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成為催眠療癒師的那件小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是的。終於結束了這半年來催眠國際證照班的訓練,順利拿到了證照!灑花~

raw-image

為何踏上療癒之路?

一開始會接觸靈性成長,是本身從小就對心理學很感興趣,加上我是一個對周遭環境人事物很敏感的人,也就是所謂的高敏感人,也可以說是共感人,為了能更認識自己,所以一直都有在看這方面的書籍,但最後讓我踏上療癒自己這條路,其實是為了要撫平原生家庭帶給我的創傷,因為從小我是在打壓式教育長大的,歷經各種情緒勒鎖、高壓環境、挨打受罵下,漸漸就很習慣壓抑自己的性格與感受。

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

小時候有很長的期間,我都是屬於討好型人格,因為是家中的老大,底下有個弟弟跟妹妹,我們家的教育也很符合傳統的亞洲社會的價值觀,也就是:「身為哥哥、姊姊,照顧弟弟妹妹是應該的」這種想法。

當然我們家也不例外,從很小的時候我就被要求要做好家中的榜樣,尤其我父親很看重孩子的學業,常灌輸「只有讀好書才是唯一的出路」的觀念,每次只要成績不理想,不是檢討兩三小時起跳、要不然就是要被挨打,更誇張的還是要跪著寫悔過書,寫完後才能睡覺,但小時候的我也還很懵懂,不會去違抗父親的意思,也不會去質疑,所以幾乎是照單全收。

加上我本身不是屬於很會讀書的那一類,需要比別人花更多時間才能取得好的成績,所以我從國中一年級開始就常常熬夜,白天上了一整天的課後還要到補習班報到,下課回家後還是會苦讀到半夜兩、三點,我還很清楚地記得,當時升國二開始要接觸理化這個新科目,補習班老師要考大家元素週期表,我為了考好成績,居然背到天亮,一整晚都沒睡,當時我還沾沾自喜,自己可以不用睡覺,精力還是很旺盛!

加上我父母親當時都有工作,性質也是屬於勞心的那種,下班後太累,就比較沒心力再去應付小孩,如果我遇到麻煩事,或者不開心,通常爸媽都很難察覺出來,即使反映了,換來的也只是不願意聽到的結果,比如潑冷水、或是問題發生了,不會很有耐心去了解來龍去脈,偏向直接先檢討是自己小孩,認為我是有問題的那方,長期這樣下來,我也不太會願意主動去跟他們說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raw-image

討好型人格是被迫長大的小孩

但也正因為看到自己的爸媽這樣,當我在面對自己的弟弟、妹妹時,我不希望他們也跟我一樣再經歷這些,反而我會開始充當大人的角色,主動去關心弟妹、花時間陪他們玩、聊天,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希望他們的童年是在被滋養下長大的。

由於從小就承擔了跟年齡不符的責任,等於說我是在被迫中長大的,也會比同年齡的小孩還來的早熟,相信很多東方家庭中的老大也是跟我一樣,但無論多麼的成熟懂事,我們終究還只是個孩子呀!我們也有自己的需求要被滿足,只不過太早的被要求懂事,往往就會習慣性地壓抑住自己的需求,而去照顧別人,甚至還會產生一種對自己的需求感到很恥辱的這麼一個想法。

「我不能哭、不能鬧、不能不乖,要懂事、要優秀」這些曾經都是深深埋在我內心的信念,直到我開始進入親密關係之後,談了第一任男朋友,即使自己有感到不愉快的地方,我也會選擇不說,常常忽視自己的需求、而去滿足對方、甚至是討好對方,當然這始終不是平等的關係,最後這段感情也是失敗收場,我還因此長達六年不碰感情,維持單身,因為當時在面對感情的時候,我總覺得自己是有問題的那方,在還沒痊癒之前,我不應該進入新的感情。

