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我的憂鬱症-看身心科、服用藥物的個人經驗

2024/04/25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 本文以作者自身經歷為主,以主觀角度書寫和評估,如您正在類似狀態,請斟酌參考文章內容。

提醒您如有憂鬱症或有相關困擾需要協助,請尋求專業人士或醫療院所。

在「如何面對症狀(一)」中我提及就醫與服藥經驗,本文將更詳細分享其中的故事和感受,另外再次提醒大家,我的經驗只限於我,罹患疾病每個人會有的症狀、不適都不同,每個人的身體面對藥物的反應也不同,所以建議你有任何狀況都要跟專業的醫生、藥師、心理諮商師等討論。

我的就醫經驗

之前文章分享過我嘗試過中醫與西醫,初期的症狀較輕微時我選擇看中醫,一方面是職場很多同事都長期看中醫調理身體,我當時認為我的症狀透過中醫應能緩解,另一方面是我認為西藥比較傷身體(主觀認知)。

然而因為當時造成我這些症狀的外在因素(職場壓力、個人認知和心理)並未解除,導致症狀起伏波動大,也影響我評估看診、用藥的效果。我大約看了中醫一年多,中間因為睡眠障礙症狀變嚴重就去看西醫,兩種方法並行大約半年到一年

離職後我全都停掉,直到幾個月後因症狀變得嚴重,才再次踏入身心科門診(西醫),被診斷為憂鬱症至今約五年,我還是定期回診、服藥至今(以西藥為主)。

中醫

我看中醫主要是想調整腸胃疲弱、胃食道逆流、睡眠品質不佳,當然後來症狀漸漸嚴重和複雜化後,我也仍希望透過中醫從基底有些微改善或幫助。

中醫與西醫的區別對我來說是,中醫需每周回診(依就診單位和醫生調整)、效果短期較不明顯但藥效溫和(當時主觀身體感受),就症狀改善,中醫會緩解七、八成,並且時間上需要長時間觀察。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中醫是從整體的身體狀態去調整,不像西醫是只就身體某個系統或器官作用

另一方面是安心感,大概中醫的服藥和回診頻率(三餐飯後服藥、每周回診)會讓我認為,我正在努力改善我的症狀,所以雖然我去看身心科,也仍然維持著看中醫的習慣。

雖然我後來主要選擇看西醫,但當我除了憂鬱症的症狀有其他不適,例如腸胃問題、手腳冰冷、生理期不適時,我也還是會選擇中醫調理。

西醫

因為睡眠障礙的症狀越來越多元,而且睡不著的情況很明顯,我開始前往身心科就診。一開始我對於精神疾患不太理解,就直接往大醫院跑,所以無法分享如果去診所看病會長怎樣,不過我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利去嘗試不同的管道跟方法,去治療自己,希望大家都保持尊重和包容的心

我曾經問過我的主治醫生,在大醫院看診跟診所會有什麼差異,他表示其實兩者差異不大,只是大醫院的藥品選擇性較多,醫生可以就症狀輕重去調配藥物。

再者,因為精神疾患的用藥有個體差異,也就是每位患者的症狀組合不同,醫生開立的藥物組合不同,同樣是憂鬱症,可能每位患者的服用的藥物種類不同、劑量不同、組合也不同

這似乎跟精神疾患的成因和疾病研究有關,當然也跟患者們身體對藥物的反應不同有關,身心科藥物可能光是針對「情緒」就有好幾種,每種藥物如何對身體作用的原理不同,例如調整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或是阻斷神經突觸等,所以醫生需要一段時間去評估患者適合怎樣的藥物和組合,對症狀緩解是最有效,而患者副作用最少。

這是精神疾患特別的地方,也是服用身心科藥物很困擾的原因,身心科的藥物要起作用需要至少二週到四週,而且副作用可能很不舒服、很影響生活。

總體來說,不論你選擇怎樣的治療方式,都需要給自己和精神疾患時間和耐心,去認識和辨識你的症狀和疾病,去適應症狀帶給你的不舒服、藥物帶給你的副作用,最重要的是,要找尋你與他共存的方式。

身心科和心理諮商有何不同?

