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的午後,參加了一場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舉辦的工作坊——「MagicSchool in Action: AI Tools for Bilingual Lesson Planning and Student Learning Support」。這場工作坊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副教授、雙語教學研究中心主任簡雅臻老師擔任主講,並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同為雙語教學研究中心主任的程玉秀老師擔任主持。活動地點位於臺師大校本部文學院二樓的樸201教室,地理位置便利、教室佈置舒適,與會者從各地匯聚而來,讓這個本就富有學術氛圍的場域更加充滿多元思考與交流的能量。
身為一名英語教學領域的學習者與參與者,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現場正面臨一個嶄新而充滿可能性的時代。這場工作坊的主題聚焦在如何透過AI工具,協助教師更有效率地進行雙語課程規劃與學生學習支持。在全球化與科技進步的浪潮下,AI不再僅是冰冷的程式碼,而是能協助教師優化教學品質的得力助手,尤其當我們思考「雙語教育」這個領域的挑戰時,不論是課程設計、教室互動、教材生成,還是學習差異化的支援策略,AI皆能提供實質的助力。
在工作坊開始前,我先環顧教室現場,來自各級學校的英語老師、雙語課程設計師、研究生以及教育行政人員悉數到場。這些參與者擁有不同背景與專業,但都懷抱著同樣的疑問與期盼:如何善用AI讓雙語教學不再耗時費力,而是更精準、更貼近學生需求? 當簡雅臻老師緩步上台,與主持人程玉秀老師進行簡單問候並開場,我就知道這將是一場知識含金量極高、切中時代脈動的研討。
工作坊正式進入主題後,簡雅臻老師首先對「AI工具」這個概念進行詮釋。她提到,AI工具並非單指某款工具,而是一種整合多元AI應用的教學生態系,教師可透過此生態系中的各式AI工具,如智能教材生成器、口說分析軟體、閱讀理解輔助系統等,構築出更立體、更豐富的雙語教學情境。不論是英文課堂的聽、說、讀、寫訓練,都能在這些AI工具的輔助下獲得精準的差異化教學支持。她更強調,AI並非要取代教師,而是協助教師將心力集中在更具創造性、思考性的教學內容設計上。
在這個脈絡下,簡老師以實例分享了AI在雙語課程設計的應用。她展示了一個情境:假設教師想在下週的英文課程中引介「氣候變遷」這個主題,傳統做法可能需要教師花費大量時間蒐集閱讀素材、設計適切的引導問題、準備聽力音檔與口說練習素材,並思考如何讓程度不同的學生都能有合適的學習挑戰。但透過AI工具,教師可迅速匯入英語原文文本,AI會自動分析文本難易度、抽取核心詞彙,並自動生成多層次的閱讀理解問題。對於程度較佳的學生,AI會建議更高階思考問題;對於仍需基礎語言訓練的學生,AI則能提供字詞解釋、簡化文本、配合圖像或多媒體輔助,讓教學者能輕鬆彈性調整教案內容,打造分層教學的最佳實踐。
除了課程設計面向,簡老師也特別談及AI在學生學習支持上的價值。過去,教師若想精準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盲點與需求,往往要透過繁瑣的測驗分析、課堂觀察與個別諮詢,但AI現在能快速協助建立學生語言表現檔案。舉例而言,學生的口說表現可經由AI進行語音辨識與語音質量分析,AI即時針對發音、語調、句型使用等面向給出回饋。教師因而不必再花大量時間重複聆聽錄音,而能將精力投注在個別化的回饋及補救教學策略上。再者,AI分析出的數據趨勢可協助教師即時微調課程設計,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軌道上穩健前行。
整個工作坊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學生中心」這個概念的再次強調。AI的價值在於它能自動化繁雜的事務性工作,讓教師有更多時間思考「教什麼」與「如何教得更好」。這並不是要將教育簡化,而是要讓教育工作者能夠聚焦在最關鍵的教學本質:陪伴學生學習、激發學習動機、培養批判思考與全球視野。雙語教學的挑戰在於要同時兼顧語言能力與學科內容的深度,AI工具在此宛如「教學媒介的向導」,不但能協助檢視教材難易、支持課程分組策略,還可針對學生多元化的學習情境提供精準資訊與即時建議。
工作坊的後半段,主講人與主持人邀請與會教師進行分組討論和實際操作練習。透過現場提供的設備,我們可以即時試用部分AI工具,嘗試上傳教學素材,然後觀察AI如何產出教材建議與學習活動設計提案。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大家互相交流使用心得:有些教師發現AI生成的題目非常有創意,能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文本;也有教師提出,在工具建議中可能出現不適合特定學齡階段的詞彙,需要教師再做適當微調。這些交流讓我更深入理解到,AI不能完全取代教師的教學判斷,但確實能極大化教學的可能性。
