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後是許多職場人士考慮跳槽的時機,每個人都希望找到更符合自身需求的工作機會。然而,跳槽並不是單純的選擇,而是一個對未來職涯和人生規劃有深遠影響的決策。這不只涉及薪資和職位,也牽動著個人長遠的發展。
在面臨跳槽時,仔細評估和充分準備非常重要。如果你忽略了細節或草率行動,可能會讓自己錯失良機,甚至對職涯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做出決定前,了解跳槽中可能的陷阱,並找出成功轉職的關鍵非常重要。同時,離職前的準備工作也能幫助你順利完成職涯轉換,為自己未來打下良好的基礎。以下內容,我將分別從「五大離職跡象」、 六大避免錯誤,以及離職前的三項準備為出發,幫助你更清楚地思考,規劃下一步的職業藍圖,為未來開啟新的可能性。
一、從五個指標來考慮是否該離職
在職場中,有些跡象可能顯示你該重新檢視目前的工作狀況,思考是否應該尋找新的方向。以下是五個明顯的指標:
1.缺乏成長感
如果你感覺每天的工作內容一成不變,重複性高,且無法學到新技能或接觸新挑戰,這代表你的職涯可能已經進入停滯狀態。這種情況可能會削弱你的工作熱情,甚至影響長期發展。
2. 公司價值觀與個人不符
當你發現公司的文化、理念與行事方式與你的核心價值相差甚遠,導致你感到格格不入,工作時常出現壓力或不愉快,這可能是一個需要改變的訊號。
3. 未被肯定的感覺
如果你長期投入心力,但你的付出得不到相應的認可或回饋,甚至連建議與意見都被忽略,你可能會感到沮喪,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值得繼續留在這個環境中。
4. 職場關係不和諧
無論是主管或同事,職場人際關係若持續帶來壓力或負面情緒,會讓工作變得格外困難。如果嘗試溝通仍無法改善,或許應考慮是否該換個環境。
5. 健康出現問題
這點最嚴重,長期的工作壓力、過度加班或工作環境中的負面影響可能使你的身心健康出現警訊。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疲憊、睡眠不佳,甚至出現焦慮或其他身體症狀,可能是該重新評估工作的時候。
二、轉職前應注意的六大常見錯誤

轉職是人生的重要選擇,關係到一個人未來的職涯發展和生活規劃。然而,許多人在跳槽過程中容易掉入一些陷阱,導致錯失機會或對職涯造成不利影響。我在下面整理了六項常見的轉職狀況,幫助你更清楚在轉職時需要注意的細節,為未來鋪設穩健的基礎。
1. 避免衝動離職
很多人因為一時的情緒問題,例如:與主管或同事不和,或是對工作環境感到不滿而決定離職。這樣的行為可能導致倉促跳槽,未來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建議你在遇到問題時,應該要先嘗試理性分析原因,例如:工作中的矛盾是否來自溝通問題,還是系統性的管理不足。你可以選擇與主管或同事進行一次正式溝通,說明你的感受與困擾,提出具體的建議。如題問題真的經過努力仍無法改善的話,再來評估是否需要轉職。
此外,應仔細考量目前的環境是否具有無法替代的價值,例如說:學習機會或內部資源。如果現有職位具有這些優勢的話,你不妨可以先設定一個階段性目標,完成相關學習後再轉職(難聽一點的叫:好好利用現有資源),避免因情緒離職而錯失發展機會。
2. 避免只考慮薪水
薪水是很多人在跳槽時最關心的因素,但如果你只根據薪資來做決策的話,可能忽略其他長遠影響。比方說:新工作是否能提供職涯規劃、技能提升的機會,或是公司的發展前景是否穩健。
建議你在面對高薪工作的誘因時,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好好評估:
- 公司是否有穩定的業務模式:避免選擇處於風險高或經營不穩的企業,即使短期內薪水優渥,也可能存在裁員或調整薪資的風險。
- 是否有助於技能累積:一份能提升專業能力、擴展人脈的工作,對長期職涯更具價值。你可以檢視一下新工作的職位需求,是否與未來的職涯目標一致。(如果你需要有人協助你盤點清楚未來職涯目標的話,歡迎預約諮詢服務。)