身心科或稱精神科,由醫生看診並開立藥物。醫生也會在看診時間關心一下患者的生活狀況,但通常比起諮商來說時間較短,看診大約十五分鐘到半小時左右(依每位醫生看診狀況不同調整)。

心理諮商,由持有證照的心理諮商師進行諮商,心理諮商師無法開立藥物。諮商通常就是大家認知的「心理醫生」,進去諮商室裡面談話(也可能是其他形式),每次約五十到六十分鐘(依心理諮商所規範)。

我的服藥經驗

睡眠

睡眠上醫生基本開的是緩解焦慮、安眠的藥物,並且會開一、兩種藥物相互搭配,醫生也會詳細告訴我每項藥物的作用、服藥量,甚至會讓我看藥品的長相,確認我清楚知道服藥規則。

如果你正在就診身心科,一定要遵守醫生告訴你的服藥規範,不要自行停藥或減藥,如果服用藥物後真的很不舒服或影響生活,請提前回診跟醫生討論調整藥物。要對自己負責,並且信任跟尊重專業醫生的建議。

睡眠上的藥物,我的主治醫生在我長期就診(至少半年到一年)及他觀察我對於症狀、疾病有病識感後,告訴我如果我觀察睡眠障礙相關症狀緩解,也可以自行調整睡眠方面服用的藥物比例,但要注意不要一次拿掉太多,例如處方是一天服用一顆,減藥先從四分之一顆開始、再到二分之一,讓身體去適應藥物的減量。

而且重要的是,下一次回診他一定會確認我是否有依照醫囑服藥、我自行調整多少比例,調整後我的症狀如何。

情緒

身心科的藥物在緩解情緒相關的症狀時,長期是希望情緒劇烈起伏的高峰低谷不要那麼高和低,可以稍微緩解,如果通常是一到十的劇烈起伏,變成四到七的微幅起伏。

一開始服藥在身體適應前,會很像是情緒開關被強行關掉,剩下一片空白的感覺,感覺不到開心、難過、生氣、憂鬱、焦慮,有時甚至會覺得自己很呆滯、無法思考任何事情。

情緒是真的不會起伏了,但這樣的感受也滿讓人害怕和困擾的,因為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對事情都沒有反應,或是做出「奇怪」的反應。這種狀態大約在兩週後會稍微緩和,但也可能不會那麼理想。

我花了很多時間去適應藥物帶給我的狀態和因此產生的感受、想法,也花了很多時間認識藥物會帶來的副作用,從沒辦法分辨症狀、副作用,到能夠判斷,也練習評估自己在哪些情況下要提早回診去調整藥物,初期也許花了一年那麼久才慢慢適應

我的憂鬱症大約有三次較為嚴重的「發病」,通常我會極度憂鬱和想不開,整體症狀變嚴重。而最近一次多了焦慮,症狀像是腸胃不適、胸口緊、無法專心、恐懼等,嚴重到我無法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和出門,因為我的五官會捕捉到過多的訊息和雜訊,讓我無法行動。

主治醫生針對焦慮調整了情緒上的用藥量,並且開了緩解焦慮的藥,讓我在需要時備用。因為也是緩解焦慮的藥品種類,服用後會像是睡前的藥物一樣想要睡、比較放鬆。而我因為這次的狀態改變,開始認識「焦慮」這個情緒,之後有空再寫相關文章分享。

藥物副作用

有些人會自行停止服用身心科藥物,較常見的原因是:認為藥物對症狀緩解沒效果、不喜歡服藥以後的狀態和副作用。

精神疾患本身的症狀已經滿令人難受,藥物的副作用有幾種:口乾、暈眩、嗜睡、倦怠無力、虛弱、頭痛、噁心、失眠、焦慮、多汗、腸胃不適、視力模糊、體重增加等。

我在不斷換藥的嘗試期間曾有過較明顯的是口乾、暈眩、嗜睡、倦怠無力、虛弱、頭痛等,有時很輕微,有時會很嚴重,我遇過嚴重頭暈跟頭痛到很難站立,就提早回診去調整藥物(不用等到兩週適應藥物了快回去找醫生),也遇過某款藥物第一次發病服用有效果,第二次發病服用卻嚴重不適,只能說身心科的藥物有些時候真的很難預料,我們只能保持對身體的敏感,然後及時調整、尋求協助

如何與「憂鬱症」共存

我遇過一些親朋好友會詢問我,究竟有精神疾患或只是輕微的情緒、睡眠症狀,要不要去看身心科、要不要服藥?我都會告訴他們,看那些症狀是否影響他們的生活到無法控制的地步,當然也會關心他們為何會有此疑問。

看診和服藥多年來,我認為憂鬱症症狀、服藥效果和副作用是流動的衡量,患者本人必須去評估你想要什麼然後做出選擇,而這過程會是不斷變動的。想要症狀緩解下來能夠好好生活、工作/上學?想要痊癒?對於想要穩定你願意作出怎樣的調整和付出?

