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興趣很重要,各位從小到大都聽過,但為何玩遊戲就被罵說去寫功課,彈鋼琴好像就還可以?是不是興趣還得要大人審核過才算?
呃,嚴格說,是。
興趣應審酌量力,溺愛放任有害無益
因為,有些興趣真的就不好,總不能說每天來一點阿爾法-甲基苯乙胺(安非他命)很快樂,所以父母不該阻止你每天都來一點吧?大人也都是依照自己人生經歷,對小孩的娛樂做出評判,當中有對也有錯,所以現在玩遊戲已經不會被當成洪水猛獸,畢竟父母也都這個世代出來的。毒品為何是對照組,就是不分世代,大家都知道毒品有害。
當然這個有害的程度,依照對象不同有程度的差異,台灣可以接受的,在伊斯蘭教國可能就是非法要處死。筆者的意思是,興趣會被大人審核非常合理,而這也跟家庭背景有關,扣掉這種有害的項目,興趣主要是家境能不能負擔。
一個家裡窮到爆的學生,堅持他的興趣是鋼琴,要求父母貸款買台幾十萬的,合理嗎?興趣是繪畫,一張上百元的繪圖用紙,每天幾張不停地用,對一個才剛接觸的學生來說,向父母索取每個月數萬的紙張水彩用費,合理嗎?
不要說筆者很極端,因為真的有這種例子,無一不是溺愛孩子過度的結果。
依照老師的看法,你對鋼琴有興趣,那跟音樂老師說,課後時間去練習看看,並不是不可以,真發掘出天分,音樂老師比你還興奮。但這不代表,學生就可以要求家裡購買完全負擔不起的鋼琴,電子琴或許可以,真沒錢那就跟老師說,音樂教室隨時為你開放。
興趣離不開「才」與「財」,逐夢記得踏實
講白了,你先要證明自己有那個適性,才會有人願意投資,不然小提琴拉成跟靜香一樣,說這是興趣與天職,學校老師怎樣都不會同意的。
這很殘酷,興趣本就要跟你的天賦資質、經濟能力對應,很喜歡組模型,所以偷家長的信用卡去刷了十幾萬,想也知道不對。為何一堆模型宅長大後狂買,好像要填補自己虧缺的心靈?可以理解,但這位模型宅的小孩如果也要組,他父母絕對是從基本款上手開始,一步步確認是真的有興趣,還是說說而已。真有興趣,跟有能力進行高規格改造是兩件事,就算是模型宅家長,也曉得孩子若不是這塊料,砸錢給他培養也要「適度」。因為花錢的是父母,現在的父母是自己。
講這麼多,只是要讓大家了解,興趣不是你喜歡什麼就可以用力追,而是在可以負擔的範圍內,合理的去追求,調劑自己的身心。

編:相當符合這次的主題,推薦讀者可以找來看。
所以最好在求學時代,培養一些能夠長期持續的興趣,現在比較常見的就是讀書,或是音樂繪畫體育相關。然後千萬要記得,不要再去相信興趣要結合工作的說法了,這兩個本就分開,能在一起是緣分。
嗜好也分階級,跳級打怪易生仇恨怨懟
適度的追求很重要,前面講一大半的例子,就是要傳達一個概念,你不應該超出自己的負擔。這不是荷包夠不夠,心態上也是,不管哪種興趣,要極致下去都很花錢,即便是讀書,怎樣收藏、保存大量的書籍,儲放空間是必要的,沒有什麼不需要花錢,就可以追求極致的興趣。如果說是體育,看似只要動一動,追求下去也是要買相關設備,要參加比賽就會干涉到正常上班時間,還要加以訓練更多。
不是要你不花,是在可負擔的範圍。
這種心態建立起來,是抑制無限物慾的第一步,不然你心中必然充滿恨意,覺得「為何我不行擁有一套五千的高階羽球拍?」、「這麼貴是人玩的嗎?」、「資本主義剝削我們窮人」。
呃,文具店一百五的為何不先用用,一般人應該都是從最基本款開始,技術實力夠了,有更高的追求才會想買職業級的裝備吧。但很悲哀的是,現在台灣網路上就可以看到類似的聲音,好像只有貴族跟賤民裝備兩種,負擔不起就是社會的錯,薪水太低老闆剝削……
很可笑嗎?不,這很恐怖。曾幾何時,量力而為變成負面意義,要求大家積極追求理想,不計代價的逐夢變成標準配備,還有趨勢是要求教育現場不能談現實,以免破壞學生純真的美夢。
興趣的培養很重要,是循序漸進,並從中了解到比例原則,做出適合的負擔。
花不起不可恥,用「價值觀」對抗「價格觀」
筆者這段話看似簡單,說出來很沉痛,因為這理應是不需要說的。但現在,老實說出「沒錢就該省點用」,並不是主流說法,這導致了不必要的花費。
你想的沒錯,很多花費是不必要的,是廣告宣傳讓你做出過度消費,刺激你的物欲,買了用不到的東西。而很諷刺的是,打壓量力而為最兇的,恰恰好是這種資本主義的邪惡。
如果你有良好的興趣,那就不會浪費太多時間追逐物質慾望,會發現除了價格以外,有更多價值的東西,價值就是屬於你心中,別人買不走的。
自己組的鋼彈模型沒有比買現成的要好,你不會把自己親手做的折現出售。
練習馬拉松那麼多年也沒資格參加奧運,開心就好。
價值無法標價,你也不想要販賣屬於自己的快樂,而根據自己能力所及,盡力而為達到的成果,如同孩子幼稚園的母親節卡片,笨拙又可愛,值得裱框起來。
當一個人以為興趣可以透過購買輕易達成,填不滿的慾望就會燃燒成恨意,最後蔓延他人。
恨天恨地恨社會,就是不恨自己。
原因無他,從不知道價值來自於努力。
糟糕的是,學生當然也不知道,特別容易沉淪價格的迷思。
下一篇來做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