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康德鑑賞判斷看工業設計的八項挑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前言

本文試著將《論述設計》中提及現今工業設計發展所面臨的八項挑戰,透過康德的「鑑賞判斷 (又譯:審美判斷)」嘗試說明工業設計的實踐與此哲學思維的連結。透過這位18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提出的觀點,詮釋21世紀我們探討工業設計的重要性。

鑑賞判斷的簡介

康德著作《判斷力批判》主要是探討哲學探討的三大範疇真善美中的「美」,而對於「美者」的「鑑賞判斷」,康德得出了四大機竅:

  • 第一機竅:鑑賞是「不帶有個人私趣」的愉悅或者不悅,而對一個對象或一個表象方式作出評判的能力。而這樣的一種愉悅對象就叫做美的。
  • 第二機竅:美者是「無須概念」卻帶有普遍的愉悅之客體的東西。基本上就是透過區別對於美者的愉悅感受,並不是基於概念,而與「善」作出區別,善是基於概念。
  • 第三機竅:美者必須滿足「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因為不是基於概念、基於某種目的,所以是「無目的」的,如果是「有目的」的,那就是善了。
  • 第四機竅:美者無須概念卻具有必然的愉悅。建立於「主觀與知性的自由遊戲的協調一致的心靈狀態」形成的必然愉悅,因此對於美的判斷不是在說內容或什麼客觀的事物,而是一種心靈狀態的形式。

簡單來說,《判斷力批判》指出「美」的概念,並不是在描述一種美的事物、美的性質,而是將研究對象專注在於做出審美判斷的「人」之上,研究當我們獲得美感的時候,所呈現的心靈狀態的形式。透過這樣的研究成果,讓我們有嶄新的思維去看待美者,並釐清了「美」這般的認識能力對於人的作用性。

認為康德的鑑賞判斷完善了一個核心原則,在《判斷力批判》討論下,提出「主觀卻具有普遍性的判斷」之形式的可能性,一部分讓我連結到了「設計成為可能」的基礎,化解了在設計時我們有時無法去證明一件事情的客觀性,但我們仍相信應該這麼做的矛盾,建立起主觀提出可能性的理論基礎,讓設計有所憑藉。

關於更多關於鑑賞判斷的介紹,可以參考:美是什麼?以審美判斷作為一種答案 —— 淺談康德鑑賞判斷


討論緣由

《論述設計》此書中將工業設計的範疇重新釐清,並在更深度的層次上討論工業設計,我想一部分就能夠透過「鑑賞判斷」來幫助我們去釐清實踐的工業設計所產生一些問題及現象。我認為,如果能夠建立起核心原則與現實行為的關連,將有助於人們去更清楚的區分範疇以及其行為可能性,在社會中有必要建立起這一種連結,使得人類在混亂的現象世界中,能夠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

「作為基本前提,產品設計的自我想像缺乏活力,並且對於現況感到自滿;它沒有熱情地擁抱服務的新可能,選擇避開了實質社會智識的參與。」《論述設計》第三章

反思現今工業設計面臨的八項挑戰

反思「功能主義」

「使用者與內容結合時,我們認為設計的本質複雜,並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拆裝。功能『主義』卻否認了這種複雜性,獨厚實用功能。」《論述設計》第三章

功能主義的影響,使得實用性凌駕任何知識型設計,也抑制了論述設計這類的設計範疇。從鑑賞判斷來看,就能協助我們剖析出功能主義的問題:

當只有實用性被人們意識到並強調,也就是人們只著重於善者,而忽略美者的探討。就會導致失去所謂「主觀卻具有普遍性的判斷」之形式的可能性。因為善者是基於「概念的」,也就只能夠產生一種固定的形式。

推及至現實的設計行為就會導致設計師主觀同理、想像的「自由性」被剝奪,而受困於單一概念、單一邏輯。使得一部分的設計可能遭受壓迫。而這樣的壓迫在生活中是很難直接被提出批判的。

反思「形式主義」

「設計中的形式主義也是如此,外觀相較於其他考量成為最主要的價值主張;設計成為造型的同義詞。」《論述設計》第三章

在現實設計評價中,人們忽略了「產品設計」其他向度的可能,而只有形式 (外觀)被過度的重視,甚至成為主要的價值主張。以《判斷力批判》的討論來看,關於造型上的滿足的範疇,則被分類為在「適意」,而對於個體來說,適意是基於個人的、經驗的,那麼將無法確保其客觀性。這對於一個設計師來說會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無法確保客觀性,進而會延伸的問題即為「設計如何成為可能」,將會導致設計遭受到本質上的質疑。

反思「商業阻礙」

「儘管設計的本身和市場緊密相連,再一次地,我們認為問題源自於20世紀早期開始生根的為大量生產而設計。身為工業的僕人,設計師受雇於產業,去區分競爭的產品,多數關注於美學來驅動銷售——商業化的形式主義。」《論述設計》第三章