在接近尾聲的總結中,簡老師再次強調,AI並非萬能解藥,但絕對是教育工作者的創新武器。在面對未來課室環境多元化、學生背景異質性的挑戰下,教師需要的是具備彈性思維與科技素養的能力。當教師能夠熟悉並善用AI工具,我們將有機會讓學習者更自主、更有動力地探索世界,進一步提升雙語教育的品質和深度。
回顧整場工作坊,我深感自己不僅學到AI應用的實用技巧,更受到一種教育新典範的啟發。過去,許多老師可能害怕科技改變既有教學模式,然而透過這場工作坊,我看見科技並非要顛覆教育的本質,而是成為助力教育升級的關鍵。AI在雙語教育領域中所能開拓的想像空間是無限的,從課程架構、語言訓練到學生學習評量,AI均能提供教師更靈活、高效且精準的教學方案。我開始思考,未來若能將這些AI工具納入日常教學流程,教學者將更有餘裕專注在提升教學創意、激發學生思維,以及引導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善用學到的語言與知識。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的吳小姐、徐小姐,以及所有幕後工作人員,為這次工作坊的順利舉辦所作出的努力。他們的周到安排與用心,使得參加者能夠在寬敞而舒適的教室中,安心地專注於學習與交流。更要謝謝主講人簡雅臻老師與主持人程玉秀老師,透過他們淵博的專業知識、耐心的解說與豐富的互動設計,我們得以從多元視角理解AI與雙語教育的結合。
雖然工作坊只有短短的三小時,卻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透過這次經驗,我更堅信未來的教室不僅是老師與學生的互動空間,更是教學者與科技攜手共舞的舞台。當AI成為幫手,教師得以運用更多元的教學手段,讓雙語課堂充滿活力、創意與深度。我期待未來有更多這類型的學術工作坊,讓更多教師與教育工作者得以了解並掌握AI科技,攜手創造教育的新篇章!
如果您覺得本次分享內容對您有幫助的話,就幫我按個讚喔!還有轉貼分享!
=============
陳映竹! (Chen, Ying-Chu),Ph.D. candidate, M.S., M.A., CSCS*D, ACSM-CEP
=============
陳映竹同時擁有臺師大國際漢學研究所文學碩士,以及臺北市立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系理學碩士。目前為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博士候選人。並且擁有美國運動醫學會臨床運動生理師以及私人教練認證!希冀透過平台持續推廣運動與健康科學相關知識,以及肌力與體能相關訓練理論及實務,並提供個人跨領域與教練自我成長歷程,讓有志從事教練產業以及斜槓工作者有所依循。
🟦 微小起心動念,將有莫大改變!小額捐款贊助運科博士候選人!
http://tinyurl.com/3jan2d46
🟦需統編者,請改點下面連結,可輸入統一編號!
https://tinyurl.com/mhdsjctr
🟨 自媒體經營:以「我是運科竹」為關鍵字搜尋!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yesimsportscientist8642/about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coachsteveperformance/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SteveLovesWorkout/
▌SubStack :https://coachsteveperformance.substack.com/
Podcast 頻道 : Sound on, Apple Podcast, 以及 Google Podcast,均為「我是運科竹」。
🟪 文章創作:
▌Vocus 方格子文章創作:https://vocus.cc/user/61d96b17fd89780001e2c067
▌Medium 文章創作:https://medium.com/@coachstevetw
🟦 個人網站:
▌Website: https://coachsteveperformance.wordpress.com/about/
▌CV website: https://lunacysaint.github.io
🟨 需要公益演講、商業合作,或者贊助運科博士候選人事宜,請電郵聯繫!
▌E-mail : isame4@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