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心理師不筆記 #06】個案又沉默了,這次記錄要怎樣寫?談「沉默」在諮商中的意義

更新於 2023/06/16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沉默,於是思考開始。往往在個案保持沉默的瞬間,心理師才發現伴隨說話的互動本身,原來並非理所當然的。
沉默的意義千百種,在了解以前就作出介入的回應亦千百種,但當中的一大部份只是時機未成熟的干擾,即心理師(甚至是個案本身)受不了這個沉默的一次逃離。
在以往的精神分析操作中,治療師在不知道要回應甚麼的時候繼續保持沉默,被視為是創造一種有別於社交(social)的互動,即把個案(以及自己)放置在一種「反社交」(asocial)的狀態,讓自由聯想能夠維持、也讓個案期待的回應無法如願、讓焦慮感催化更多的說話──這一切是為了等待「聽懂潛意識」這件事的發生,或治療師(自以為)為了保持「中立」或「自由懸浮的注意力」之類的戒律。
為了「聽懂潛意識」而保持沉默,使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療師滿心期待個案一直的說話,彷彿「說下去,想到甚麼就繼續說」是個案早該認清的自我責任。然而,亦在於這個期待,使得心理師十分焦慮於個案的沉默時刻。許多時候人們做的(如英國的精神分析師 Klein)就是用一些詮釋,以圖處理掉這個沉默,讓個案能夠不再「焦慮」或「阻抗」而繼續說話。
然而,心理師因此說了甚麼(一般是「詮釋」,即解釋個案內心的想法與情緒)而令個案離開沉默狀態,就被視為一種詮釋正確的證據,但個案可能只是對這些不允許沉默的詮釋生厭、或根本沒有在意治療師說了甚麼地隨便搭話而已──換言之,沉默的意義,其實仍未被好好看待。
如果治療師面對個案的沉默,心中早有一套想法,比如認定沉默等同「阻抗」或「分裂防衛」,因而要用一個怎樣的詮釋或言辭去處理它,其實反映的更多是「治療師自身無法沉默」,而精神分析師 Reik 強調:沉默,才是治療師該有的言辭。
用我自己的方式表達,即問題不在於二人的互動不許「社交」或只許「反社交」,也不在於能不能或該不該說點甚麼,而是在於「治療師的心有否沉默,以好好聆聽」!當治療師(即便他很社交的說著話)的心是沉默的,他才可能聽懂個案每一個、每一段、每一回沉默的不同「意義」與深索其中的「可能性」。
(listening with the third ear)。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23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打開今天的各種心理諮商教科書,都會指出「心理諮商以一週一次,進行以 6/8/12 次為一期的方式進行」,加上心理師對該議題的專業能力、個案的動機與投入度、二人的適配性等等,方可能達到理想上最佳的效果。 這些對心理師們不證自明的想法,到個案腦海中思考的卻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請不要怪個案無知或不尊重,因
在一月的時候我曾在臉書寫了一篇〈心理師該不該收個案送的禮物?〉,當中以十分精簡的方式耙梳了一個行內對這個議題的思考發展輪廓:從嚴格的「一定不收」,只思考「禮物的潛意識意涵」,再帶到一些「彈性的處理」,以及最終來到送禮物的「過程本身的意義」。也許沒有談及的,是那種「甚麼都可以收」的取向思維。
如果你已經有過諮商經驗,你還記得自己是怎樣看待這個過程的嗎?或者,還沒有諮商過但曾經在心中動念過的你,又是怎樣想像未來的自己踏進諮商室的經驗呢? 在 Carl Rogers 的人本主義及後現代思潮的吹拂下,過去諮商時二人就坐在正對面、椅子對椅子的格局有了改變,椅子變成呈現 90 度以上的斜角,中間放
到底著重潛意識知識,且工作時程都強調慢慢地感受與思考的精神分析模式,要如何使用於跟大專學生們的一次性職涯諮詢呢?網路一找,幾乎沒有任何相關資料,那就邊做邊學,讓經驗說話吧! 在 2022 年的十月,我受心理師朋友邀請,第一次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來幫十多位學生做職涯諮詢!那位朋友擺明是在逗我:「你要用
大家好,我是哈理斯 Harris,蘇俊濠諮商心理師。在這個單元裡,我會用相對隨心的方式,筆記一些我工作裡頭比較特別的時刻與想法,一方面是諮商工作的整理與連結,另一方面是希望讀者有機會從中一瞥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師──或者只是我本人──是以怎樣的角度去看、思考與回應個案及他們帶來的困擾。
