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知識達點滴,打點你大腦的點點滴滴。讓我每天分享近期所學所思所感,用幾分鐘時間,給大腦注入一點營養劑,就可以讓我們變得更通達事理人情,變得更聰明。
💡 本日新知:心理學大師榮格也曾經是個渴愛男孩
⭐本日推薦: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榮格心理學導論》
❓ 本日提問:你是否也有過被旁人的一句話拯救過呢?
說起分析心理學,大家可能會想到榮格(Carl Gustav Jung),可能會覺得他的學說充斥著超自然色彩,是偽科學。我們暫且先將這些爭論擱置一旁,不可否認的是:榮格他提出的見解,確實拯救了許多受苦的人的靈魂,而且他的理論,至今仍保有一定影響力。
這看起來很像結語的話只是個引子。這樣一個心理學大師,在年幼的時候,也有過徬徨陰暗的歲月。那是醫療還不甚發達的年代,小孩夭折率很高,榮格是家族中少數倖存的孩子,母親因此鬱鬱寡歡,甚至有一段時間被送到精神療養院。而榮格的父親則是一位不怎麼虔誠的牧師,小榮格提出的所有疑問,都沒辦法得到滿意的答案。家中氛圍幽暗,經常舉辦葬禮,這是榮格對年幼時期的印象。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他,必須創造出自己的內在空間,來彌補自己的孤獨感。他內向且不與人群接觸,沒什麼朋友。這樣的榮格也不鍾情學習,只喜歡待在自己房間,跟自己做的石雕或木頭娃娃聊天,因此早期求學階段經常蹺課。有一次,他遇到校霸找麻煩,便順勢裝病,稱自己傷勢嚴重,無法再去上學。
直到有一天,父親的友人來家裡造訪,小榮格無意間聽見父親對友人語重心長的表示對他的擔憂,擔心他沒朋友,擔心他沒去上學,擔心他這個樣子將來要如何是好……奇妙的是,榮格從那一天起,厭學症不藥而癒,開始願意去上學,甚至克服身體上的不舒服努力學習,而後一路名列前茅進入巴塞爾大學醫學院。
有些人可能會有這個疑問,但有些人,恐怕也經歷過那種突然被一句話救贖的體驗。從分析心理學角度看來,在充滿死亡陰影下的家庭長大,小榮格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與關照,他對於上學與交友方面的不適應,乃至之後的裝病,有很大的可能都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
母親深受精神病所苦,父親肯定不會好過,與小榮格的關係肯定也不親暱。這樣的榮格,心底可能默認自己是不被愛的,自己是孤獨的。然而就在聽見父親對他真摯的擔憂與關心之後,缺愛的心靈土壤彷彿久旱迎接甘霖一般整個重新活了過來,奇蹟就此發生。
要療癒內心的陰影,有時候就只要讓一縷陽光照進去。
一段話的力量可以很大,只要剛好擊中你所需要的部分。我也曾經在一蹶不振的時期,因為聽見一段話的鼓勵,便重新振作起來,重新覺得自己選擇的道路沒有錯,重新找回前進的力量。那種感覺非常不可思議,當下心態上的改變,幾乎是重新賦予自己繼續存活的權力,至今依舊難以忘記。
大家有過類似的經驗嗎?
今天的知識達點滴就到這裡,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