- 具體列出自己對工作的其他需求:例如:學習機會、晉升空間或工作文化,並將這些因素納入決策範圍,以確保跳槽後的穩定性與成長性。補充:你可以使用簡單的「富蘭克林決策法」
3. 避免迷信職稱
更高的職稱看似吸引人,但實際上職稱背後代表的是責任範圍與專業能力的需求。如果你只追求職稱而忽略實際工作內容,可能導致在新環境中無法適應,或者會因過高的責任壓力在未來感到挫敗。
在評估工作時,建議你應該關注以下幾點:
- 職位的實際權限與資源:高職位若無相應的資源支持,可能導致你難以完成工作目標,甚至影響個人評價。「位高權不重」=「吃力不討好」
- 職位是否能帶來實質能力提升:了解新職位是否涉及新的技能或知識,能否為未來的職涯發展增值。
- 工作負荷是否合理:高職稱往往伴隨更大的責任與工作量,你也需要評估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勝任,避免進入一個超出能力範圍的環境。
在應徵新工作時,也可以試著詢問該公司或用人主管對該職位的期待,例如:關鍵績效指標(KPI),並且參考內部團隊的配置(問看看部門有多少人、做什麼事、負責什麼項目…等等。),來判斷這個職稱是否真的適合你的能力與發展目標。
4. 避免過於追求安穩
人人都想要有個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公司,但更多人其實只希望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但在現代職場中,穩定並非永恆的保障,正常情況下公司的壽命一定會比你的職涯還短。(註)
同時一些傳統工作因科技進步或產業結構改變,正在逐漸被取代。與其追求短期的安穩,你不如思考以下幾點:
- 目前工作是否有轉型風險:例如重複性高、技能標準化的職位,容易被自動化取代。建議評估你的工作在未來5至10年是否具備不可替代性。
- 是否具有學習的彈性與能力:選擇一份能夠提供學習機會、提升專業技能的工作,對應未來變化時會更有優勢。
- 行業的未來趨勢:可以觀察產業內的創新方向,選擇具發展潛力的領域,讓自己具備更長遠的競爭力。
穩定並非絕對錯誤的選擇,但應搭配長遠的學習與成長計畫,確保在職場中能保持競爭優勢。
註1、一般上班族的職涯工作壽命
從新聞中看到有人力銀行調查說,一般勞工從出社會到現在,平均跳槽次數為5.3次 (我觀察這數據應該會越來越高),其中約有三成左右的人認為自己目前所屬的行業是穩定的,能夠從事到退休,此外,對於第一份工作的任職時間,平均為1.04年(約12.5個月),同時多數人認為一份工作至少要從事1.62年(約19.4個月)才算是有穩定的履歷。
註2、中小企業的平均存活時間
查詢新聞有看到十年前的資料新聞中有人提到,台灣中小企業的平均存活壽命僅為13年(也有人說是7年),現在數據情況如何我暫時沒找到,不過可能差異不大,這也顯示出中小企業在經營上的挑戰與不穩定性,特別是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
5. 避免過度依賴大公司名氣
許多人對知名企業懷有憧憬,這個很正常,畢竟有個靠山好安心,但大公司的名氣並不能代表你個人的成就與成長。一些人可能進入大公司後才發現環境不適合自己,或是面臨內部競爭壓力過大的情況。
因此,如果你真的想選擇大公司的話,我會建議你要從以下角度評估:
- 公司文化與個人價值觀是否一致:價值觀講起來很虛,但卻又偏偏會影響你的「職場感受」,假設說一家大公司可能有更強調結果導向的文化,但你偏好和諧、協作的環境,那麼你還是需要慎重考量。
- 你的角色是否重要:在大公司中,某些職位可能較為邊緣,缺乏參與核心業務的機會。應選擇能發揮影響力的職位。
- 長期晉升與成長空間:大公司的階層多,晉升路徑可能比較緩慢,你需要評估是否符合自己的職涯規劃。
這裡也建議你要透過內部員工或公開資訊,了解大公司的實際工作環境與文化,避免單憑名氣選擇而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註1、在職場談的「價值觀」到底是指什麼?