內在小孩的聲音

於是後來我就時常在思考「為何我會是這樣的?」為什麼有時候我會突然的生氣、或者有時會對一些事情特別的敏感,有時又會莫名其妙的感到憂鬱、悲傷,但又不知道從何而來,直到現在,透過多年的療癒經驗,我才知道那是我的內在小孩在呼喚我。

其實我們每個人潛意識裡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它保留著我們童年時未被滿足的需求、未釋放的情緒及曾受過的創傷。如果童年時期經歷了劇烈的打擊,心理年齡可能會停滯在那個階段,形成「內在小孩」。

raw-image

也就是說我們的創傷在哪個年齡,我們的內在小孩就會在哪個年齡,雖然小時候的痛苦會隨著時間而被忘記,但只要之後遇到類似的刺激,我們就會不斷地重複體驗那深埋在潛意識裡深處的創傷感受,當這些感受被喚醒,就會影響我們長大後的行為模式和情緒反應。

特別是在親密關係中,內在小孩的需求若未被滿足,有些問題就很難從根本解決,當然,如果童年時期得到良好的滋養,內在小孩就會帶著自信與勇氣去探索這個世界;反之,若在童年時期經歷了一些創傷,就會導致內在小孩是恐懼的、無助的、不安的,不管過去多久,只要在日後遭遇了與童年創傷相似的經驗,都會喚醒那脆弱的內在小孩,將我們拉回不安、無助的心智狀態,讓我們無力去解決當下發生的很多問題,最後可能就會選擇以逃避、冷暴力的方式去面對。

透過催眠,我與我的內在小孩和解了

大學畢業後,我想直接進入職場開始磨練,但父親總覺得我的科系發展前景不好,希望我參加國家考試,找個鐵飯碗、當個公務員才對我有保障,於是我也順應了父親的想法,報名了補習班開始準備考試,但其實當下我的狀況已經很難維持高專注度,從小就被考試綁架的我,一直讀書、考試已經很累了,又因為討好型人格在作祟,加上不想失去父親對自己的期望,我終究還是選擇備考,但其實我的內心很掙扎,於是後來我常在Youtube上聽引導式冥想音樂,讓我在煩心或情緒低落的時候,幫助我靜心,希望藉此去聽我的內在聲音,去釐清當下的狀態與思緒。

有一次我在冥想時,我看見了很漂亮的草原,周遭有小花、小鳥、小樹,一切的東西都是小小的,草地裡有個小女孩,感覺五、六歲,我好奇走近一看,想一探究竟,赫然發現她在對我露出很天真的笑,訝異的是,這個小女孩正是小時候的我,而此時的我已流了幾滴眼淚,那個瞬間我不禁衝向前抱住那個女孩。

她童言童語對我說:「姐姐,妳終於來了!」

raw-image

那一刻我才明白,我好像從沒用心去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總說著追逐夢想的口號,不到最後不放棄,但卻從沒認真思考過這個被我稱之「夢想」的東西是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

最後那個小女孩溫柔拍拍我的肩膀,細細說道:「沒關係的,別怕。」

那一刻我知道,那是我的內在小孩,我與她正式和解了。

有了這次體驗之後,我覺得很震撼,然後就開始大量研究冥想、潛意識自我覺察這些,才發現原來催眠是一種探索潛意識的方式。

之後,就像開頭所說的,我跑去上課了,希望能透夠系統性的學習,讓更多人了解到潛意識扮演的角色,幫助那些深受痛苦或經歷創傷的人,用催眠引導他們去看見內在,給予他們支持與力量。

最後,想分享一句我從書中看到的一段話:

我們需要承認我們的情緒和想法,同時也體認到它們有時候可能是錯誤的。要知道,我們腦中的想法是故事,而不是真相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給我一個愛心,也期望這些內容能帶給你一些力量與不同啟發,或是你有其他想法想一起交流討論,歡迎到IG搜尋「Erin療心事」並私訊給我,我的帳號是healeself

當你心情低落時,可以來我的IG充個電🔋,我在IG會分享我每天練習的能量充電語錄,也歡迎大家在IG追蹤我!





