不要以為老師就是一個在學校教書的人而已。事實上,我自己的同事就有不少人有背景深厚的人際網絡。如果他們能與老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也許某個時機某位老師能拉他們一把,提供他們工作機會,或幫助他們解決困境也未可知。

raw-image

文首案子被披露後,也有不少人譴責任課老師,認為他挑釁學生。不過,真正讓人擔心的是,這位特教生已經是高中生了。他面對老師(長輩)的態度是這樣,未來,他進入社會如何與職場中的前輩和上司建立良好關係?若無法與前輩或上司建立良好關係,甚至搞到關係緊繃,最後是不是回家吃自己,當啃老族?

生老病死,人之常態,正因如此,讓孩子能夠接棒、獨立,才會顯得那麼重要。孩子成年後就算不能做大事,至少要有能力養活自己、照顧自己、保護自己,讓自己不會成為社會的負擔。

期許社會探討同理特教生議題的同時,也要多思考如何讓特教生擁有融入社會,自立謀生的能力,這樣才是真正為特教生的長遠幸福考量。

註1:摘自《以貌取人,再也不會看錯人》第二章

註2:相關理論摘自《教養的迷思》第九章

*******************************************************

持續創作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加奧·安娜-avatar-img
2024/03/05
但可能很多學校和老師遇到班上有這類型學生,會覺得麻煩,會選擇冷淡對待多於行為干預? (純屬瞎猜)
安立格-avatar-img
2024/03/04
很有知識性地作品,謝謝分享👍
avatar-img
綠園嬿語的沙龍
101會員
193內容數
自從新教師法暨退休新制實施後,教育職場遭逢鉅變。因此,此專題會探討教育職場狀況與風險,以幫助更多人瞭解教育職場的實際狀況。
綠園嬿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8
新竹縣教師已逾一年無法在校外線上請假,縣府以資安問題為由,引起教師們質疑。文章探討此問題並非技術問題,而是學校行政人員與校長的心態,呼籲保障教師請假權益。
Thumbnail
2025/04/08
新竹縣教師已逾一年無法在校外線上請假,縣府以資安問題為由,引起教師們質疑。文章探討此問題並非技術問題,而是學校行政人員與校長的心態,呼籲保障教師請假權益。
Thumbnail
2025/03/28
本文章探討一起老師因學生課堂行為產生肢體衝突,最後被判無罪的案例。文中詳細描述案件經過、各審級判決結果以及法官的判決理由,並分析此案例在教育調查和法律程序上的啟示。
Thumbnail
2025/03/28
本文章探討一起老師因學生課堂行為產生肢體衝突,最後被判無罪的案例。文中詳細描述案件經過、各審級判決結果以及法官的判決理由,並分析此案例在教育調查和法律程序上的啟示。
Thumbnail
2025/03/25
從臺灣冤案實錄探討教育界調查員制度缺失,以案例分析檢察官草率起訴與調查員引導證詞的相似性,呼籲教師面對校園調查應更謹慎。
Thumbnail
2025/03/25
從臺灣冤案實錄探討教育界調查員制度缺失,以案例分析檢察官草率起訴與調查員引導證詞的相似性,呼籲教師面對校園調查應更謹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如果歧視始於校園裡,如何實踐教育的本質;如果身為教師就帶有歧視,如何讓學生習得友善共融? 家有身心障礙童並非被詛咒,對於身心障礙兒童的家庭來說,任何帶有歧視的言語都是非常不尊重、不禮貌更是一種霸凌。懷孕的婦女每一個都有可能會生到故事裡主人翁這樣唐氏症的孩子~糖糖。
Thumbnail
如果歧視始於校園裡,如何實踐教育的本質;如果身為教師就帶有歧視,如何讓學生習得友善共融? 家有身心障礙童並非被詛咒,對於身心障礙兒童的家庭來說,任何帶有歧視的言語都是非常不尊重、不禮貌更是一種霸凌。懷孕的婦女每一個都有可能會生到故事裡主人翁這樣唐氏症的孩子~糖糖。
Thumbnail
一到空間,看到別班的孩子早已站在一樓門口等我,社工說:「他今天很想上妳的課,讓他一起上課好嗎?」他是機構頭痛的孩子,時常不在自己的班級到處遊蕩,因此和孩子約法三章必須參與完整的課程才能加入。 與孩子腦與心的對話 這次是情緒相關的創作課, 孩子們討論顏色與情緒, 這位孩子過程中分享到:「我很常
Thumbnail
一到空間,看到別班的孩子早已站在一樓門口等我,社工說:「他今天很想上妳的課,讓他一起上課好嗎?」他是機構頭痛的孩子,時常不在自己的班級到處遊蕩,因此和孩子約法三章必須參與完整的課程才能加入。 與孩子腦與心的對話 這次是情緒相關的創作課, 孩子們討論顏色與情緒, 這位孩子過程中分享到:「我很常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如何面對泛自閉症的孩子,需要耐心及體諒,並給予孩子適當的協助與策略。這篇文章探討泛自閉症孩子的特質及如何進行幫助,包括應對固執、情緒問題等。透過定期預告與行為塑造的方式,逐步幫助孩子增進溝通、情緒處理等能力。文章最後呼籲大家不要忽略孩子潛在的優點,並在過程中給予肯定與鼓勵。
Thumbnail
如何面對泛自閉症的孩子,需要耐心及體諒,並給予孩子適當的協助與策略。這篇文章探討泛自閉症孩子的特質及如何進行幫助,包括應對固執、情緒問題等。透過定期預告與行為塑造的方式,逐步幫助孩子增進溝通、情緒處理等能力。文章最後呼籲大家不要忽略孩子潛在的優點,並在過程中給予肯定與鼓勵。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在亮語,老師們很強調我們自我覺察對孩子是進行情緒表達還是情緒宣洩,從心中有別人、引導、營造安全感,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讓孩子及老師們大量反思的環境,這真的是以人為主的教育,因為長時間和孩子們進行陪伴、溝通與反思,只有人能做到。
Thumbnail
在亮語,老師們很強調我們自我覺察對孩子是進行情緒表達還是情緒宣洩,從心中有別人、引導、營造安全感,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讓孩子及老師們大量反思的環境,這真的是以人為主的教育,因為長時間和孩子們進行陪伴、溝通與反思,只有人能做到。
Thumbnail
孩子偏差行為可能是他們缺乏因應某些情況的能力,或是因為缺乏家長的關愛。本文探討了孩子偏差行為的原因和應對方式,並提出了培養孩子的能力和父母應給予的關愛的重要性。
Thumbnail
孩子偏差行為可能是他們缺乏因應某些情況的能力,或是因為缺乏家長的關愛。本文探討了孩子偏差行為的原因和應對方式,並提出了培養孩子的能力和父母應給予的關愛的重要性。
Thumbnail
Tony和小品老師引導孩子面對情緒的方式,是透過同理、眼光,引導孩子認識責任,讓孩子看見自己一層層情緒背後的委屈與用心,因為老師和孩子在同一艘船上,他們才能一起划向更好的地方。
Thumbnail
Tony和小品老師引導孩子面對情緒的方式,是透過同理、眼光,引導孩子認識責任,讓孩子看見自己一層層情緒背後的委屈與用心,因為老師和孩子在同一艘船上,他們才能一起划向更好的地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