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記憶》的鏡面警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4年臺北美術獎首獎作品,邱子晏的《曼德拉記憶》,講述了一名自稱目睹了二二八事件現場的老翁鄭添文的回憶。鄭添文將國民黨政府對臺灣民眾的鎮壓描述為,日本人不願將菸賣給軍人而導致的意外,且蔣總統(蔣中正)對此毫不知情,並痛斥當時的臺灣人大多「沒有親眼看見,怎麼知道是真的?」

邱子晏,《曼德拉記憶》,2023,4K 雙頻道彩色有聲錄像、木、鏡子、輸出圖片,尺寸依空間而定,錄像:12分。

邱子晏,《曼德拉記憶》,2023,4K 雙頻道彩色有聲錄像、木、鏡子、輸出圖片,尺寸依空間而定,錄像:12分。

邱子晏將鄭添文的手稿拍攝下來,放在展間入口處,並配上鄭添文的採訪畫面,觀眾得以通過老翁親自再述,了解他眼中的二二八事件。繞到牆面另一側,是一面巨大的投影錄像,先在劇場中呈現出鄭添文描述的二二八事件現場細節:玻璃櫃、槍枝、軍人的制服⋯⋯接著畫面中飄起無數關於二二八事件的報紙,過度到黃榮燦版畫《恐怖的檢查》的再現。值得注意的是,包含字幕在內,整體畫面都是鏡像翻轉的,錄像的正對面即為一道鏡子搭起的牆面,觀眾需要面對鏡子,才能看懂翻轉過後的影像。錄像播放完畢後,正對鏡面的燈光全部亮起,背景持續放著車水馬龍的環境音,直至下一個循環。

raw-image

這道牆後方是一個嵌在牆上的金屬製車尾,通過反射到地上的影子,可看出車牌號碼為「HRC-1947」。1947年是二二八事件發生的年份;HRC是對黃榮燦的致敬。

raw-image

邱子晏在展覽中不斷置入鏡像翻轉的視覺元素,提醒觀眾「眼見不一定為實」,這也對應到作品名稱《曼德拉記憶》的理論背景。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是一種心理現象,指的是一群人對於某一事件或事物的記憶與實際情況不符,並且堅信自己的記憶是正確的。最早由美國部落客菲安娜・布梅(Fiona Broome)於2010年提出,源於她和朋友們對南非前總統尼爾森・曼德拉(Nelson Mandela)的死因產生的共同錯誤記憶,以為曼德拉在1980年代於監獄中去世,實際上他直到2013年才去世。這種集體虛假記憶顯示出人類大腦處理記憶的錯誤

此展覽中,鄭添文轉述的二二八事件細節歷歷在目,斬釘截鐵地建構出了一個平行於其他歷史認知的史實,通過將其描述的物件細節按照尺寸、顏色、樣式放在錄像中,邱子晏為鄭添文的記憶增加了視覺元素和可信度,使觀眾不禁質疑:1947年的臺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真的是歷史課本中寫的那樣嗎? 

依照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的觀點,集體記憶是社會建構的結果,個體的記憶會受到社會背景和文化脈絡的影響。歷史記憶指的是一個社會或群體對於過去事件的共同回憶與認知,這些記憶不僅包括事實本身,還包括對這些事實的解釋和意義。歷史記憶可能會被用來強化群體的身份認同,凝聚內部意識,且記憶必然會經過篩選,加上權力結構可能會選擇強化或無視特定記憶,如1980年代前的臺灣,被禁止談論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的歷史建構,從事發的1947年至今,形成了一個解嚴後歷史課本上的共識:起因於2月27日專賣局查緝員在台北查緝私菸時誤殺市民,引發民眾的憤怒與抗議,2月28日展開示威。隨著抗爭擴大,民眾要求政治改革,但國民政府最終以武力鎮壓,實施戒嚴,派遣軍隊進行大規模清鄉行動,造成數千人死傷和失踪,臺灣就此邁入漫長的白色恐怖時期。

