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成功的 90% 在於「別被分心打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寫論文時,查個文獻卻開了 10 個網頁;跑實驗時,手機一震又開始刷社群;本來打算專心看書,結果先整理房間、再煮杯咖啡,最後一天就這樣沒了。


說穿了,碩博士的成功,90% 靠的就是:守住專注力,不被分心打敗。


▋1. 分心,是進度殺手

• 做法: 每次工作開始前,列出 1-2 件「非做不可」的事情,排除其他干擾。

• 提醒: 開網頁?查資料?先問自己:這件事真的需要現在做嗎?


警告: 「順便查一下」和「先滑 5 分鐘手機」都是地獄入口,掉進去一天就廢了。


▋2. 用專注區塊,封鎖你的分心源頭

• 做法: 番茄鐘法,25 分鐘極度專注 + 5 分鐘休息。

• 技巧: 使用專注工具(如 Forest 或 Focus To-Do),限制你分心開社群網站。


目標: 每天養成 4-6 個「高效專注區塊」,比一整天假裝努力更有用。


▋3. 研究時手機調飛航模式,學會「數位排毒」

• 做法: 把手機調成「請勿打擾」或放到視線外。

• 提醒: 真正需要找你的人,不會因為你 1 小時沒回訊息就消失。


關鍵: 學會保護自己的專注時間,世界不會因為你「暫時離線」而崩潰。


結論:守住專注力,你就贏一半

碩博士生最寶貴的資源是時間,分心讓你白白浪費了 90% 的努力。

• 每天少滑 30 分鐘手機,專心多讀 1 篇文獻。

• 少開一個沒意義的網頁,多寫 300 字的論文。


守住你的專注力,事情自然會越做越好,成功,其實就是不被分心打敗而已。

avatar-img
532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AI 工具已經改變了學術研究的方式,碩博士生如果還只是埋頭苦幹、刷文獻刷到眼花,那你可能用錯方法、白白浪費時間。試試這 6 個 AI 共學策略,讓你學得更快、研究得更聰明! ▋1. 有效規劃 (Effective Planning) • AI 工具: 使用 Notion AI 或 Chat
寫完論文,信心滿滿地交給導師,結果改回來一看——紅字滿滿、批註多到像蜘蛛網,感覺整篇都被「扎」得千瘡百孔? 別急著崩潰,導師給的修改建議,其實就像針灸一樣:扎得準、扎得痛,但絕對有用。 ▋1. 扎得準:直接戳中問題所在 • 導師總是一針見血:「這邊邏輯不通」「這段廢話太多」「數據沒支
學術競爭太激烈?別再跟風抄別人的路線或硬拼誰的數據多、字數長了。與其盲目比較,不如選擇「做出自己的差異化」,反而更容易被看見。 ▋1. 當別人只講「數據」,你就講「連結」 • 同行發表只追求結果和理論,你試著把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係講出來。 • 例子:你的研究有產業或社會應用價值?講清楚
在學術圈或生活裡,總有人會說: • 「公開發表想法?小心別踩雷,會被笑死。」 • 「新技術、新工具?都是一時熱潮,別浪費時間。」 • 「奇怪的投資或點子?聽起來就是騙人的。」 但你知道嗎?真正的機會,聽起來往往很冒險。 ▋1. 舊點子讓你「穩定」,但也讓你停滯 • 學術圈
在學術路上,習慣是你最大的武器,但破壞習慣只要兩次。 ▋1. 斷一次,沒關係,是個小意外 • 忙到忘記讀文獻?昨天的論文沒寫完? • 偶爾一次意外,別太自責,重點是今天馬上補回來。 提醒: 斷一次沒什麼,但千萬別給自己找藉口,說什麼「反正已經斷了」! ▋2. 斷兩次,小心變