催眠療癒師Erin|陪你聊療.你的生活能量快充

這裡記錄了我在「身心靈」這個領域學習到的一切,從探索自我開始到自我療癒,希望幫助更多人自我覺察,學會掌握自己的內在力量,活得更自在且勇敢

「Erin療心事」是個分享「自我療癒、關係經營、自信建立」的空間,陪伴你療癒自己,從中了解與自己的關係,慢慢把生活的焦點由外轉向內,活出最高版本的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rin療心事|潛意識催眠療癒師
4會員
9內容數
我是Erin|陪你聊療💫你的生活能量快充🔋 「Erin療心事」是個分享「自我療癒、關係經營、自信建立」的空間,陪伴你療癒自己,從中了解與自己的關係,活出最高版本的你 服務項目|關係療癒.童年回溯.前世回溯.阿卡西紀錄.潛意識對話.天賦探索.自我覺察
2025/03/04
畢業在即,你是否對未來充滿迷茫,不知該選擇哪條職涯道路?曾經我也和你一樣,被家庭期待推著走,直到大學畢業前夕才開始思考:「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這篇文章將分享我與身邊朋友的經驗,帶你從釐清目的、認識自身優勢、善用資源,到為何應該先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開始發展,幫助你少走彎路,更快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Thumbnail
2025/03/04
畢業在即,你是否對未來充滿迷茫,不知該選擇哪條職涯道路?曾經我也和你一樣,被家庭期待推著走,直到大學畢業前夕才開始思考:「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這篇文章將分享我與身邊朋友的經驗,帶你從釐清目的、認識自身優勢、善用資源,到為何應該先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開始發展,幫助你少走彎路,更快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Thumbnail
2024/07/21
你有想過我們為何會生病嗎?其實一切都與我們的「情緒」有關。負面情緒從來不會導致疾病,只有負面情緒的累積與壓抑才會導致疾病,如果疾病的成因是來自負面情緒的累積跟壓抑,那麼,容許情緒的再次流動,就會變成「啓動身體自我療癒」中幾乎最關鍵的一個步驟
Thumbnail
2024/07/21
你有想過我們為何會生病嗎?其實一切都與我們的「情緒」有關。負面情緒從來不會導致疾病,只有負面情緒的累積與壓抑才會導致疾病,如果疾病的成因是來自負面情緒的累積跟壓抑,那麼,容許情緒的再次流動,就會變成「啓動身體自我療癒」中幾乎最關鍵的一個步驟
Thumbnail
2024/04/27
「明明也看過很多吸引力法則的書、介紹影片,甚至還跑去上課程、工作坊練習,為什麼我的吸引力法則總是沒效?」 上面這些,也是曾經的我,雖然不是每次使用都沒效,但就是時而有效時而沒效,然後就開始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甚至自我否定而感到痛苦.... 因為從小到大,沒有人教我們去了解自己 在很小的時候
Thumbnail
2024/04/27
「明明也看過很多吸引力法則的書、介紹影片,甚至還跑去上課程、工作坊練習,為什麼我的吸引力法則總是沒效?」 上面這些,也是曾經的我,雖然不是每次使用都沒效,但就是時而有效時而沒效,然後就開始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甚至自我否定而感到痛苦.... 因為從小到大,沒有人教我們去了解自己 在很小的時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什麼時候會讓你心裡感受到療癒呢?是喝上一杯好的手沖咖啡?還是吃了一塊讓你心滿意足的手作甜點?當我第一次進行催眠諮詢時,我感受到身心靈都被療癒了,冥冥之中有股神秘力量。我過去也曾經有過一段撞牆期,彷彿看自己時有一層薄紗,怎樣使力仍看不清楚自己。剛好在朋友推薦下,接觸了催眠諮詢,讓我對自己有更深的認識
