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動機,都是從解答自身問題開始,這本書給了一個相當勵志的示範。
作者選擇九位堪稱成功人生的人士,從中探討上班與生活之間的影響與之後的選擇。書名已經提示了作者想要主張的概念,《夠好的工作》(The Good Enough Job)是致敬英國精神分析師、小兒科醫生唐納.伍德.溫尼克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於一九五〇年代提出的理論「夠好就好」(good enough)的育兒觀念:
若父母採取充足而非完美的方式來養育子女,對孩子和父母都有好處。有別於完美父母,「夠好就好」型父母不僅提供支持,亦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學會自我安撫。這樣一來,寶寶會培養出復原力,父母也不會因為寶寶的情緒而迷失自己。
「夠好就好」、「不用太過努力」,在職場中找不到熱情與需求的人,應該最希望聽到這樣安慰,以此安慰想要逃離近年興起的工作主義、逃離工作狂是美名的扭曲自我剝削、逃離工作等於自我的標籤......,無怪乎《夠好的工作》成為熱門暢銷書。
我們都聽過保持生活與工作的平衡,但是這樣的提倡這樣不會過於消極而趨向躺平嗎?
作者想提出的是:沒有夢幻職業,只有夢幻人生,將充足而非全部最好的自己投身工作,才有精力去確認與實踐夢幻人生所需要的一切。教養專家的足夠好是一個提醒,奮不顧身的貢獻只會提高失敗的風險,而人生只有一次,再賺也沒有,而工作只是實現自己的一種選擇,若能夠分辨清楚工作提供給自己的東西,才不會迷失在口號與幸福職場之中:去賺錢,然後回到你真正的家。
字詞會有點混用,但其實作者想談的是失控的職場至上文化,「職場」不等於「工作」,工作也不等於你,你的自我定義是職業、副業、興趣與嗜好所集合而成的,將所有的自我投資單押在職場上,是最危險的高風險,作者想提醒的是這樣的毫不自覺。
究竟從何時開始,職業已經成為代表你價值的唯一定義?作者整理研究,概述從美國宗教社群對自我價值的影響力逐漸式微之後,工作職場所形成的新社群文化取而代之,而隨著正向思考與追隨熱情這樣的風氣,人們在工作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長,自我認同也越來越侷限在工作上。工作主義形成新時代的宗教,而夢幻工作就是上班族所崇拜的神,以此為目標而不斷貢獻所有時間。
為了變得更強,可以低薪、可以不拿加班費、可以連續加班不休假......相信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走過這一遭善男信女儀式,為的是成為職場菁英、往上再往上。絕對有成功換到高薪高階的勵志典範,而作者找到一些成功之神上身,卻決定褪去光環離開職場的受訪者,談及他們選擇的理由以及破除的迷思。
在這些迷思之中,獲得高收入是一個實際的動力,沒有高收入但有熱情支撐是另一個動力,而大部分人都載浮載沉的狀況,則是作者這本書想談的自我價值取向的生活可能性,價值可以來自無限多種可能,但首先你要有餘力去闖。正如作者所做的。
作者提到自己曾面臨兩個抉擇,一個是高薪的設計工作、一個是低薪的寫作工作,最後他選擇了高薪,而很快陷入焦慮,但隨著調整自身規律生活與持續進行興趣事務,降低對工作的期待與依賴,漸漸發展出他一直都在夢想的寫作這件事。
這本書是作者以正職工作之外,自主進行的寫作「專案」,他利用工作之餘採訪,並從中選出九位採訪者的故事,他想表達的是,自我定義不應單押在工作中。
當他突然意識到工作是工作,是為了幫助他有餘裕發展興趣時,他如何改善工作中所產生的自我厭惡感?而他又如何精力充沛的在下班之後進行個人興趣的專案執行?這些故事之外的故事,我很想看他接著寫出自己的故事。
而四年後,作者完成這本書之後便提出辭呈離開設計工作,展開他的休假旅行,之後會不會成為全職作者還是返回職場?他以實踐者的角度,回應工作是不是夠好,人生就好時,或許就會成為他的下一本書。
西蒙.史托佐夫|堡壘文化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