打開今天的各種心理諮商教科書,都會指出「心理諮商以一週一次,進行以 6/8/12 次為一期的方式進行」,加上心理師對該議題的專業能力、個案的動機與投入度、二人的適配性等等,方可能達到理想上最佳的效果。 這些對心理師們不證自明的想法,到個案腦海中思考的卻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請不要怪個案無知或不尊重,因
在一月的時候我曾在臉書寫了一篇〈心理師該不該收個案送的禮物?〉,當中以十分精簡的方式耙梳了一個行內對這個議題的思考發展輪廓:從嚴格的「一定不收」,只思考「禮物的潛意識意涵」,再帶到一些「彈性的處理」,以及最終來到送禮物的「過程本身的意義」。也許沒有談及的,是那種「甚麼都可以收」的取向思維。
如果你已經有過諮商經驗,你還記得自己是怎樣看待這個過程的嗎?或者,還沒有諮商過但曾經在心中動念過的你,又是怎樣想像未來的自己踏進諮商室的經驗呢? 在 Carl Rogers 的人本主義及後現代思潮的吹拂下,過去諮商時二人就坐在正對面、椅子對椅子的格局有了改變,椅子變成呈現 90 度以上的斜角,中間放
到底著重潛意識知識,且工作時程都強調慢慢地感受與思考的精神分析模式,要如何使用於跟大專學生們的一次性職涯諮詢呢?網路一找,幾乎沒有任何相關資料,那就邊做邊學,讓經驗說話吧! 在 2022 年的十月,我受心理師朋友邀請,第一次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來幫十多位學生做職涯諮詢!那位朋友擺明是在逗我:「你要用
大家好,我是哈理斯 Harris,蘇俊濠諮商心理師。在這個單元裡,我會用相對隨心的方式,筆記一些我工作裡頭比較特別的時刻與想法,一方面是諮商工作的整理與連結,另一方面是希望讀者有機會從中一瞥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師──或者只是我本人──是以怎樣的角度去看、思考與回應個案及他們帶來的困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利用每月 99 元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
Thumbnail
 名校大學生交往指南 一、「我能考上名校是因為我自己很努力」:觀察名單 二、「我能考上名校不只是自己努力,家人提供支援也相當重要」:優秀,可深入交往 三、「我能考上名校,不只是自己家庭環境,成長過程中也有接觸各方的資源與幫助」:極品,趕快在一起 四、「我能考上名校是因為我很努力,其他沒有
本文章探討了心理師如何在不揭露個案資料的情況下撰寫文章。從經營個人品牌到滿足受眾需求,提出了不揭露個案資料的替代方案。強調專注於受眾的需求而不是個案報告,並探討了通則和個案報告之間的區別。同時,提出了使用受眾視角、知識加經驗創造新邏輯思維以及跨領域應用知識的方法
Thumbnail
在過去的思維中,工作都執著在讓產品更好、更精美,無論是在機構、組織裡都在要求你的工作能力要好,產品品質要高,才會有客戶。所以自由工作者也承襲以往的舊觀念不斷的打磨自己的產品,讓產品更好,無論是閱讀書籍,讓自己更多的能力,或是作更多事讓自己更多的實力,這個想法正確,但只對一半。
Thumbnail
近幾個月新北市幼兒園有餵藥案、體罰案底下是針對遇到類似情況,對兒童心理的瞭解與家長可以做的事讓大家不必過於驚慌與擔憂,有方向可循以條列式來寫,可以當成講義來看 #觀察孩子是否焦慮到失控 1.異於平常的行為 2.退化行為 3.失控行為
Thumbnail
因為每個人對於友誼的標準和價值觀可能都不同,而且不同的人與不同的人之間的相處也會有所不同。 然而,以下是一些過去諮商案例中總結出來的九種人,建議你遠離他/她們,讓你的人生更幸福: 不誠實:如果一個男生或女生經常撒謊或隱瞞事實,人們可能會感到不信任他,因此可能會不想和他/她成為朋友。
Thumbnail
文:王雅涵心理師/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心理師,你們是不是都知道我在想什麼?」、「心理師你們是不是都不會生氣?」、「跟心理師交往感覺好像會很棒~」 這些都是大家對於心理師的迷思,簡單來替大家破解一下: 迷思一:「心理師是不是都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 當然不知道呀,通常會知道的應該是通靈師,或是擁有哆啦
Thumbnail
這是一個社區心理師能否接地氣的關鍵點。這可能要從學校教育開始講起了,特別是在研究所的期間,碩士論文是自己的研究,可以推論自己的結論,然而一篇論文從前面的文獻回顧開始,就是在一個「隱形框架」之中,應用既有的知識作延伸的研究,這些文獻回顧都是為了我們自己論文所作的打底工作,他們如何設計實驗、問卷調查..