以《判斷力批判》的討論來看,此時設計就是在滿足於「適意的」範疇,為了營利、為了銷售。回到核心原則的探討會成為一種低層次的滿足,只限於感官上的愉悅,而忽略了對於美者及善者的追求。第二個問題是,因為是「適意的」範疇,常常就會變成是主觀且不具有普遍性的、是經驗的情況,而對於設計師來說,會無法建立起設計的核心原則,因為是經驗的,則會產生不一致、不一定現象發生,使得設計師將不知如何自處。

當工業設計只為了「商業的」,會受限它學科本身的可能性,容易只被限於「只滿足感官愉悅」的範疇。且因為滿足感官愉悅是來自於一種主觀、經驗的結果,導致設計會變成只依賴經驗的,而無法形成一個準則來當作核心原則,導致設計師會處在一種不穩定的狀態。

再者,若設計只是某種對「如何滿足人類感官愉悅」的一種行為的話,則會使得設計成為腦科學、心理學下的一個分支的實踐學科,這並不符合普遍認知的結果,因為我們相信設計該不僅限於此。

反思「個人主義」

「設計師為個別的使用者而設計。」《論述設計》第三章

以人為本出發的工業設計,必然面對的問題就是面對「個人—社會」的這種衝突,我們在假想使用者、研究使用者的過程中,經常性的以個體使用者的角度來想像及研究,而也就導致產品出現在社會中時,會發生一定的落差,這種落差在傳統的觀點上幾乎得不到解答,只能用既定的經驗來嘗試歸納出一些共通性,但這都不一定是準確的、必然的。

而同樣的問題回到鑑賞判斷中卻似乎得到了解答,「設計的好」就如同我們對於「美者」的認知,如果從傳統經驗的角度來看,是很難得到解答的,因為「為了區分某種東西是不是美的,我們不是通過知性把表象與客體向聯繫以達成知識,而是通過想像力把表象與主體及其愉快或者不快的情感向聯繫。」因此它不是邏輯的,而是審美的,也就是說,它是主觀的,並不是基於概念,所以我們不能預測、推想這樣的特質會能夠使每個人感到愉悅。

與此同時,鑑賞判斷卻也開啟了關於主觀上卻建立普遍性的可能,雖然並不是依賴於實存的東西,而是依賴於主觀的個體對此表象獲得的東西,但卻依然具備其重要性。因為我認為人們的現實行為都需要一種核心原則,即便這個核心原則不能夠回應現實中任何一個產品本身,但當我們意識到存在於鑑賞判斷中對於美者判斷的可能性時,變開啟了一種思想的可能,也就是在某些條件之下,我們有理由相信且具備「主觀判斷卻存有普遍性」之可能,至少具備提出此要求的資格。

反思「理性主義」

「將設計理解為僅僅以邏輯為基礎、問題解決的活動。」《論述設計》第三章

將設計的核心原則化約成只基於概念的、善的,而轉為設計的實踐上,設計將會被侷限在「問題空間」,而忽略了「機會空間」,因為受困於善的、功能的、問題的,就失去了設計師「主觀的」提出「倘若…」的可能性。

美者在於「想像力自由的合法則性」,同時,因為它不基於私趣,此核心原則回到現實行為的實踐時,則是自發的合法則的,因此會是有利於社會的 (因為具備其普遍性)。

反思「實證主義」

「這裡指的是『好奇』在過程中越來越不受到重視——在設計過程和設計結果中都是如此,同時也沉溺在對於科學「事實」的妄想之愛裡。」《論述設計》第三章

設計很容易受限於知識、科學,無法證明、無法透過實存的數據、樣本數…等等證明的想法往往被認為是不可靠的。但這是因為設計不是傳統知識上的科學,它不總是服務清晰而明確的具體問題,它是因人而生的,必然面對著複雜的情境及問題,與此也可看出建立起設計的核心原則是十分重要的,並不滿足於自然科學的 (實證主義)、也不滿足於邏輯的 (理性主義)。

設計核心原則的概念,以鑑賞判斷的概念能夠作為一部分基礎,因為它界定出了一種「主觀自由與知性協調的合法則性」,表達一種主觀想像力與知性的協調一致的評判能力。在實務上,確保了設計師能夠成為「直觀的任意形式之創造者」的可能,從此,賦予了設計師具有自發性地提出諸多設計之基礎條件。

反思「現實主義」

「虛構的產品 (通常也被認為無法被市場接受) 沒那麼重要。」《論述設計》第三章

直接以鑑賞判斷來搭建一種聯繫,鑑賞判斷中很重要的是,它並不是探討某事物的客觀實在。例如在論述設計的範疇看來,「產品之實在性」就是非必要的存在,論述設計只是以「產品形式」作為傳達的載體,它的重點從來就不是產品本身其功能、外觀等諸元,而是以產品形式作為真實世界的一個不得不存在的溝通媒介。

