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作為一種決策機制,往往給人一種「民主」和「公平」的感覺。你只要投下自己的一票,似乎就可以參與到一個公平的決策過程中。但在顧衡老師的專欄中,他引用了坂井豐貴的觀點,提到:
「在高一級的權威缺席的狀況下,人們其實是無法通過投票來達成共識的。」
「投票之所以能夠進行,是因為事先已經達成某種共識。」
這兩句話引發了我對「議事」與「投票」的深思,而我最近一次深刻感受到這個理論的真實性,是在擔任 2024 年 Regeneron ISEF(國際科學與工程大賽)數學科大會獎的評審過程中。
▌共識的前提
首先,顧衡老師提到的「共識」是投票的前提,這一點在我參與評審的經驗中得到了驗證。投票的確不是隨意發生的。即使在投票的表象下,實際上事前需要達成一個基本共識,即:什麼是投票的焦點?這個焦點往往由主導討論的少數人確立,在推動整個討論氛圍的過程中,確立出一個大家能接受的議題。這個「共識」並非表面上的完全一致,而是一個最低程度的認同基礎。
▌Caucus 與投票的複雜性
在 Regeneron ISEF 的評審過程中,我們的任務是為數學科的頂尖作品進行評選。這個過程看似依賴最終的投票結果來決定獲獎者,但其實整個「Caucus」(黨團會議)過程,才是實質影響結果的關鍵。我們這些評審本身都是專業領域的資深專家,彼此之間沒有明顯的「權威高低」差別,這意味著每個評審的意見都有相當的分量。投票只是表象,討論的過程才是真正決定一切的場所。
▌主導討論,影響投票
在討論過程中,如何推動自己認為最值得獲獎的作品成為討論焦點,並獲得其他評審的認同,是一門藝術。評審之間的平等地位,意味著沒有任何人可以強勢主導,但這也使得每個人都需要憑藉真實、經得起推敲的意見來推動討論。我親身體驗到,如何在關鍵時刻提出關鍵意見,並且讓其他評審接納你的看法,是推動共識的核心。
▌從討論到投票的轉折
當討論逐漸進入核心議題,大家其實已經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某種共識——即便不是所有人完全同意,但至少可以接受一個具體的討論方向。這時候的投票,反而成了一種「形式化」的確認,而非真正的決策。這也應驗了坂井豐貴的觀點:投票本身並非是用來達成共識的工具,而是共識已經隱性形成後的結果驗證。
這次參與評審的經驗,讓我更深刻理解到投票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民主工具。背後的討論、共識的形成,才是議事的真正關鍵。而這個過程,正如坂井豐貴所說,投票的意義不在於解決分歧,而是確認我們是否已經在某些基本問題上達成了足夠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