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使用Cambly平台練習英文口說已經接近2年的時間,這是我人生目前為止為自己做過最正確的決策之一,之後會整理心得好好跟大家分享。
今天想分享上週和我的巴西英文老師 Victor 在聊的一篇文章 "Why a 'Good Enough' Job Beats a 'Perfect' Job"。大意就是在講,不該再叫學生寫〈我的志願〉這種老古的作文題目了,以前在寫這種題目的時候,小朋友們還在學習接觸這個陌生的社會,因此都會依循老師「建議」,大家的志願不出幾個:醫生、老師、律師,當然也有同學寫警察、消防員,因為他們的家長就是這樣的職業。但我們好像從來沒有想過,就是兒時的這種思維將我們帶向「夢幻工作就是要進入大型企業,而且要賺很多錢才是一份好工作」的長期制約。
看完這篇文章,我深受啟發。我原以為西方文化的教育體制是更多元且思想開放,沒想到他們教育制度也是要寫〈我的志願〉這種老掉牙的作文題目。但仔細一想,如同作者所說,在美國有一種「做什麼都要做到最好」的文化思想,甚至連休閒活動,你也都要跑得比別人更快、更遠,一年閱讀幾本書都要贏過別人。
因此,進入職場後,就是另一個修羅場的開始。無止盡的競爭、比較,不停的問自己該不該換工作?該怎麼樣爭取更好的職位?把自己大部分的時間花費在工作、社交、拼命的搜集職缺情報,以為賺到了更多錢就代表人生的成功。然後,一旦金融海嘯來襲,公司紛紛倒閉、忽然間沒了工作時,整個人的人生也跟著沈沒。
作者做了一個總結,他認為我們的方向不該是找一份好工作,而是先定義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之後,再去選擇足以支撐這個 lifestyle 的工作。譬如,我想要一個能夠一邊旅遊且同時一邊生活的工作,進一步可以去思考,我有什麼專長或技能,可以讓我往這樣的工作類型前進?也因此,近幾年出現了「數位遊牧」這種工作型態,有遠端的網路工程師、部落客等自由工作者,讓他們不需要像過去般進公司上下班打卡,邊旅遊的同時,也能邊賺取收入。
我的巴西英文老師 Victor 也在美國念大學,一開始是念 graphic design 平面設計,苦熬一年後他發現自己雖然喜歡畫畫,但並不想一輩子以畫畫維生。後來偶然間旁聽了心理學的課程,發現非常有興趣,而轉主修 psychology 心理學。現在回到家鄉巴西創業,自己開立英文教育課程。
在討論這篇文章時,Victor 突然冒出一個感嘆:「我們怎麼現在才發覺不該讓工作定義我們?」Victor 大我3歲,今年35,我回答他:以現在醫學發達的程度,我們估計能活到90歲,代表我們還有2/3的人生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很慶幸在我的 early 30 時能夠有這樣的體悟,我自己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子?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這三個問題,我現在每天都會拿出來問自己,並且問自己,今天有沒有更靠近我自己想要的目標?
我們不能改變過去、不能預知未來,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現在。工作只是一個手段,讓我們用時間來換取報酬,本質上就是一場交易。而真正的目的在於體驗人生、體驗生活,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才能活出真實且自在的自己。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與收穫,歡迎訂閱、追蹤專題、打賞,或留言分享討論~歡迎訂閱我的Podcast節目 斯理想生活~
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最大動力
期待我們一起學習溝通、擁抱成長、邁向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