反思「種族中心主義」

「一種將自己身處的群體視為所有事物中心的觀點,其他的人事物,都以該群體為標準來衡量、評斷。……設計作為先進資本主義社會的多國企業其中一部分或與之為伍,以擴張市場的名義,隱藏在物質文化的輸出當中。」《論述設計》第三章

在此,主要是因為設計被化約成較物質、市場目的從而發生在種族間、文化間的問題。而以鑑賞判斷來看,若設計只服從於物質 (滿足於適意的),或是基於功能性的 (理性的、概念的) 是不足的,缺乏對於美者的追求,若以鑑賞判斷作為設計師的核心原則,就能夠實現某種自由設計的可能,且不受困於科學、也不受困於邏輯,並透過「共感」的作為客觀性的基礎。

總結

對我來說,哲學能夠提供了人們行為的核心原則,而若是此核心原則不完善,進而推及至現實行為時就會不周全,甚至就有可能會做出不符合人類整體發展的行為。透過理解康德的鑑賞判斷之概念,透過釐清人們的對於「美者」的認識能力,提出此范導性原則,某種程度上將有助於我們去更加理解,傳統工業設計在實踐中所面臨的八項問題。

當然,上述的八項問題,最大的問題都在於「主義」,「主義」就是獨重某概念而貶低、抑制其他之概念,這對於工業設計的發展是不友善的,因為設計這門學科同時具備了感性及理性,而在過去工業設計發展的進程中,似乎都太過於把焦點放在理性的、功能的以及商業的,而忽略了感性、想像力,而恰巧《判斷力批判》就是在探討關於「美者」的議題,就與感性、想像力直接相關聯,正好能夠透過此書之中的概念來反思過於理性的工業設計。

誠如上段所說,工業設計在能力上包含了感性及理性,而在內容上則有科學的、商業的、實踐的等諸多面向,它涵蓋了挺多樣性的面向,但也因此,我們則更需要妥善的建立起身為一設計師的基本思維及原則。而本篇文就只是嘗試了其中一種方式及觀點,試著以鑑賞判斷之概念來探討工業設計面臨的一些問題。

鑑賞判斷是自由的、主觀的;是積極的、主動的;是具備普遍的、共感的,我認為很符合成為一位「工業設計師」所需要具備的核心原則,自由的、主觀的確保了設計師的獨立性;積極的、主動的確保了設計師在從事設計的自發性;而普遍的、共感的使得改善社會成為可能依據。而這就是我認為現今工業設計中較缺乏的一種基本原則。

