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離職潮來襲!主管如何與員工對話,提升留才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農曆新年過後,許多員工開始重新評估自己的職業生涯,思考是否要換個環境、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身為主管,如何提前察覺團隊的離職情緒,並有效因應,成為企業留才關鍵。

愛蜜莉認為,與其被動等待人才流失,不如積極引導部屬深入思考:「我真正想要的理想工作是什麼?」這不僅能降低人才流動率,還能讓員工在現有崗位上找到更大的動力與價值感。

然而,許多主管並不擅長這類職涯對話。為了提供有效的方法,本次特邀人資專家Lisa與心理諮商師Kevin,共同探討如何透過對話技巧,幫助員工釐清職涯方向,提升投入感。

1. 鼓勵「職涯探索對話」,找出內心真正的渴望

許多員工對職業生涯的迷惘,往往源於對自身需求的不夠了解,而非對現職感到不滿。此時,主管可透過觀察與提問,引導員工找出內心真正的渴望。

場景對話

主管A:「最近發現你有點心不在焉,是不是有什麼事情讓你煩惱?」

員工B:「其實我在考慮換個環境,覺得工作有點停滯。」

主管A:「我理解你的感受,那你對未來有什麼期待?理想的工作是什麼?」

員工B:「我不確定……覺得好像沒什麼熱情了,工作每天都一樣。」

主管A:「或許我們可以聊聊,你最享受工作的哪個部分?有沒有哪件事讓你特別有成就感?」

專家解析

🔹 人資專家Lisa:「這樣的開放性提問,有助於員工更深刻地思考自己的需求。很多時候,員工想離職不是因為薪水太低,而是因為沒有清楚的成長方向。主管可以利用對話,引導員工找到自己的內在動機。」

🔹 心理諮商師Kevin:「主管應避免帶有批判性的語氣,例如『你是不是要離職?』這類問題容易讓員工防備。相反地,以關心的角度出發,幫助員工探索內心真正的需求,才能有效建立信任。」

主管可以透過「職涯探索對話」,幫助部屬釐清以下幾個問題:

  • 你最享受工作的哪個部分?
  • 你理想的工作環境與文化是什麼?
  • 未來三到五年內,你希望自己成長在哪些方面?

這類對話不是績效面談,而是一次讓員工安心談論未來可能性的機會。透過開放性的討論,許多人會發現,他們追求的並不只是薪資與職位,而是更有意義的工作內容、成長機會,或是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 行動建議

  • 每季安排一次「職涯探索會談」,幫助員工整理想法,給予適當的指引。
  • 透過內部輪調或專案機會,讓員工嘗試不同領域的工作,探索新的可能性。

2. 協助員工找到「內在動機」,讓工作變得更有意義

心理學家愛德華·迪西(Edward Deci)與理查德·萊恩(Richard Ryan)提出「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強調人們的內在動機來自於三個核心需求:

  • 自主性(Autonomy):是否能掌控自己的工作方式?
  • 勝任感(Competence):是否能在工作中持續成長?
  • 關聯性(Relatedness):是否感受到與團隊的連結?

場景對話

員工C:「主管,我覺得現在的工作很無聊,每天都在處理相同的問題。」

主管A:「我理解,這種感覺確實會讓人喪失動力。不過,換個角度來看,你覺得這份工作中,哪些部分對你來說還是有挑戰性的?」

員工C:「其實我喜歡解決客戶的疑難雜症,但現在的工作流程太固定,沒什麼新鮮感。」

主管A:「這點很有意思,也許我們可以讓你參與新的專案,或是安排一些跨部門的合作機會,讓你有機會發揮你的問題解決能力。」

專家解析

🔹 人資專家Lisa:「主管應該幫助員工連結他們的工作與公司的大目標。例如,告訴員工他們的努力如何影響客戶,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這樣才能讓工作更有意義。」

🔹 心理諮商師Kevin:「主管可以利用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強化員工的自主性(讓員工有選擇權)、勝任感(提供挑戰與學習機會)與關聯性(讓員工感受到團隊的支持)。這三個元素能有效提升員工的內在動機。」

