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你也有過這種經驗——參加一場聚會,原本以為會很開心,但結束後卻覺得筋疲力盡,彷彿被「外耗」榨乾了。讓我們叫她小安吧,她就是個典型例子。
小安是一個平常看起來很開朗的女生,朋友們總愛找她去參加各種聚會,從公司同事的飯局到朋友的生日派對,她幾乎每場都不缺席。可是,只有小安自己知道,參加這些聚會,對她來說是一種折磨。她常常感受到那種在社交場合中不斷消耗的壓力,總覺得自己必須時刻微笑、迎合他人,甚至刻意壓抑自己真實的情緒。
有一天,小安參加了一個老同學的聚會,起初她還是像往常一樣,笑得很開心、聊得很熱絡。可是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小安發現自己越來越疲憊。她坐在角落,開始悄悄地深呼吸,腦中不斷浮現:「我真的想待在這裡嗎?」「我為什麼不能說 '我想先走了' 呢?」那一瞬間,她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原來一直以來,她不斷參加這些聚會,只是因為「不想讓別人失望」。
於是,她做了一個決定:她站起來,對大家說,「我今天有點累,想先走了,謝謝你們的邀請。」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卻讓她心裡變得無比輕鬆。
後來的小安,開始學習更關注自己的需求。她嘗試在社交場合中給自己一些空間,讓自己不用時刻表現出「完美」的一面。她會在大家熱鬧時,默默觀察周圍,或是深呼吸,給自己一點喘息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她開始學會對不想參加的聚會說「不」,讓自己不用再因為迎合他人而犧牲自己的心情。
經過一段時間後,小安發現自己參加的聚會變少了,但心情卻輕鬆了許多。她開始能夠真正享受每一次的相聚,而不再是單純地「應付」社交。
如果你也曾有過這樣的困擾,不妨問問自己:我真的想去嗎?我能不能給自己一些空間,在聚會中稍作休息?或許,給自己多一點愛與尊重,反而會讓你在社交場合中更自在、真誠,享受到與他人相處的美好時光。
當我們學會善待自己,社交不再是能量的黑洞,而是一個真正能與他人共享快樂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