黃榮燦,《恐怖的檢查》,1947,木版畫、紙,14.0 cm × 18.3 cm,現存於日本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

黃榮燦,《恐怖的檢查》,1947,木版畫、紙,14.0 cm × 18.3 cm,現存於日本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

黃榮燦《恐怖的檢查》描繪的即為這段大部分臺灣人相信的歷史,邱子晏在劇場空間中,將鄭添文的記憶與黃榮燦的記憶安排在前後,當觀眾稍微被鄭添文故事中的細節說服時,黃榮燦畫面中的殘酷現實又將觀眾拉回歷史課本演示的真相,這兩者中間又加入媒體報導的另一重真相。數種相異的歷史解釋在錄像中相互交織,都自稱是對事件現場的重演。藝術家則作為那面貫穿了展覽的鏡子,將平行世界反射到觀眾的視網膜上,並通過被倒轉的「HRC-1947」車牌暗示著,這些事件的基本資訊似乎也不再值得信賴。

邱子晏並不打算一一檢視鄭添文的記憶與史料是否相符,反而是藉由這個極端的例子,顯示出當代社會中充斥的陰謀論問題。不單單針對二二八事件,現代人面對重大危機時,往往傾向簡單化的解釋,並藉由歸因於特定主謀,從而減低內心的忐忑,其中參雜了許多個人主觀想像與同溫層的影響。陰謀論的氾濫導致人們彼此不信任,兩極化加劇,人民不願再相信政府的施政,不再傾聽與自己意見不同的群體,於是社會變得疏離,甚至容易發生暴力行為。

儘管我很喜歡這件作品,但在觀展途中《恐怖的檢查》的介入一直使我分心。藝術家應是打算為這件作品加入鄭添文以外的視角,來豐富作品完整性,但鄭添文受訪時已是2023年,《恐怖的檢查》是在事件發生當下,約一個月後畫的,兩者之間不容忽視的時間差,使得這種比較變得空泛,且無法發揮效果,對《恐怖的檢查》的再現也融入許多現代臺灣元素:機車、三角錐、卡車等,過多訊息反而使整件作品失焦了。我認為若能將黃榮燦及HRC的元素從展覽中刪除,會使所有錄像和裝置間的連結更緊密。除此之外,這仍是一個相當精湛且印象深刻的展覽。

《曼德拉記憶》是警世的鐘聲。在政治極化逐漸嚴重的2024年,邱子晏的作品以簡潔、精確且有趣的形式,重新闡釋歷史建構的可能性,以曼德拉效應為引,並以鄭添文的回憶作為主軸,進而延伸到現在臺灣社會中潛在的陰謀論危機。儘管鄭添文的說法乍聽之下令人覺得荒謬、不願正眼看待,卻是這個時代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在假資訊蔓延的網路媒體中,還有什麼能相信?