主管可以透過調整工作內容、賦予更大的自主權、提供學習資源等方式,激發員工的內在驅動力。例如讓員工參與決策,養成全局觀、導入培訓制度,強化團隊凝聚力等。

💡 行動建議

  • 讓員工參與專案決策,提升Ownership及全局觀。
  • 提供專業培訓與導師制度,讓員工感受到能力成長的滿足感。



3. 讓「工作的意義」變得更清晰,提升員工投入感

人們願意為「有價值」的事情付出更多努力,但許多員工之所以提不起勁,往往是因為他們不確定自己每天的工作對公司、客戶,甚至社會有什麼影響。

場景對話

員工D:「主管,我每天處理這些報表,真的覺得沒什麼價值。」

主管A:「我理解你的感受,但其實你的報表分析對我們的決策影響很大。你知道嗎?上個月我們就是根據你的數據,調整了行銷策略,結果業績成長了15%。」

員工D:「真的嗎?我都沒聽說!」

主管A:「是的!其實你可以和行銷團隊多交流,了解他們如何運用你的分析。或許你會發現,這份工作比你想像中更有價值。」

專家解析

🔹 人資專家Lisa:「當員工感受到自己的貢獻被看見,他們的投入感就會提升。因此,主管應該定期分享員工的影響力,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工作有意義。」

🔹 心理諮商師Kevin:「許多員工不是討厭工作,而是覺得工作沒有價值。主管的任務,就是幫助員工看到他們的努力如何影響更大的格局,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成就感。」

主管應該幫助團隊建立「意義感」,讓員工明白自己的貢獻。例如:

  • 連結公司的大目標:明確告訴員工,他們的工作如何影響公司的發展。
  • 分享客戶回饋:定期向團隊展示客戶因為他們的努力而獲得的價值。
  • 讓員工參與更大格局的決策,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團隊的一部分,而不只是機器裡的小螺絲釘。

💡 行動建議

  • 每月舉辦「價值故事分享會」,邀請客戶或同事分享如何受益於團隊的工作。
  • 讓員工參與跨部門合作,擴大視野,讓工作變得更有意義。

4. 提供「彈性與選擇權」,讓員工更有掌控感

現代職場的員工愈來愈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如果一個職場沒有彈性、員工缺乏選擇權,他們會更容易對現狀感到不滿,進而萌生離職念頭。

場景對話

員工E:「主管,我最近覺得每天的工作都一成不變,做什麼、怎麼做好像都已經被決定好了,我沒有發揮的空間……其實,我已經開始考慮其他機會了。」

主管A:「我很重視你的感受,你覺得是哪方面讓你感到受限?我們可以一起找找改善的方法。」

員工E:「舉例來說,工作排程很固定,每天要完成的任務和步驟都被規範得很細,讓我覺得沒什麼發揮空間。我其實很想試試不同的做法,看看能不能提升效率。」

主管A:「你的想法很有價值!我並不是希望用死板的規則限制你,而是想確保工作順利進行。如果讓你自行規劃工作步驟,或挑選自己想優先處理的專案,你覺得如何?」

員工E:「這樣感覺好多了!如果能有選擇權,我會更有動力投入工作。」

主管A:「很好,那我們可以試試這樣的調整,並在一個月後回顧成效。你有沒有其他想法,能讓你的工作更有掌控感?」

員工E:「如果有機會參與跨部門的專案,或學習新的技能,應該會更有成就感!」

主管A:「這是個好主意!我來幫你安排合適的專案機會,讓你的工作內容更多元。」

專家解析

🔹 人資專家Lisa:「賦予員工決定如何做的空間:避免過度干涉工作流程,讓員工自行決定執行方式,提升責任感與投入度,另外基於職涯發展自主性,讓員工參與不同類型的專案、培訓或輪調,提升技能的同時,也增加他們對公司的歸屬感。」

