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繼續探討福格博士的行為模型B=MAP公式。相較於動機,讓事情變得容易做才是驅動行為最可靠的方式。試想,如果你能將一個看似困難的行為變得輕而易舉,即使動機不高,你也能輕鬆完成。這就是我們在前面推薦使用3S法則來設定行動的原因【延伸閱讀:用3S設定行動:破解任務瓶頸,持續優化成果】。將行為分解成更小、更易執行的步驟,你會發現即使在動機低落時也能持續前進。而且,不考慮動機會隨時間波動的情況下,你的能力會隨著練習不斷增強。只要堅持一段時間,你會驚喜地發現,不僅能力提升了,大腦的神經可塑性還會幫助你將這個習慣深深地根植於日常生活中。
當你面對想要養成的新習慣時,不妨問問自己:「是什麼讓我覺得這項行為很難做?」
福格博士的研究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他發現大多數難以執行的行為都與五個關鍵因素有關:時間、金錢、體力、創意和環境。
仔細思考一下,是不是時間不夠讓你望而卻步?還是經濟壓力阻礙了你?也許是體力不足,或者需要更多創意靈感?又或者是現有的環境不太支持你的新嘗試?識別出這些障礙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每個人都會遇到這些挑戰,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在識別出問題後,思考如何重新設計。
現在,讓我們把注意力轉向解決方案。要讓一個行為變得容易,我們可以運用PAC模型——人物(Person)、動作(Action)和情境(Context)。
只要你能降低行為的難度,就有可能破解大腦的成見。如果我們只是每天煩惱,把這種想做又做不到的行為一直放在大腦裡反芻,這是耗損大腦能量的最大殺手。無論第一步有多小,一旦邁出去,就能產生一種大腦熱愛的動力感。完成事情能提振我們的心情,神奇的是,我們做這件行為的動機也隨之提升。因此,要持久的改變,萬萬不可將賭注下在最調皮搗蛋的「動機」上。要讓改變成長茁壯,最需要的就是從小處和簡單著手。
此外,在使用福格博士的行為模型 B=MAP時,如果行為劃分為(1)高動機和高能力、(2)高動機和低能力、(3)低動機低能力、(4)低動機和高能力。我們一般會想,如果(1)的行為不夠多,下一步是不是應該去找(4)的行為,你可能會想:「既然已經有能力做到,何不直接提升動機就好?」但福格博士建議我們應該幫助人們做他們原本就想做的事。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尋找那些動機高但能力低的(2)類行為,因為提升能力會讓你更有信心。
我實驗過後發現,當我做到原本沒有能力做到的習慣時,喜悅之情真的難以言諭,而且會強化我挑戰下一個類似習慣的意願。這就像在玩遊戲一樣,破關卡,解任務,當你完成習慣的解鎖功能時,有一種快感會驅使你再前進一點、再前進一點。等習慣深植於日常生活後,就能自然成長。每經歷一次成功,畏懼就減少一點。雖然改變的幅度很小,但因為改變的過程充滿樂趣,你不會覺得辛苦,也會更有意願執行它,而這會形成一種「穩定持久」的動機,讓你更輕鬆做出你想要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