raw-image

展覽資訊

2024臺北美術獎: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Special.aspx?id=78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藝術評論
21會員
64內容數
Taipei, Taiwan/Bachelor of Art Theory and Curation/Master of Art History
藝術評論的其他內容
2025/03/28
2024年8月,陳琛(1997-)「斷臂 The Severed Arm」於福利社展出,主要以桌面電影(desktop film)形式呈現。所謂桌面電影是於媒體和技術進步之下誕生的一種電影形式,以主角第一人稱進行,電影中的事件都發生在主角的電腦螢幕上,不具有明顯剪輯或轉場,有仿紀錄片之效。
Thumbnail
2025/03/28
2024年8月,陳琛(1997-)「斷臂 The Severed Arm」於福利社展出,主要以桌面電影(desktop film)形式呈現。所謂桌面電影是於媒體和技術進步之下誕生的一種電影形式,以主角第一人稱進行,電影中的事件都發生在主角的電腦螢幕上,不具有明顯剪輯或轉場,有仿紀錄片之效。
Thumbnail
2025/01/28
「返思」和「轉化」兩個展間與展覽主題有效地產生對話,跨越千禧年至今,拍攝媒材由底片轉變為日新月異的數位技術。但「顯影」和「追逐」兩區像是為來臺灣觀光的外國遊客準備的介紹,令人不禁質疑策展人對「神」的認知究竟有多狹隘。
Thumbnail
2025/01/28
「返思」和「轉化」兩個展間與展覽主題有效地產生對話,跨越千禧年至今,拍攝媒材由底片轉變為日新月異的數位技術。但「顯影」和「追逐」兩區像是為來臺灣觀光的外國遊客準備的介紹,令人不禁質疑策展人對「神」的認知究竟有多狹隘。
Thumbnail
2025/01/22
《四月望雨》由現場作品、報紙刊物、開幕表演、講座等構成,以不同形式切入對「四月望雨」四首歌的理解。現場作品中,先是塑造出下雨的虛無風景;接著,延伸到位於巴黎的印尼餐館,指出現代社會中意義的缺席;最後,探討形象與實際人物之間的斷裂。
Thumbnail
2025/01/22
《四月望雨》由現場作品、報紙刊物、開幕表演、講座等構成,以不同形式切入對「四月望雨」四首歌的理解。現場作品中,先是塑造出下雨的虛無風景;接著,延伸到位於巴黎的印尼餐館,指出現代社會中意義的缺席;最後,探討形象與實際人物之間的斷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記憶中的二月一號》和《緬甸日記》皆是年輕創作者的作品,在政變發生以後,當得來不易的自由硬生生地被剝奪,失落的年輕創作者,起身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將攝影當作武器,拍攝的那刻就是在射擊。創作成為反對獨裁、追求自由的載體,也讓不同的聲音有機會被世界聽見,而被記錄下來的畫面,都將成為還原歷史的證據。
Thumbnail
《記憶中的二月一號》和《緬甸日記》皆是年輕創作者的作品,在政變發生以後,當得來不易的自由硬生生地被剝奪,失落的年輕創作者,起身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將攝影當作武器,拍攝的那刻就是在射擊。創作成為反對獨裁、追求自由的載體,也讓不同的聲音有機會被世界聽見,而被記錄下來的畫面,都將成為還原歷史的證據。
Thumbnail
《回憶的餘燼》是根據曼布克文學獎同名得獎小說改編的電影,影片透過男主角東尼的自述,拼湊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東尼這個人的故事。
Thumbnail
《回憶的餘燼》是根據曼布克文學獎同名得獎小說改編的電影,影片透過男主角東尼的自述,拼湊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東尼這個人的故事。
Thumbnail
南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反抗者,影像傳遞反抗,日後更投身社會運動。當眾人在美術館齊聚,投擲空藥瓶、橫躺在地的一系列抗議,成為一種行為藝術,一種代表政治的藝術,而個人之於藝術、藝術之於政治、政治之於個人皆無法分割。
Thumbnail
南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反抗者,影像傳遞反抗,日後更投身社會運動。當眾人在美術館齊聚,投擲空藥瓶、橫躺在地的一系列抗議,成為一種行為藝術,一種代表政治的藝術,而個人之於藝術、藝術之於政治、政治之於個人皆無法分割。