🔹 心理諮商師Kevin:「『工作要有意義』不只是薪資高低的問題,更關鍵的是員工是否感受到自己能影響結果,如果員工長期覺得『不管怎麼做,結果都一樣』,他們的動力就會下降,甚至選擇離開。」

主管可以思考如何在現有框架內,給予員工更多彈性,例如彈性工時、遠距辦公、依興趣選擇專案,而非完全由主管指派等。研究顯示,當員工覺得自己有選擇權時,他們的工作滿意度與忠誠度會大幅提升,若在可能的範圍內,讓員工有更多自主權,能有效減少離職意願。

💡 行動建議

  • 試行「彈性工作時間」,根據員工需求調整上班模式。
  • 每半年提供學習補助,讓員工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或認證考試。

讓離職潮變成「職涯升級」的契機

年後的離職潮,對企業來說可能是挑戰,但也可能是重新激勵團隊、強化組織文化的機會。主管應與員工站在同一陣線,幫助他們找出真正想要的職業發展方向,讓人才不只是留下,而是願意投入、發揮影響力。

當升官加薪不再是唯一的留才手段,企業該思考如何創造一個讓員工「不想離開」、甚至「願意留下來發揮影響力」的環境,進而打造更具凝聚力的團隊,共同邁向成功。


嗨!我是愛蜜莉 Emilie,15年業界實戰經驗,10年管理職,任職於科技業、資訊業及外商,客戶群有電信、科技、零售、網路、FMCG、公部門等。演講、課程、講座、工作坊,商務洽詢請聯繫:switch.life.studio@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你自己陷入低潮,還是身邊的朋友正經歷迷惘與自我懷疑時,你是否曾感到無能為力,不知該如何幫助自己或對方走出困境?每個人難免會遇到低潮時刻,內心往往充滿否定與無力感,而此時,適當的陪伴與引導,能帶來關鍵性的改變。這篇文章將分享七種實用的心理引導技巧,幫助自己或他人重新建立自信,
年輕時,我們創造的商業模式是用時間換取金錢,你將自己視為產品,第一個使用產品的用戶就是公司,許多人覺得:「老闆給的薪水不高,為什麼要這麼努力工作?」我並不是這麼想的,反而全力以赴.....然而真正的職場高手,如何從最基礎的工作中,找到成長的機會。
年後轉職潮來臨,你是否也在思考下一步該往哪裡走?五年以上的工作經驗,讓我們累積了專業能力,卻也可能陷入職涯瓶頸。《創新的用途理論》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突破框架的思考工具,幫助我們在職涯轉型中找到新的方向。
如果你是上班族,不妨拿出自己的名片,將名片上的公司名稱、部門、職稱蓋起來,捫心自問兩個問題:「我可以離開公司,自立門戶嗎」、「沒有了名片,我是誰?」若是你可以自信回答「可以」,我要恭喜你,倘若你有一絲遲疑,不妨想想自己有哪些「必殺技」?
創業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過程,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果你想要創業,首要深入了解自我、累積實務經驗和資源、做好市場調查和規劃,並保持學習和成長的心態,才能提高創業成功的機率。
愛蜜莉在創業週記中,針對「學習」與「變現」提出了一些反思,特別是過去身為上班族時,習慣將學習視為提升能力、獲得升遷的途徑,從打造第二人生起,意識到學習更應該與變現產生連結,才能創造價值,而非無止境的支出。
當你自己陷入低潮,還是身邊的朋友正經歷迷惘與自我懷疑時,你是否曾感到無能為力,不知該如何幫助自己或對方走出困境?每個人難免會遇到低潮時刻,內心往往充滿否定與無力感,而此時,適當的陪伴與引導,能帶來關鍵性的改變。這篇文章將分享七種實用的心理引導技巧,幫助自己或他人重新建立自信,
年輕時,我們創造的商業模式是用時間換取金錢,你將自己視為產品,第一個使用產品的用戶就是公司,許多人覺得:「老闆給的薪水不高,為什麼要這麼努力工作?」我並不是這麼想的,反而全力以赴.....然而真正的職場高手,如何從最基礎的工作中,找到成長的機會。
