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人能毫無希求,質樸而天真無邪地看待世界,世界何其雋美! ── 赫曼.赫塞《悉達多》
𝑰𝒏𝒕𝒓𝒐
藤原新也的流浪生涯從大學時代開始。他在日本學運興起之時,放下畫筆拿起相機,到亞洲各國遊歷多年。先後待過印度、西藏、緬甸、泰國、香港,也曾造訪台灣。
旅居異鄉二十三年後,藤原回到日本,走遍全國各地並持續攝影與寫作,用鋒利的眼睛觀察、針砭日本社會現象,陸續出版多本著作。
在藤原屆滿60歲之際,因父母及兄長先後辭世,引發他思考「生命的存在與消亡」這個主題,包含在世者與亡者之間的關係、人生不同時期的心理轉變,以及萬物消長的韻律。藤原將這些個人感悟呈現於書中,因此本散文集尤其適合想借他人之眼,從日本庶民社會的人景與物景當中,探尋人生觀的讀者。
𝑳𝒆𝒗𝒆𝒍
易。敘事平易近人,不時穿插幾張攝影作品,是利於消化的小品。
𝑻𝒂𝒌𝒆𝒂𝒘𝒂𝒚
光是聽見《雙手合十,一無所求》的書名,就使我凜然而起敬畏之心,覺得它似乎會談一些「很玄」的東西。然而實際閱讀後並無太多距離感,反而像輕輕蹚過溪流,上岸以後多了些重量,但稍未注意,水氣就蒸散了。
溪裡沒有深奧的大道理,只有藤原從真實人生經歷擷取的思緒,再用他清淡疏離的筆法化為涓涓細流。而我和其中一道水流的交會,是〈顏施〉篇中,藤原來到一座藥王廟,在天將暗未暗的時刻,瞻仰一尊地藏菩薩的奇遇。
當他仰望菩薩容顏,同時想著哥哥病逝前的痛苦表情,突然「聽」到一句無聲的開示,因而使心平靜下來。類似的「神諭」啟發,我在日本安楽寺也經驗過,至今仍難忘懷當時所受的觸動。可是當我們隔天再到佛像前,卻都感覺「什麼也沒有了」。
藤原對此的理解是:「當心有所願,就會與眼前發生的事物交融合一,然後在轉瞬間產生宗教性的化學反應。」而經過攝受的我們,心境已和昨日不同,不再有強烈被加持、關照的想望,與神佛的心理距離如是回歸原狀。
就像細流注入半滿的杯中,等杯子填滿,注水也無用了。但是過程中所激起的動靜,卻在日後帶來一股若有似無的力量,總引人再三回味,盼望一絲漣漪重現。這樣想來,我離「一無所求」的境界,還很遙遠啊。
𝑹𝒆𝒗𝒊𝒆𝒘 2.5⭐
也許書名拉高太多期待感,總覺得內文沒有預期般深刻雋永,過於平淡。另外,作者在其中幾篇文章裡,批評日本母親過度控制的教養現象。雖不無道理,但我難免懷疑作者對父職角色的隱形視若無睹(也可能是不想另開支線),這點讓人有些不痛快。
𝑰𝒏𝒇𝒐
書名:雙手合十,一無所求
作者:藤原新也
譯者:尤可欣
出版社:自由之丘
出版日期: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