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過後,許多員工開始重新評估自己的職業生涯,思考是否要換個環境、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身為主管,如何提前察覺團隊的離職情緒,並有效因應,成為企業留才關鍵。
愛蜜莉認為,與其被動等待人才流失,不如積極引導部屬深入思考:「我真正想要的理想工作是什麼?」這不僅能降低人才流動率,還能讓員工在現有崗位上找到更大的動力與價值感。
然而,許多主管並不擅長這類職涯對話。為了提供有效的方法,本次特邀人資專家Lisa與心理諮商師Kevin,共同探討如何透過對話技巧,幫助員工釐清職涯方向,提升投入感。
許多員工對職業生涯的迷惘,往往源於對自身需求的不夠了解,而非對現職感到不滿。此時,主管可透過觀察與提問,引導員工找出內心真正的渴望。
場景對話:
主管A:「最近發現你有點心不在焉,是不是有什麼事情讓你煩惱?」
員工B:「其實我在考慮換個環境,覺得工作有點停滯。」
主管A:「我理解你的感受,那你對未來有什麼期待?理想的工作是什麼?」
員工B:「我不確定……覺得好像沒什麼熱情了,工作每天都一樣。」
主管A:「或許我們可以聊聊,你最享受工作的哪個部分?有沒有哪件事讓你特別有成就感?」
專家解析:
🔹 人資專家Lisa:「這樣的開放性提問,有助於員工更深刻地思考自己的需求。很多時候,員工想離職不是因為薪水太低,而是因為沒有清楚的成長方向。主管可以利用對話,引導員工找到自己的內在動機。」
🔹 心理諮商師Kevin:「主管應避免帶有批判性的語氣,例如『你是不是要離職?』這類問題容易讓員工防備。相反地,以關心的角度出發,幫助員工探索內心真正的需求,才能有效建立信任。」
主管可以透過「職涯探索對話」,幫助部屬釐清以下幾個問題:
這類對話不是績效面談,而是一次讓員工安心談論未來可能性的機會。透過開放性的討論,許多人會發現,他們追求的並不只是薪資與職位,而是更有意義的工作內容、成長機會,或是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 行動建議:
心理學家愛德華·迪西(Edward Deci)與理查德·萊恩(Richard Ryan)提出「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強調人們的內在動機來自於三個核心需求:
場景對話:
員工C:「主管,我覺得現在的工作很無聊,每天都在處理相同的問題。」
主管A:「我理解,這種感覺確實會讓人喪失動力。不過,換個角度來看,你覺得這份工作中,哪些部分對你來說還是有挑戰性的?」
員工C:「其實我喜歡解決客戶的疑難雜症,但現在的工作流程太固定,沒什麼新鮮感。」
主管A:「這點很有意思,也許我們可以讓你參與新的專案,或是安排一些跨部門的合作機會,讓你有機會發揮你的問題解決能力。」
專家解析:
🔹 人資專家Lisa:「主管應該幫助員工連結他們的工作與公司的大目標。例如,告訴員工他們的努力如何影響客戶,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這樣才能讓工作更有意義。」
🔹 心理諮商師Kevin:「主管可以利用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強化員工的自主性(讓員工有選擇權)、勝任感(提供挑戰與學習機會)與關聯性(讓員工感受到團隊的支持)。這三個元素能有效提升員工的內在動機。」
主管可以透過調整工作內容、賦予更大的自主權、提供學習資源等方式,激發員工的內在驅動力。例如讓員工參與決策,養成全局觀、導入培訓制度,強化團隊凝聚力等。
💡 行動建議:
人們願意為「有價值」的事情付出更多努力,但許多員工之所以提不起勁,往往是因為他們不確定自己每天的工作對公司、客戶,甚至社會有什麼影響。
員工D:「主管,我每天處理這些報表,真的覺得沒什麼價值。」
主管A:「我理解你的感受,但其實你的報表分析對我們的決策影響很大。你知道嗎?上個月我們就是根據你的數據,調整了行銷策略,結果業績成長了15%。」
員工D:「真的嗎?我都沒聽說!」
主管A:「是的!其實你可以和行銷團隊多交流,了解他們如何運用你的分析。或許你會發現,這份工作比你想像中更有價值。」
🔹 人資專家Lisa:「當員工感受到自己的貢獻被看見,他們的投入感就會提升。因此,主管應該定期分享員工的影響力,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工作有意義。」
🔹 心理諮商師Kevin:「許多員工不是討厭工作,而是覺得工作沒有價值。主管的任務,就是幫助員工看到他們的努力如何影響更大的格局,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成就感。」
主管應該幫助團隊建立「意義感」,讓員工明白自己的貢獻。例如:
現代職場的員工愈來愈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如果一個職場沒有彈性、員工缺乏選擇權,他們會更容易對現狀感到不滿,進而萌生離職念頭。
員工E:「主管,我最近覺得每天的工作都一成不變,做什麼、怎麼做好像都已經被決定好了,我沒有發揮的空間……其實,我已經開始考慮其他機會了。」
主管A:「我很重視你的感受,你覺得是哪方面讓你感到受限?我們可以一起找找改善的方法。」
員工E:「舉例來說,工作排程很固定,每天要完成的任務和步驟都被規範得很細,讓我覺得沒什麼發揮空間。我其實很想試試不同的做法,看看能不能提升效率。」
主管A:「你的想法很有價值!我並不是希望用死板的規則限制你,而是想確保工作順利進行。如果讓你自行規劃工作步驟,或挑選自己想優先處理的專案,你覺得如何?」
員工E:「這樣感覺好多了!如果能有選擇權,我會更有動力投入工作。」
主管A:「很好,那我們可以試試這樣的調整,並在一個月後回顧成效。你有沒有其他想法,能讓你的工作更有掌控感?」
員工E:「如果有機會參與跨部門的專案,或學習新的技能,應該會更有成就感!」
主管A:「這是個好主意!我來幫你安排合適的專案機會,讓你的工作內容更多元。」
🔹 人資專家Lisa:「賦予員工決定如何做的空間:避免過度干涉工作流程,讓員工自行決定執行方式,提升責任感與投入度,另外基於職涯發展自主性,讓員工參與不同類型的專案、培訓或輪調,提升技能的同時,也增加他們對公司的歸屬感。」
🔹 心理諮商師Kevin:「『工作要有意義』不只是薪資高低的問題,更關鍵的是員工是否感受到自己能影響結果,如果員工長期覺得『不管怎麼做,結果都一樣』,他們的動力就會下降,甚至選擇離開。」
主管可以思考如何在現有框架內,給予員工更多彈性,例如彈性工時、遠距辦公、依興趣選擇專案,而非完全由主管指派等。研究顯示,當員工覺得自己有選擇權時,他們的工作滿意度與忠誠度會大幅提升,若在可能的範圍內,讓員工有更多自主權,能有效減少離職意願。
年後的離職潮,對企業來說可能是挑戰,但也可能是重新激勵團隊、強化組織文化的機會。主管應與員工站在同一陣線,幫助他們找出真正想要的職業發展方向,讓人才不只是留下,而是願意投入、發揮影響力。
當升官加薪不再是唯一的留才手段,企業該思考如何創造一個讓員工「不想離開」、甚至「願意留下來發揮影響力」的環境,進而打造更具凝聚力的團隊,共同邁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