年後轉職潮來臨,你是否也在思考下一步該往哪裡走?五年以上的工作經驗,讓我們累積了專業能力,卻也可能陷入職涯瓶頸。《創新的用途理論》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突破框架的思考工具,幫助我們在職涯轉型中找到新的方向。
如果你是上班族,不妨拿出自己的名片,將名片上的公司名稱、部門、職稱蓋起來,捫心自問兩個問題:「我可以離開公司,自立門戶嗎」、「沒有了名片,我是誰?」若是你可以自信回答「可以」,我要恭喜你,倘若你有一絲遲疑,不妨想想自己有哪些「必殺技」?
創業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過程,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果你想要創業,首要深入了解自我、累積實務經驗和資源、做好市場調查和規劃,並保持學習和成長的心態,才能提高創業成功的機率。
愛蜜莉在創業週記中,針對「學習」與「變現」提出了一些反思,特別是過去身為上班族時,習慣將學習視為提升能力、獲得升遷的途徑,從打造第二人生起,意識到學習更應該與變現產生連結,才能創造價值,而非無止境的支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一個人走在職涯路上,若遇到困難或迷惘時,有人願意傾聽陪伴,適時引導思考,釐清問題、現況分析、擬定目標及行動方案,相信你會走得更順遂!一直以來,許多朋友找我諮詢的職涯議題,歸納常見三大類型:
Thumbnail
我發現求職網頁上的徵才資訊是主管自己寫的,不像以前公司主管,只用傳統的工作任務介紹,無法與求職者有更多願景的溝通,這份內容包括品牌理念介紹、工作內容、所需技能、職能發展規劃及福利說明,主管更安排每月聊聊時間,幫助下屬在符合組織目標下也能朝自己的目標前進。
Thumbnail
每年到了春天跟夏天是求職旺季,除了應屆畢業生要開始找尋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之外,也有許多人會選在春天過完年轉職 網路上常常看到大家說工作難找,但各大公司的HR也在抱怨找不到人 如果你還沒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在這裡提供大家幾點建議:
大家在思考是否該離職的時候,通常都是怎麼評估呢?或是有思考過離職以外的選擇嗎?今天來聊聊當你腦中冒出這個念頭時,或許可以嘗試思考的幾個面向,讓自己抓出「離職外的選擇」,以及在什麼情況下,會建議你直接離職。
Thumbnail
  #為何先關心新人   25%~40%新人半年內走人,這是2023年的數據統計,實務經驗上應該相去不遠,即使如目前這個相對穩定的公司,新進人員的六個月離職率也都有18%。   在這個招募不容易的時代,照理確實優先照顧現有人員,不過既有的薪酬福利制度未必能夠輕易改變。於是處在目前角色的我們
Thumbnail
在進行職涯轉換的談話中,我收集了一些資訊 離職的原因其實蠻多種的, 有未來發展的/年終不好/我看誰誰不爽/他做的跟狗*樣還比我錢多 因為負債所以需要更多的薪水,我看不到在公司的未來 另外也發現了在公司待得越久3-5年左右,通常是有關【發展】的課題 而3年以下的通常是工作貢獻沒有達到肯定,
Thumbnail
轉職,是許多人職涯發展路徑的一種選擇。有些人是為了追求理想、更好的機會,也有些人是對現職的不滿,而被當成改變困境的捷徑。 以下跟大家分享常見的轉職迷思,希望能幫助正在考慮轉職的你,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轉職的真實面貌。 從薪水的盲目追求、解決問題的過度理想化,到年齡的自我設限,重新省思職業生涯的抉擇。
Thumbnail
大部分的人所認為跳槽轉職的最佳時機是在年後 且有很多人會準備在過年休假期間,準備自己的履歷與準備面試 然而就獵頭角度來看 會覺得這樣的步調 太 慢 了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大部分公司已完成新年度人事布局 大部分企業在年底(12月左右),就會完成明年度人事布局
Thumbnail