Thumbnail
什麼時候會讓你心裡感受到療癒呢?是喝上一杯好的手沖咖啡?還是吃了一塊讓你心滿意足的手作甜點?當我第一次進行催眠諮詢時,我感受到身心靈都被療癒了,冥冥之中有股神秘力量。我過去也曾經有過一段撞牆期,彷彿看自己時有一層薄紗,怎樣使力仍看不清楚自己。剛好在朋友推薦下,接觸了催眠諮詢,讓我對自己有更深的認識
Thumbnail
心理諮商+催眠療癒 上次催眠做元辰宮有旅行的感覺是蠻有趣但是總有種沒有從根本解決問題 於是上狄卡找到了一間綜合評價都蠻好的工作室去做催眠.療程是五月的時候做的. 地點位在板橋的某一間貓咪咖啡廳地下工作室. 剛進咖啡廳時要先點一杯低消不算在治療費裡面 工作室是密閉的小房間,有循環扇和三個懶骨頭沙發可
Thumbnail
心理諮商+催眠療癒 上次催眠做元辰宮有旅行的感覺是蠻有趣但是總有種沒有從根本解決問題 於是上狄卡找到了一間綜合評價都蠻好的工作室去做催眠.療程是五月的時候做的. 地點位在板橋的某一間貓咪咖啡廳地下工作室. 剛進咖啡廳時要先點一杯低消不算在治療費裡面 工作室是密閉的小房間,有循環扇和三個懶骨頭沙發可
Thumbnail
我的「回家」之路到了這一步,才發現所有一切的徵結點都回到了我成長的根上—我的家。 家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與人建立關係的地方,一切與人的建立關係的習慣、習性、性格、方式都是由此開始 當我開始發現並且承認,我不想再像我媽媽那樣過生活,我有我想要過的生活模樣和成為的樣子,也許這個樣子,這種生活,不被人們認可
Thumbnail
我的「回家」之路到了這一步,才發現所有一切的徵結點都回到了我成長的根上—我的家。 家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與人建立關係的地方,一切與人的建立關係的習慣、習性、性格、方式都是由此開始 當我開始發現並且承認,我不想再像我媽媽那樣過生活,我有我想要過的生活模樣和成為的樣子,也許這個樣子,這種生活,不被人們認可
Thumbnail
學催眠就是一場直面自己內心的過程 總計100小時的初階與進階的催眠課程,除了每次上課訊息量過載,最深刻的經驗是每次上課前要進行的自主練習,練習的內容是當次課堂上教導的催眠技巧與催眠語句的使用。每次看老師示範都覺得輕鬆自如,但輪到自己課後練習時,腦袋一片空白。 不過在這個痛苦的練習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
Thumbnail
學催眠就是一場直面自己內心的過程 總計100小時的初階與進階的催眠課程,除了每次上課訊息量過載,最深刻的經驗是每次上課前要進行的自主練習,練習的內容是當次課堂上教導的催眠技巧與催眠語句的使用。每次看老師示範都覺得輕鬆自如,但輪到自己課後練習時,腦袋一片空白。 不過在這個痛苦的練習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
Thumbnail
我曾聽說過一句話「小時候我們覺得甚麼都是真,非常的較真;再長大一點,又發現原來甚麼都是假的;又到後來,我們又發現原來,世界上是有真有假,到最後,我們已經無所謂真假。」 初見自己的家庭 去到大四那年,那年有一門課程是在說家庭對整個家庭成員如何互相的影響,以及是如何被影響。那個時候的我,已經開始覺得「自
Thumbnail