憂鬱症症狀固然會讓人感覺不舒服、感覺自己不是自己、失去生活,但服藥和副作用有時也會有類似的狀況他們當然是不同的,但服藥並不是一勞永逸,縱然中長期來說服用西藥確實會非常直接的緩解症狀,但如果要與憂鬱症共存,除了藥物以外還有很多因素要考量,也許我們無法單靠藥物穩定自己,我們還需要做更多,需要調整生活、睡眠習慣、需要排除外在壓力因素之類。

參考我除了服藥還做了哪些嘗試:我與我的憂鬱症-如何面對症狀(一)我與我的憂鬱症-如何面對症狀(二)

這是罹患憂鬱症前我完全不知道的,不知道原來看醫生及服藥之後,還是有一大段路要走,不知道憂鬱症也許會像慢性病陪伴我很久

我的憂鬱症最嚴重時應該是重度憂鬱症,而近期大約是輕中度憂鬱,但病況會浮動變化,我在與他相處多年後終於知道他如何影響我、知道藥物如何協助我、知道每一次發病他要告訴我什麼、知道流動的平衡下我要怎麼做、怎麼選擇和調整自己,也終於學會接受,一旦曾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一生中再發的機率很高。

我不會說我一路走得很順遂,在進入身心科前我掙扎很久,因為我不想承認自己生病了、需要接受幫助。而開始看診和服藥後,我也沒想到要花那麼長的的時間適應和調整,憂鬱症並沒有我想像中容易痊癒,我想過要放棄痊癒,並在疾病和副作用的痛苦裡嘗試做出選擇。甚至在每次症狀緩和又復發時,我活在絕望和無力感裡,沒辦法接受我的人生已經跟以前不一樣、我的未來也將會與憂鬱症在一起

所以要問我怎麼走到這一步、要怎麼做出選擇,我會說當你覺得一切都失去控制而你找不到方向練習放下「想要掌控」的想法,然後去做會讓你舒緩的事,如果有人想要幫助你,嘗試抓住他們的手,然而如果你無法信任其他人,要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的身體,永遠都要給自己機會,給在你身體裡面吶喊的症狀機會去發出聲音、給自己「再一次」的機會去嘗試「不痛苦」。

額外小分享:我的身心科醫生
我目前看過兩位身心科醫生,第一位看診的時間滿久,他給我相當多關於憂鬱症的知識、回答我各式各樣的問題和擔憂、鼓勵我嘗試藥物以外的治療方法、推薦我書等等,我一直都很感謝他讓我能夠相信自己,在我的黑夜中給我一點希望。

我遇過的兩位醫生都很友善和耐心傾聽,雖然這大概是身心科醫生必備技能,但長期看診下來會覺得他們就像一個月會見一次的朋友,當他們親切的叫你名字、關心你的生活、你對未來的規劃等等。

或許是因為我基本上很聽醫生的話,而且很有自覺的陳述症狀和現況,兩位醫生都會問我自己對於情緒、藥物用量、下次回診日的想法,非常尊重我的看法

我非常喜歡他們從來不批判我,雖然這應該也是身心科醫生的基本,但對於身陷風暴的我而言是真的很重要,我很佩服他們都能講出溫柔又聽起來隨和(但其實很實在)的建議,讓我覺得有些事情我做不到或我要花很多時間做也沒關係。

另外,他們會避免使用「好」、「壞」、「嚴重」等用詞,對我來說很安慰,雖然看著症狀和藥量再次不穩定,我心理有數,但他們的態度總是會讓我的擔憂和絕望緩和

最有趣的一點是,這兩位醫生從來沒有在我面前告訴我,我現在是怎樣程度的憂鬱症,都是直到我開口問,以及我的家人詢問時他們才說。 我不知道一般人怎麼想,但我認為他們沒有告訴我很好,這樣我就不會困在「疾病嚴重」和「拼命想要好起來」的框架裡,我只需要專注在好好吃藥、好好生活就好。
社工出身,看過也陪伴他人的風風雨雨,直到自己罹患「憂鬱症」,我開始認識自己和「憂鬱症」,並從心理、情緒、身體、靈性層面去踏尋如何扎根自己、我是誰等課題。現在正在進修身心學,嘗試將學習到的一切實踐到生活中。 這裡會有關於我與「憂鬱症」的共存故事、其他人生故事、我的身心學練習,其他的內容就順其自然的發生、書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