你可能覺得學術路上,會寫論文、跑數據就夠了。但說真的,「硬實力」只是敲門磚,真正讓你走得長遠的是這些「軟實力」。碩博士生涯如果少了它們,畢業後搞不好連工作都沒人想和你合作! ▋1. 問題解決力 (Problem-Solving) • 做法: 訓練分析問題的能力,將大問題拆解成小步驟來解決。
AI 工具已經改變了學術研究的方式,碩博士生如果還只是埋頭苦幹、刷文獻刷到眼花,那你可能用錯方法、白白浪費時間。試試這 6 個 AI 共學策略,讓你學得更快、研究得更聰明! ▋1. 有效規劃 (Effective Planning) • AI 工具: 使用 Notion AI 或 Chat
寫完論文,信心滿滿地交給導師,結果改回來一看——紅字滿滿、批註多到像蜘蛛網,感覺整篇都被「扎」得千瘡百孔? 別急著崩潰,導師給的修改建議,其實就像針灸一樣:扎得準、扎得痛,但絕對有用。 ▋1. 扎得準:直接戳中問題所在 • 導師總是一針見血:「這邊邏輯不通」「這段廢話太多」「數據沒支
學術競爭太激烈?別再跟風抄別人的路線或硬拼誰的數據多、字數長了。與其盲目比較,不如選擇「做出自己的差異化」,反而更容易被看見。 ▋1. 當別人只講「數據」,你就講「連結」 • 同行發表只追求結果和理論,你試著把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係講出來。 • 例子:你的研究有產業或社會應用價值?講清楚
在學術圈或生活裡,總有人會說: • 「公開發表想法?小心別踩雷,會被笑死。」 • 「新技術、新工具?都是一時熱潮,別浪費時間。」 • 「奇怪的投資或點子?聽起來就是騙人的。」 但你知道嗎?真正的機會,聽起來往往很冒險。 ▋1. 舊點子讓你「穩定」,但也讓你停滯 • 學術圈
在學術路上,習慣是你最大的武器,但破壞習慣只要兩次。 ▋1. 斷一次,沒關係,是個小意外 • 忙到忘記讀文獻?昨天的論文沒寫完? • 偶爾一次意外,別太自責,重點是今天馬上補回來。 提醒: 斷一次沒什麼,但千萬別給自己找藉口,說什麼「反正已經斷了」! ▋2. 斷兩次,小心變
你可能覺得學術路上,會寫論文、跑數據就夠了。但說真的,「硬實力」只是敲門磚,真正讓你走得長遠的是這些「軟實力」。碩博士生涯如果少了它們,畢業後搞不好連工作都沒人想和你合作! ▋1. 問題解決力 (Problem-Solving) • 做法: 訓練分析問題的能力,將大問題拆解成小步驟來解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忽視體能管理的重要性,力不從心: - 體能管理包括健康狀況、飲食選擇、運動習慣和睡眠品質,這是支撐你精力的基礎。很多人可能在飲食和睡眠上做得不錯,但忽略了運動的重要性,未能養成穩定的運動習慣,導致精力無法達到最佳狀態。 2. 情緒管理不足,心浮氣躁: - 情緒管理直接影響
學生評價:本篇文章的缺陷,與維思維的其他影片/文章相同,都是在於全文都注重在「結論」上,而其中的前因後果、實驗過程則幾乎沒有提及,使文章本身的可信度需要從內容中重新培養,在這點上稍微有些可惜。而這部影片的優點在於,他「講述一件事」的撰寫非常完整,從最開頭的理論解釋,再到現象解析,最後再提供解法。
Thumbnail
在充滿機會和誘惑的現代社會,學會篩選和拒絕無關緊要的事物,專注於最重要的目標,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1. 紀錄工作過程但不記錄知識產出: - 許多人在寫工作日誌時,只記錄工作的內容,而忽略了製作出來的筆記的檔案名稱。這樣的紀錄方式無法清楚展示自己的知識產出,導致自己無法直觀地了解精力的投入方向。建議在日誌中詳細記錄每個筆記的檔案名稱,這樣不僅能更好地跟蹤自己的學習和研究進展,還能在未來重溫
