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決定生孩子一樣,從小就喜歡照顧孩子,大學時期去了很多營隊,指導國小學生,其中也有不喜歡的時刻,整體都是開心的。知道自己喜歡當老師這件事,但也會產生自我懷疑-除了當老師,我還能做其它嗎?所以中間去做了行政與科工館展場工讀生事宜,還是和教育產業相關。
工作的熱情來自於一點點的發現,加上大量的培育發展,以及一輩子的深度耕耘。
下苦功前,先學會玩
孩子們會先到處摸索遊蕩,發現興趣、重複觸發興趣。早期的鼓勵非常重要,因為初學者還在考慮他們要投入,還是退出。『老師的角色最大的特質,或許是他們讓初學者覺得學習非常愉快,很有成就感。對領域一開始的認識大多是從好玩的活動開始,這個階段剛開始的學習就很像在玩遊戲。』早期的自主性也很重要。
對初學者來說,新奇是從未遇過的事物;對專家來說,新奇是細微的差異變化。
問自己幾個簡單的問題:
*我喜歡看著散步時看著樹木,想著每一株都不一樣,如同每一個人的想法。不能因為這個人這麼看人說人,我就這麼看別人說別人,我在乎與人相處的和諧感,對我而言,環境氛圍與影響力最重要,還有健康的生活。我喜歡花時間學習與成長讓自己變好。我對於批評與否定、雜亂的環境難以忍受。
十年一萬小時的練習
刻意練習的每個基本要求都很平凡無奇:
*加入阿金的LINE群組拉麵社,看到社員互動。想到自己在人智學發展社群的優律思美藝術活動舉辦中,也體會到這種刻意練習,真的很想要讓活動成行並讓更多人認識到優律思美這項每個人內心存有的自我療癒,不斷刻意精進自己的行政與協調整合能力,與人溝通將任務分派給適合的人,開會時檢討反思,上台提出贊助需求......。
每個人先天都會追求享樂體驗及心理幸福,只是我們賦予這兩者的相對比重可能不同
工作->職業->志業
三位泥水匠寓言故事-
有人問三位泥水匠:『你在做什麼?』
第一位泥水匠說:『我在砌磚。』
第二位泥水匠說:『我在建教堂。』
第三位泥水匠說:『我在打造上帝的殿堂。』
第一位泥水匠有一份工作(job),第二位泥水匠有一份職業(career),第三位泥水匠有一份志業(calling)
*對我來說,教育展場工讀生是工作,讓我回到工作的狀態。學校行政人員是職業,讓我成長學習專業,而老師則是志業,不論薪水與時數多寡,是我一輩子也是奶奶幫我算命得到的志業,當然能獲得豐盛的報酬做更多事那就更讚啦:)
培養目的的三種方式
大衛・耶格建議,思考你已經在做的事情如何對社會產生正面的貢獻。
艾美・瑞斯尼斯基建議,思考如何用小規模、但是具有意義的行動改變現在的工作,讓它更貼近你的核心價值觀。
最後,比爾・戴蒙建議,找一位有明確目的的榜樣,從他的身上尋找靈感。
*很幸運的我在附中唸了十二年的書,那是一種完整一致的教育訓練,開放積極的態度,從每個不同風格老師身上與優秀同儕身上學到很多典範。
固定思維VS成長思維
杜維克用下面四句話來評估一個人對智力的看法
這是我研究所報告提過的習得無助與成長思維,小時候媽媽時常說我很聰明但不努力。所以我在國小時真的就很輕鬆就考高分的固定思維。上國中還能維持一些小聰明。考高中非常慘烈但因直升所以仍舊進了附中。高中每次考試不管再怎麼努力,總是會被媽媽說聰明但不努力,因無法維持像國中小那樣優異表現,非常痛苦討厭自己。
成長思維->樂觀的自我對話->不屈不撓地克服難關
*書中有提到脆弱的完美者,讓我想到大學的陳佩正教授,他說大學沒被當過就太可惜,我大學物理化學及遺傳學重修多次,也是我延畢的主要原因之一,覺得自己求學時期是脆弱完美者,後續出社會找工作也不像同儕很快就進入職場,跌跌撞撞的,但覺得很幸運是傳統教育師培、人本數想、華德福師培和改變思維,讓我看到多元教育方式,才讓我明瞭爲何存在。
有*註記表示為個人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