avatar-img
13會員
53內容數
歡迎交流討論!目前文章主題內容:設計、哲學與美學、空中花園、書評、當兵小記。若有部落格行銷合作的需求,歡迎透過 email 聯繫:javiisdesign@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aviis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工業設計系就讀的同學,可以藉由瞭解畢業後可能從事的工作,提早做好準備,把握每個階段的機會,順利銜接就業。本篇文將介紹:工業設計師、機構設計師、CMF設計師、UI & UX設計師等四種常見職稱,並介紹其他非主流的工作選擇。
透過提出了諸多工業設計的可能性,讓對於工業設計領域及範疇比較陌生的人,藉由認識、釐清等不同範疇的設計內容及目標,建立起對於廣義的工業設計學科方向有基本的認識。分辨何者為應該將投入心力的對象,並設定合理清晰的目標,避免被不必要的建議及期待干擾,相信設計的成果會是豐富而準確的。
設計到底要做什麼呢?什麼才是完美的設計、理想的設計呢?有可能做到嗎?本文對於日常中不同物件的反思,試著想要找到設計的本質,以及其終極目的。後由煙火的例子,聯想到了設計上關於「提出可能性」的價值。
本篇文章以《論述設計:批判、推測及另類事物》這本書的觀點出發,藉由反思現今的工業設計,提出由「消費主義」影響下的八項挑戰,包含:功能主義、形式主義等。透過重新提出了工業設計的四個領域架構,進而幫助設計師釐清設計的其他可能方向。
論述設計在傳統的工業設計基礎之上,重新探討了「人與物件的關係」之可能性。本篇文章將以《論述設計:批判、推測及另類事物》這本書的知識概念為基礎,為讀者介紹有為何出現「論述設計」的緣由。
本文接續討論「讀工業設計系可能面臨的七大問題」的後面三個,包括:造型設計是誰說了算、設計溝通的新興疾病、到底什麼是設計。透過這些問題的探討,反思了工業設計學科在現今環境下的潛在議題,並提供了一些解決方法。
在工業設計系就讀的同學,可以藉由瞭解畢業後可能從事的工作,提早做好準備,把握每個階段的機會,順利銜接就業。本篇文將介紹:工業設計師、機構設計師、CMF設計師、UI & UX設計師等四種常見職稱,並介紹其他非主流的工作選擇。
透過提出了諸多工業設計的可能性,讓對於工業設計領域及範疇比較陌生的人,藉由認識、釐清等不同範疇的設計內容及目標,建立起對於廣義的工業設計學科方向有基本的認識。分辨何者為應該將投入心力的對象,並設定合理清晰的目標,避免被不必要的建議及期待干擾,相信設計的成果會是豐富而準確的。
設計到底要做什麼呢?什麼才是完美的設計、理想的設計呢?有可能做到嗎?本文對於日常中不同物件的反思,試著想要找到設計的本質,以及其終極目的。後由煙火的例子,聯想到了設計上關於「提出可能性」的價值。
本篇文章以《論述設計:批判、推測及另類事物》這本書的觀點出發,藉由反思現今的工業設計,提出由「消費主義」影響下的八項挑戰,包含:功能主義、形式主義等。透過重新提出了工業設計的四個領域架構,進而幫助設計師釐清設計的其他可能方向。
論述設計在傳統的工業設計基礎之上,重新探討了「人與物件的關係」之可能性。本篇文章將以《論述設計:批判、推測及另類事物》這本書的知識概念為基礎,為讀者介紹有為何出現「論述設計」的緣由。
本文接續討論「讀工業設計系可能面臨的七大問題」的後面三個,包括:造型設計是誰說了算、設計溝通的新興疾病、到底什麼是設計。透過這些問題的探討,反思了工業設計學科在現今環境下的潛在議題,並提供了一些解決方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若說質性研究是透過觀察各種現象獲得一些有系統的結論,那我們就從觀察開始聊起。
Thumbnail
講到國文課本的時候,有不少人覺得「文言文比較美」,但真的探討「美」卻又不知所以然。現在文學理論講到的美粗粗略略大概有三個方向
Thumbnail
當前的工業設計傾向於圓滑和曲線,這種趨勢雖然為眾多產品賦予了一種美感,但卻可能使每個品牌的設計失去獨特性和個性。 車廠仿佛只是在為了跟隨所謂的時尚潮流而努力,只能保留一兩個所謂的經典元素,仿佛是在追求某種形式的前進,而非真正展現品牌的獨特文化和語言。 或許值得思考的是,過去那些在壓抑時期誕生的設
Thumbnail
複雜 / 簡單 / 幾何 / 構圖 / 點綴 椅子該具備甚麼功能或者概念?做得舒服?還是要有感覺?設計是為了設計?還是為了留下火光. Complexity / Simplicity / Geometry / Composition / Embellishment What is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經由所創造的整體關係,決定了我們精神上及心靈上各式各樣的活動;使我們得以感受到美的存在。」 閱讀中深刻地感受到柯布(Le Corbusier)是一位信仰建築極為虔誠的建築師;相信建築是一種純粹的精神創造。認為營造所講求的是穩固;建築則追求令人感動的效果。其目標在於創造愉悅或安詳的心情
Thumbnail
精神層面受外在環境影響而情感流竄的同時,藝術可以作為我們的內涵,我是這樣理解這本書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若說質性研究是透過觀察各種現象獲得一些有系統的結論,那我們就從觀察開始聊起。
Thumbnail
講到國文課本的時候,有不少人覺得「文言文比較美」,但真的探討「美」卻又不知所以然。現在文學理論講到的美粗粗略略大概有三個方向
Thumbnail
當前的工業設計傾向於圓滑和曲線,這種趨勢雖然為眾多產品賦予了一種美感,但卻可能使每個品牌的設計失去獨特性和個性。 車廠仿佛只是在為了跟隨所謂的時尚潮流而努力,只能保留一兩個所謂的經典元素,仿佛是在追求某種形式的前進,而非真正展現品牌的獨特文化和語言。 或許值得思考的是,過去那些在壓抑時期誕生的設
Thumbnail
複雜 / 簡單 / 幾何 / 構圖 / 點綴 椅子該具備甚麼功能或者概念?做得舒服?還是要有感覺?設計是為了設計?還是為了留下火光. Complexity / Simplicity / Geometry / Composition / Embellishment What is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經由所創造的整體關係,決定了我們精神上及心靈上各式各樣的活動;使我們得以感受到美的存在。」 閱讀中深刻地感受到柯布(Le Corbusier)是一位信仰建築極為虔誠的建築師;相信建築是一種純粹的精神創造。認為營造所講求的是穩固;建築則追求令人感動的效果。其目標在於創造愉悅或安詳的心情
Thumbnail
精神層面受外在環境影響而情感流竄的同時,藝術可以作為我們的內涵,我是這樣理解這本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