我曾聽說過一句話「小時候我們覺得甚麼都是真,非常的較真;再長大一點,又發現原來甚麼都是假的;又到後來,我們又發現原來,世界上是有真有假,到最後,我們已經無所謂真假。」 初見自己的家庭 去到大四那年,那年有一門課程是在說家庭對整個家庭成員如何互相的影響,以及是如何被影響。那個時候的我,已經開始覺得「自
Thumbnail
這陣子,我在讀《破除有毒心態,開啟自控力》。裡面的概念,對我對我來說是已知的,所以讀來非常輕鬆。 例如:第四章〈接受內在陰影,找回完整自我〉裡面援引的「內在家庭系統」和「自我撫育」,用「多元心智」來打破過去在心理學界相當流行的「單一人格」概念,以及以此為基準延伸而出的多重人格和人格分裂⋯⋯等等的診斷
Thumbnail
這陣子,我在讀《破除有毒心態,開啟自控力》。裡面的概念,對我對我來說是已知的,所以讀來非常輕鬆。 例如:第四章〈接受內在陰影,找回完整自我〉裡面援引的「內在家庭系統」和「自我撫育」,用「多元心智」來打破過去在心理學界相當流行的「單一人格」概念,以及以此為基準延伸而出的多重人格和人格分裂⋯⋯等等的診斷
Thumbnail
「內在小孩」是我們本身的最佳情緒投射器。 你的憂傷、害怕、憤怒、高興、哭泣、焦慮、恨意、嫉妒、痛苦等等,都是內在與自己的對話提醒。
Thumbnail
「內在小孩」是我們本身的最佳情緒投射器。 你的憂傷、害怕、憤怒、高興、哭泣、焦慮、恨意、嫉妒、痛苦等等,都是內在與自己的對話提醒。
Thumbnail
生活中諸多困擾我的感受,比如說”成為自己”。自己是誰?我在哪裡?這是必要的嗎? 總是覺得雙腳懸空 沒有安全感。 最明顯的感受表現是”被針對“的感受。不論對方在講甚麼,我總有辦法連接到"我被針對”的情緒。而這個感受以前還可以笑笑帶過,現在他像膿瘡一樣,快爆了,我簡直隱忍著和對方吵架的衝動。 〔待續〕
Thumbnail
生活中諸多困擾我的感受,比如說”成為自己”。自己是誰?我在哪裡?這是必要的嗎? 總是覺得雙腳懸空 沒有安全感。 最明顯的感受表現是”被針對“的感受。不論對方在講甚麼,我總有辦法連接到"我被針對”的情緒。而這個感受以前還可以笑笑帶過,現在他像膿瘡一樣,快爆了,我簡直隱忍著和對方吵架的衝動。 〔待續〕
Thumbnail
我們是否時常聽到以下的話? 「沒關係啦!長大就會自然好了啊!」 「時間久了,就忘了啊!」 然而,看似雲淡風輕的背後,其實暗藏了波濤洶湧正在伺機而動,某一天被喚醒的時候將會絆住我們而動彈不得。 內在小孩是什麼呢?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佛洛伊德最早開始使用這個心理學用語「內在小孩」,指的是童年
Thumbnail
我們是否時常聽到以下的話? 「沒關係啦!長大就會自然好了啊!」 「時間久了,就忘了啊!」 然而,看似雲淡風輕的背後,其實暗藏了波濤洶湧正在伺機而動,某一天被喚醒的時候將會絆住我們而動彈不得。 內在小孩是什麼呢?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佛洛伊德最早開始使用這個心理學用語「內在小孩」,指的是童年
Thumbnail
餵養自己的孩子時,也同時滋養自己的「內在小孩 」 孩子從出生到六歲之間最需要的就是媽媽,這個階段也是媽媽最辛苦的時期,尤其是只能親力親為沒有替手協助的媽媽們,這個時期媽媽如果因為工作或各方面壓力過大而得不到疏解的話,孩子一哭鬧就很容易導致媽媽情緒崩潰,開始變得沒耐心甚至歇斯底里,殊不知這種負面情緒
Thumbnail
餵養自己的孩子時,也同時滋養自己的「內在小孩 」 孩子從出生到六歲之間最需要的就是媽媽,這個階段也是媽媽最辛苦的時期,尤其是只能親力親為沒有替手協助的媽媽們,這個時期媽媽如果因為工作或各方面壓力過大而得不到疏解的話,孩子一哭鬧就很容易導致媽媽情緒崩潰,開始變得沒耐心甚至歇斯底里,殊不知這種負面情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