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圈中,碩博士生常被視為「自由探索知識的玩家」,但實際上,他們的生活很可能只是多個 NPC 身份的集合。讓我們以碩博士生的角色來拆解「玩家 vs. NPC」的迷思,看看其中的真相。
▋ 碩博士生的多重 NPC 身份
1. 實驗室助手(研究員 NPC)
• 他們每天執行導師指派的任務,像完成實驗、整理數據或寫程式,精準地遵循既定流程。
• 特徵: 身份穩定且範圍狹窄,與一個固定的實驗室助理 NPC 無異。
例: 「今天的任務是跑三次實驗,把結果做成 PPT 給老師看。」
2. 論文撰寫者(寫作 NPC)
• 為了發表論文,他們會不斷修改稿件、查找文獻、調整格式,完成單一且重複的任務。
• 特徵: 寫作的任務清單非常明確,常伴隨固定的壓力(如截稿日)。
例: 「這週一定要把導論改完,然後等老師的意見。」
3. 學術會議參與者(社交 NPC)
• 他們在學術會議上站在海報旁,向來來往往的觀眾介紹自己的研究。這種角色就像遊戲裡的「解說員 NPC」。
• 特徵: 他們的交流更多是被動的,等待別人發問,而非主動尋找機會。
例: 「有問題隨時問我,我的海報就在這裡。」
4. 助教(教學 NPC)
• 他們為本科生批改作業、準備考試,完全按照課程需求運作。這就像遊戲中的「引導新手玩家的 NPC」。
• 特徵: 他們雖有執行力,但本質上是支援型角色,服務本科生的成長。
例: 「你們不懂這題嗎?等我幫你們解釋清楚。」
▋ 碩博士生是玩家的部分
1. 自由選擇研究方向
• 博士生在選擇研究課題時,表面上有自由度,但選擇往往受導師資源、實驗室設備或學術趨勢的限制。
例: 「我感興趣的課題太冷門了,導師說資金很難拿,還是選熱門一點的吧。」
2. 技能樹的發展
• 碩博士生確實能嘗試發展多方面的技能,例如學會程式設計、數據分析、寫作和教學等。但這些技能的學習通常是被需求所驅動,而非完全自主選擇。
例: 「導師讓我學 R 語言,因為實驗需要。」
3. 與他人合作
• 在學術圈中,他們會主動與不同的學者交流,獲得合作機會,這似乎是玩家的特徵。但大多數時候,這些合作是為了完成現有任務,而非探索新地圖。
例: 「我們合作的目的是為了趕這篇聯合論文。」
▋ 玩家和 NPC:碩博士生的角色迷思
1. 碩博士生其實是多重 NPC 的集合
碩博士生看似擁有「自由探索」的特權,但大多數日常工作由固定的任務構成。他們同時是研究員、寫手、解說員和助教,但這些角色都依附於學術體系,具有明確的邊界與目標。
2. 「玩家身份」是有限的
真正的玩家可以自由選擇地圖、任務與技能,但碩博士生的自由大多集中在細節上,而非全局。例如,選擇研究方向的自由是有限的,因為資金、導師意願和學科趨勢都可能成為無形的限制。
3. 深入 vs. 廣度的取捨
碩博士生能嘗試多種角色,但每一個角色都難以做到極致。他們是典型的「多面手」,但很可能無法像某個專業 NPC 一樣,將單一任務發揮到最高水平。
▋ 啟示:碩博士生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
1. 接受多重身份的價值
承認自己作為 NPC 的一面,並從中找到成就感。例如,專注於寫作、教學或研究時,別只覺得這是重複任務,而是專精於細節。
2. 善用有限的玩家自由
在受限的環境中,抓住能自由選擇的部分。例如,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會議、嘗試跨學科合作,從中獲得真正的探索樂趣。
3. 找到自己的遊戲風格
不必與其他人比較是否「更像玩家」,而是尋找適合自己的步調。對有些人來說,成為一個專精的「學術 NPC」也許比追求「多重玩家身份」更有意義。
結論:
碩博士生並不是真正的玩家,他們更像是多個 NPC 身份的組合。他們的價值不在於「自由度」,而在於如何平衡多重身份,並在受限的條件下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