Thumbnail
或許很多人都聽過《悲情城市》的大名,但從來沒有機會欣賞,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趁著這次4K修復重映,我終於有機會,而且是在電影院欣賞這部1989年上映的電影,藉由導演的雙眼,引領我回到1945年戰後的台灣,跟著故事裡的人物們一起生活和成長
Thumbnail
或許很多人都聽過《悲情城市》的大名,但從來沒有機會欣賞,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趁著這次4K修復重映,我終於有機會,而且是在電影院欣賞這部1989年上映的電影,藉由導演的雙眼,引領我回到1945年戰後的台灣,跟著故事裡的人物們一起生活和成長
Thumbnail
在一年前的今天,普亭宣布入侵烏克蘭,而在76年前的2/28,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鎮壓要求政治改革的人士。本次專題選擇十部劇情長片,從政治、從戰爭、從國家走入轉型正義的過程中切入,藉由影像這個載體解構創作者是怎麼去呈現這一件件歷史悲劇。
Thumbnail
在一年前的今天,普亭宣布入侵烏克蘭,而在76年前的2/28,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鎮壓要求政治改革的人士。本次專題選擇十部劇情長片,從政治、從戰爭、從國家走入轉型正義的過程中切入,藉由影像這個載體解構創作者是怎麼去呈現這一件件歷史悲劇。
Thumbnail
1989那一年 波茲坦廣場的人們終於爬上圍牆 布拉格廣場的人們即將迎來春曉 台灣島上的人們正在悲情城市裏尋覓著方向 天安門廣場上的人們從槍林彈雨中墜入黑暗 1989那一年 希望將圍牆推倒 讓絲絨飄揚 令謊言退散 可希望卻也帶來了死亡 鮮血蔓延廣場 火焰吞噬夢想 那一年 我曾駐足在那彷彿仍聞得到煙味的
Thumbnail
1989那一年 波茲坦廣場的人們終於爬上圍牆 布拉格廣場的人們即將迎來春曉 台灣島上的人們正在悲情城市裏尋覓著方向 天安門廣場上的人們從槍林彈雨中墜入黑暗 1989那一年 希望將圍牆推倒 讓絲絨飄揚 令謊言退散 可希望卻也帶來了死亡 鮮血蔓延廣場 火焰吞噬夢想 那一年 我曾駐足在那彷彿仍聞得到煙味的
Thumbnail
從1942年回溯,會場展出每年的代表性得獎作品。明明該是道時光迴廊,我看見更多的卻是跨時代的普同,人們眼裡的情緒,鏡頭下的事件,近百年竟如一日。
Thumbnail
從1942年回溯,會場展出每年的代表性得獎作品。明明該是道時光迴廊,我看見更多的卻是跨時代的普同,人們眼裡的情緒,鏡頭下的事件,近百年竟如一日。
Thumbnail
關於環境議題的電影或攝影作品,都不能逃避要與充滿勢力的那一端的對抗,不論是影片或影像,在「環境」這一端都是「即使獲得平反」也有著極難反轉的「不可逆」;人們多半想從歷史中得到經驗,卻從來都在經驗中換得一次又一次殘酷的教訓。
Thumbnail
關於環境議題的電影或攝影作品,都不能逃避要與充滿勢力的那一端的對抗,不論是影片或影像,在「環境」這一端都是「即使獲得平反」也有著極難反轉的「不可逆」;人們多半想從歷史中得到經驗,卻從來都在經驗中換得一次又一次殘酷的教訓。
Thumbnail
高層被抓,資金被斷,23號香港蘋果停刊了,而自由世界的各國領袖都對此感到哀悼,當然他們是不是真的傷心,就要看G7他們到底談了什麼,反正我沒有抱太多期待,雖然一些媒體說他們要集合起來對抗中國,但我覺得那不過只是些公關寫手的產物,除了給大眾一時痛快外沒什麼幫助
Thumbnail
高層被抓,資金被斷,23號香港蘋果停刊了,而自由世界的各國領袖都對此感到哀悼,當然他們是不是真的傷心,就要看G7他們到底談了什麼,反正我沒有抱太多期待,雖然一些媒體說他們要集合起來對抗中國,但我覺得那不過只是些公關寫手的產物,除了給大眾一時痛快外沒什麼幫助
Thumbnail
曾有一段時間,人們無法自由談論,自由閱讀書籍,自由繪畫,隨心所欲批評時政,自由聽想聽的歌,自由上街集會遊行,三十二年前,民國七十六年,蔣經國總統宣布解嚴,在鐵幕下壓抑多時的能量才終於釋放。
Thumbnail
曾有一段時間,人們無法自由談論,自由閱讀書籍,自由繪畫,隨心所欲批評時政,自由聽想聽的歌,自由上街集會遊行,三十二年前,民國七十六年,蔣經國總統宣布解嚴,在鐵幕下壓抑多時的能量才終於釋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