很多讀者可能會覺得價值觀好像很抽象,不知道在談什麼,這裡我補充說明一下。
先來個定義:
職場價值觀是指個人在職業生活中所遵循的信念、原則和優先事項,這些價值觀影響人們對工作的態度、行為,以及如何選擇和衡量工作成功與滿足感的標準。
同時職場價值觀的類型有很多,我們可以簡單先分成「內在」和「外在」:
內在價值觀:
- 個人成長:學到新技能、獲得新知識。
- 成就感:完成挑戰性任務或解決複雜問題。
- 創造力:能夠自由地發揮自己的創意。
外在價值觀:
- 財務報酬:薪水、獎金和福利。
- 穩定性:工作的長期安全感。
- 地位:獲得社會認可和職業頭銜。
除了內外在之後,還可以有「關係」和「生活平衡」這兩個維度可以考量:
關係型價值觀:
- 團隊合作:喜歡與他人合作。
- 人際關係:工作環境中的友善與尊重。
- 對社會的影響:希望工作能對他人或社會有正面影響。
生活平衡型價值觀:
-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注重工作時間的彈性和與家庭、個人生活的兼顧。
- 壓力管理:減少過度的工作負擔。
6. 避免害怕無聊
工作中常會有重複或單調的部分,但這些內容可能是職涯成長的重要基礎。害怕無聊而輕易跳槽,可能會讓你錯失累積專業的機會。
如果你在面對看似無聊的工作時,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 尋找深度學習的可能:即使是簡單的任務,背後可能隱藏著需要深入了解的專業知識。你可以設定學習目標,讓自己從工作中獲得成長。
- 將重複的工作優化或改進:如果真心覺得某些工作內容單調,不妨先嘗試思考如何提升效率或改變執行方式,為自己創造價值。(相比直接離職更困難的話)
- 衡量長期發展的潛力:一些看似無趣的工作,可能為未來的挑戰奠定基礎。我知道這觀點有些人覺得很"幹",但現實中是有可能的。所以你可以練習看看以更長遠視角評估這份工作的價值。
重要的是,培養對工作的耐心與思考力,將短期的「無聊」轉化為長期的能力提升機會
轉職並不是簡單的跳槽,而是為自己的未來進行重要的規劃。避免上述這六種常見的錯誤,能幫助你在轉職時更有方向感與準備,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讓職涯更穩定且充滿發展可能。
三、確保轉職更加順利的三個準備
1. 評估新職位的重要性
選擇新工作時,你應該先關注該職位在公司中的角色是否具備核心價值,避免成為組織中的邊緣角色,我知道也許有些人也許不在乎,但如果你成為了公司裡的邊緣角色的話,你最終會變成:沒錢、沒資源、沒熱情,最終你還是會想離職或者被解雇。
核心職位通常會參與到公司主要業務,對未來的發展空間與穩定性更有保障。
以下提供幾個具體的方法,幫助你判斷新職位的重要性:
- 了解公司業務模式與目標:首先,研究公司的業務核心,例如:產品線、主要客戶群或業務戰略,確保你所選的職位能夠直接參與這些核心活動。核心業務的穩定性和發展前景直接關係到你的職位價值。
- 分析職位對公司策略的影響:可以從該職位的職責範圍入手,判斷它是否對公司的業務運作或決策有直接影響。例如,是否參與跨部門協作,是否對業務成長負責。
- 與面試官討論職位的期望與資源:在面試時,可以詢問公司對該職位的期待,例如:關鍵績效指標(KPI)、未來發展方向,或是你能獲得的內部資源支持,這些都是職位重要性的指標。
- 考察上下游部門的互動:核心職位通常與多個部門合作,影響力比較大。你可以了解該職位在組織中的位置,以及是否有參與關鍵決策的機會。(所以面試時一定要問清楚組織架構,最好你面試完之後可以自己畫成一張圖)
