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開始執行所篩選出的黃金行為了嗎?過了一週,每天都能打勾嗎?
如果沒有做到,這絕對不是因為你意志不堅、沒有自律力、比別人差的原因,而是你錯估自己執行這個行為的難易程度。要持續執行一個習慣比想像中困難,我們需要調整策略,一次性的成功並不等於能持續做到,在衡量黃金行為的橫軸「你執行這個行為的難易程度」時,我們必須考慮動機和能力這兩個關鍵因素。
讓我們用福格博士的行為模型來進一步解釋。
福格博士的行為模型是B=MAP(B代表行為、M是動機、A是能力、P是提示)。行為發生於動機、能力和提示三要素同時出現,動機是做某行為的慾望,能力是執行某行為的本事,而提示則是提醒你去做某行為的信號。
當一個人受到提示要行動時,行動會不會執行,要看提示出現時她的動機和能力正處於什麼位置。例如,如果她想整理桌面,動機位於中等水平,而能力偏向容易,行為提示點位於行動線上方,行為就會發生。但如果是很高的動機卻缺乏能力(比如你要整理的不是稍微凌亂的桌面,而是堆滿雜物的桌子),被提示時,你可能會因為不知如何開始而放棄行動。而如果你有能力做這件事但動機很小,即使收到提示,你也不太可能採取行動。能成為習慣的行為通常會穩固地落在行動線之上。
假設把動機從低到高、能力從難到簡單,我們在提示出現的時候,
❶行為非常容易發生(區域在行為線的右上方區域):「動機高、能力簡單」、「動機中等、能力簡單」、「動機高、能力中等」、「動機中等、能力中等」。
❷行為可以發生:「動機低、能力簡單」、「動機高、能力難」。
❸行為不大可能發生(區域在行為線的左下方區域):「動機低、能力難」、「動機中等、能力難」、「動機低、能力中等」。
但我們常常有錯誤觀念,以為我們的動機一定都會維持在高點,這樣即使習慣的難度較難,我們也可以輕易的執行。但事實上動機的波動值非常大,你如果信賴你的動機,你反而會常常掉入自己設下的坑,反過來質疑自己,這事情不難押? 我為什麼沒有辦法持續? 甚至覺得自己怎麼能力那麼差....事實上,這根本不是你能力的問題,而是動機在搗亂。
動機是行為改變中最不可靠的變數。許多人誤以為只要認識到某件事的好處,或是給予足夠的獎勵,就能激發持久的動機。然而,現實往往事與願違。即使我們一開始充滿熱情,想要培養新習慣或是完成某個目標,這股熱情通常無法持續太久。這就像新年新希望一樣,我們在年初時信心滿滿,但隨著時間推移,最初的熱情逐漸消退,最後可能完全放棄原本的計畫。
動機的波動性是其最顯著的特徵之一。研究表明,我們的動機水平會隨著一天中的時間而變化。通常在早晨時分,人們的動機達到最高點,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重要的決定最好在早上做出。隨著時間推移,動機水平會逐漸下降,到了晚上可能降至最低點。這種波動不僅存在於每日週期中,還會受到季節變化的影響。例如,許多人會發現在寒冷的冬天,運動的意願明顯下降;或是在炎熱的夏季,戶外活動的興致大不如前。
更令人困惑的是動機的複雜性和不可預測性。同一個行為背後可能存在多重動機,這些動機之間經常相互競爭和衝突。比如,一個人可能同時受到健康意識的驅使想要運動,卻又被休息放鬆的慾望所牽制。有時候,動機的消失也顯得莫名其妙。你可能計劃已久要參加一個重要的學習活動,但在最後一刻,因為得知朋友們要聚會而改變主意。這種突如其來的動機轉變,往往讓人感到困惑,也凸顯出單純依賴動機來維持行為改變是多麼不切實際。這種複雜的動機互動模式,使得行為的預測和控制變得極其困難。
我們應該意識到,僅依賴高動機來實現持久改變是不可靠的。相反,我們應該調整「能力」的要素,才可以培養不受動機波動影響的穩定習慣。這樣,即使在動機低落時,我們也能持續朝著我們想達到的志向前進。下一篇就讓我們繼續聊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