在職場上難免都碰到想要離職的時刻,然而往往很多時候不確定是不是真的該離職,甚至會想要一直待在原公司,畢竟到新的地方還要適應新的環境,難免都會需要不少時間成本 這時候可以透過以下幾點來看自己是真的撐不下去,還是一時碰到撞牆期喔! 第一、在現在的工作是不是可以學到新東西 第一點我覺得是最重要的一點
Thumbnail
是否覺得現職工作如同雞肋,卻又不想輕易放棄,所以打算在領完年終後再考慮轉職嗎?如果你準備在年後轉職,以下5個步驟可以幫助你展開行動。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一個人走在職涯路上,若遇到困難或迷惘時,有人願意傾聽陪伴,適時引導思考,釐清問題、現況分析、擬定目標及行動方案,相信你會走得更順遂!一直以來,許多朋友找我諮詢的職涯議題,歸納常見三大類型:
Thumbnail
我發現求職網頁上的徵才資訊是主管自己寫的,不像以前公司主管,只用傳統的工作任務介紹,無法與求職者有更多願景的溝通,這份內容包括品牌理念介紹、工作內容、所需技能、職能發展規劃及福利說明,主管更安排每月聊聊時間,幫助下屬在符合組織目標下也能朝自己的目標前進。
Thumbnail
每年到了春天跟夏天是求職旺季,除了應屆畢業生要開始找尋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之外,也有許多人會選在春天過完年轉職 網路上常常看到大家說工作難找,但各大公司的HR也在抱怨找不到人 如果你還沒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在這裡提供大家幾點建議:
大家在思考是否該離職的時候,通常都是怎麼評估呢?或是有思考過離職以外的選擇嗎?今天來聊聊當你腦中冒出這個念頭時,或許可以嘗試思考的幾個面向,讓自己抓出「離職外的選擇」,以及在什麼情況下,會建議你直接離職。
Thumbnail
  #為何先關心新人   25%~40%新人半年內走人,這是2023年的數據統計,實務經驗上應該相去不遠,即使如目前這個相對穩定的公司,新進人員的六個月離職率也都有18%。   在這個招募不容易的時代,照理確實優先照顧現有人員,不過既有的薪酬福利制度未必能夠輕易改變。於是處在目前角色的我們
Thumbnail
在進行職涯轉換的談話中,我收集了一些資訊 離職的原因其實蠻多種的, 有未來發展的/年終不好/我看誰誰不爽/他做的跟狗*樣還比我錢多 因為負債所以需要更多的薪水,我看不到在公司的未來 另外也發現了在公司待得越久3-5年左右,通常是有關【發展】的課題 而3年以下的通常是工作貢獻沒有達到肯定,
Thumbnail
轉職,是許多人職涯發展路徑的一種選擇。有些人是為了追求理想、更好的機會,也有些人是對現職的不滿,而被當成改變困境的捷徑。 以下跟大家分享常見的轉職迷思,希望能幫助正在考慮轉職的你,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轉職的真實面貌。 從薪水的盲目追求、解決問題的過度理想化,到年齡的自我設限,重新省思職業生涯的抉擇。
Thumbnail
大部分的人所認為跳槽轉職的最佳時機是在年後 且有很多人會準備在過年休假期間,準備自己的履歷與準備面試 然而就獵頭角度來看 會覺得這樣的步調 太 慢 了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大部分公司已完成新年度人事布局 大部分企業在年底(12月左右),就會完成明年度人事布局
Thumbnail
在職場上難免都碰到想要離職的時刻,然而往往很多時候不確定是不是真的該離職,甚至會想要一直待在原公司,畢竟到新的地方還要適應新的環境,難免都會需要不少時間成本 這時候可以透過以下幾點來看自己是真的撐不下去,還是一時碰到撞牆期喔! 第一、在現在的工作是不是可以學到新東西 第一點我覺得是最重要的一點
Thumbnail
是否覺得現職工作如同雞肋,卻又不想輕易放棄,所以打算在領完年終後再考慮轉職嗎?如果你準備在年後轉職,以下5個步驟可以幫助你展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