選擇具有核心價值的職位,能為你提供更穩定的工作環境,也能讓你在新公司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為長期發展鋪路。
2. 準備完整的履歷與成就清單
在離職前,製作一份條理清晰且能展現個人價值的履歷與成就清單,這是順利進入新工作的基本功。
以下提供具體的建議與方法:
- 量化成就,突出價值:將過去的工作成果具體化,例如說:「帶領團隊完成專案提前20%交付」、「實現銷售額年度成長15%」。量化的數據能讓你的貢獻更直觀,增加雇主的信任感。
- 針對新職位需求調整履歷:分析新職位的需求,針對性地展示你過去經歷中相關的技能與成就。例如說:如果新工作需要跨部門協調能力,那麼你就可以強調你曾領導多部門合作的經驗。
- 準備作品集或案例展示:對於設計、產品管理等需要實際成果的職位,你可以整理過去的專案案例,並製作簡報或展示的資料,向新的雇主展現你的專業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 更新線上履歷資料:將你的LinkedIn、人力銀行,或其他個人品牌官網及可以展現職場能力的平台檔案,全都更新至最新狀態,並且確保與履歷內容一致,以增加雇主找到你的機會。
- 準備參考資料:離職前可以聯繫幾位前主管或同事,先徵得他們的同意,請他們作為你的推薦人,讓未來雇主可以獲得更多關於你的正面評價。
完整的履歷與成就清單能提升你在面試中的競爭力,也能幫助自己在新工作中更快展現價值。這些東西最好在你離職前全都先安排好,不要離職後才進行。
3. 研究市場趨勢與產業需求
了解市場動態與目標產業的需求,同樣是選擇合適新工作的基本功之一。
一樣提供幾個實用的方法,幫助你進一步掌握市場趨勢:
- 分析產業現狀與未來趨勢:透過專業報告、行業新聞或公開數據,了解目標行業的發展方向。例如說:數位化、人工智慧應用或綠色能源等領域在近年來的增長情況,可以作為參考指標。
- 識別熱門技能與職位需求:觀察市場對技能的需求,像是:程式設計、數據分析、AI應用等,並衡量自己的技能是否符合這些需求。若有不足,可以提前參加相關課程,增強競爭力。
- 評估產業中的潛在機會與風險:例如說:快速成長的初創企業雖然吸引人,但也可能伴隨高風險。大型企業雖然穩定,但晉升機會可能有限。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的方向。
- 觀察薪酬與福利趨勢:研究目前市場對目標職位的薪酬範圍,並與自己的期待對比,確保對薪酬談判有明確的底線與方向。可查詢:104工作世界、1111職務大辭典等等這類工具。
- 建立人脈與資源:參加行業研討會或職場社群,結識相關領域的人士,來獲得第一手的市場資訊,也為未來職涯找到更多機會。
深入了解市場趨勢與產業需求,能幫助你在轉職過程中更具針對性地選擇新工作,並提前做好準備,降低轉職風險,增加成功機會。
四、小結
離職前的準備工作對轉職的成功起到關鍵作用。
透過評估新職位的重要性、整理完整的履歷與成就清單,以及研究市場趨勢與產業需求,你可以讓自己的轉職過程更順利,減少不必要的風險,並更好地適應新環境。
如果你能將我上面提到的這些建議真的落實到你的職涯規劃中,我相信將有助於你在新職場中開創更多可能性。
. . .
當你在面對職涯瓶頸,或是感到職業發展停滯不前,也許正是時候尋求一些專業支持。
讓我們一起找到突破的方向,歡迎預約我的諮詢服務,為你的未來開啟新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