Thumbnail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糟心事,可能是工作或感情,因為自己或環境的資源有限,在相互的配合或競爭中,就可能產生不公平的狀態。 不公平,是容易引起人們氣憤情緒的開關。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每個人或許可以接受拿到的少,但不能接受拿到的多,卻不公平。 例如: 因為主管喜歡聽好聽、馬屁的話?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利用每月 99 元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
Thumbnail
 名校大學生交往指南 一、「我能考上名校是因為我自己很努力」:觀察名單 二、「我能考上名校不只是自己努力,家人提供支援也相當重要」:優秀,可深入交往 三、「我能考上名校,不只是自己家庭環境,成長過程中也有接觸各方的資源與幫助」:極品,趕快在一起 四、「我能考上名校是因為我很努力,其他沒有
本文章探討了心理師如何在不揭露個案資料的情況下撰寫文章。從經營個人品牌到滿足受眾需求,提出了不揭露個案資料的替代方案。強調專注於受眾的需求而不是個案報告,並探討了通則和個案報告之間的區別。同時,提出了使用受眾視角、知識加經驗創造新邏輯思維以及跨領域應用知識的方法
Thumbnail
在過去的思維中,工作都執著在讓產品更好、更精美,無論是在機構、組織裡都在要求你的工作能力要好,產品品質要高,才會有客戶。所以自由工作者也承襲以往的舊觀念不斷的打磨自己的產品,讓產品更好,無論是閱讀書籍,讓自己更多的能力,或是作更多事讓自己更多的實力,這個想法正確,但只對一半。
Thumbnail
近幾個月新北市幼兒園有餵藥案、體罰案底下是針對遇到類似情況,對兒童心理的瞭解與家長可以做的事讓大家不必過於驚慌與擔憂,有方向可循以條列式來寫,可以當成講義來看 #觀察孩子是否焦慮到失控 1.異於平常的行為 2.退化行為 3.失控行為
Thumbnail
因為每個人對於友誼的標準和價值觀可能都不同,而且不同的人與不同的人之間的相處也會有所不同。 然而,以下是一些過去諮商案例中總結出來的九種人,建議你遠離他/她們,讓你的人生更幸福: 不誠實:如果一個男生或女生經常撒謊或隱瞞事實,人們可能會感到不信任他,因此可能會不想和他/她成為朋友。
Thumbnail
文:王雅涵心理師/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心理師,你們是不是都知道我在想什麼?」、「心理師你們是不是都不會生氣?」、「跟心理師交往感覺好像會很棒~」 這些都是大家對於心理師的迷思,簡單來替大家破解一下: 迷思一:「心理師是不是都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 當然不知道呀,通常會知道的應該是通靈師,或是擁有哆啦
Thumbnail
這是一個社區心理師能否接地氣的關鍵點。這可能要從學校教育開始講起了,特別是在研究所的期間,碩士論文是自己的研究,可以推論自己的結論,然而一篇論文從前面的文獻回顧開始,就是在一個「隱形框架」之中,應用既有的知識作延伸的研究,這些文獻回顧都是為了我們自己論文所作的打底工作,他們如何設計實驗、問卷調查..
Thumbnail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糟心事,可能是工作或感情,因為自己或環境的資源有限,在相互的配合或競爭中,就可能產生不公平的狀態。 不公平,是容易引起人們氣憤情緒的開關。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每個人或許可以接受拿到的少,但不能接受拿到的多,卻不公平。 例如: 因為主管喜歡聽好聽、馬屁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