我也想戒掉焦慮 可是就是做不到 壞習慣養成不是一天兩天 戒掉習慣也無法一氣呵成 老天會不斷給你考驗 測試你是不是真的改邪歸正 一場計劃好的旅程固然美好 可是哪有意外來得叫人印象深刻
我在博士一二年級的時候,寫論文, 一直到投稿的那一週甚至是截止日期前幾個小時, 才把完整的論文寫出來。 這樣其實就缺乏收到指導教授意見的機會。 而隨著寫論文的經驗多, 開始學術合作的經驗也多, 我逐漸學會怎樣快速完成70分的工作, 然後收集Feedback後再進行迭代的工作方式。
Thumbnail
正確的決定依賴好的思考,而好的思考需要時間和專注。好的思考雖然奢侈,但壞的思考更是得不償失。
Thumbnail
很多人在30歲、畢業10年這些人生的關鍵節點突然想明白一些問題時,會覺得恐慌 原因是時間很多,但注意力不夠,只是虛度光陰。 🌱關注 思維>注意力>時間>金錢 養成#思考習慣,提升認知,保留注意力 正視自己時間的價值 🌱買課上課之前,確認自己具備#投資型思維 問自己三個問題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忽視體能管理的重要性,力不從心: - 體能管理包括健康狀況、飲食選擇、運動習慣和睡眠品質,這是支撐你精力的基礎。很多人可能在飲食和睡眠上做得不錯,但忽略了運動的重要性,未能養成穩定的運動習慣,導致精力無法達到最佳狀態。 2. 情緒管理不足,心浮氣躁: - 情緒管理直接影響
學生評價:本篇文章的缺陷,與維思維的其他影片/文章相同,都是在於全文都注重在「結論」上,而其中的前因後果、實驗過程則幾乎沒有提及,使文章本身的可信度需要從內容中重新培養,在這點上稍微有些可惜。而這部影片的優點在於,他「講述一件事」的撰寫非常完整,從最開頭的理論解釋,再到現象解析,最後再提供解法。
Thumbnail
在充滿機會和誘惑的現代社會,學會篩選和拒絕無關緊要的事物,專注於最重要的目標,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1. 紀錄工作過程但不記錄知識產出: - 許多人在寫工作日誌時,只記錄工作的內容,而忽略了製作出來的筆記的檔案名稱。這樣的紀錄方式無法清楚展示自己的知識產出,導致自己無法直觀地了解精力的投入方向。建議在日誌中詳細記錄每個筆記的檔案名稱,這樣不僅能更好地跟蹤自己的學習和研究進展,還能在未來重溫
我也想戒掉焦慮 可是就是做不到 壞習慣養成不是一天兩天 戒掉習慣也無法一氣呵成 老天會不斷給你考驗 測試你是不是真的改邪歸正 一場計劃好的旅程固然美好 可是哪有意外來得叫人印象深刻
我在博士一二年級的時候,寫論文, 一直到投稿的那一週甚至是截止日期前幾個小時, 才把完整的論文寫出來。 這樣其實就缺乏收到指導教授意見的機會。 而隨著寫論文的經驗多, 開始學術合作的經驗也多, 我逐漸學會怎樣快速完成70分的工作, 然後收集Feedback後再進行迭代的工作方式。
Thumbnail
正確的決定依賴好的思考,而好的思考需要時間和專注。好的思考雖然奢侈,但壞的思考更是得不償失。
Thumbnail
很多人在30歲、畢業10年這些人生的關鍵節點突然想明白一些問題時,會覺得恐慌 原因是時間很多,但注意力不夠,只是虛度光陰。 🌱關注 思維>注意力>時間>金錢 養成#思考習慣,提升認知,保留注意力 正視自己時間的價值 🌱買課上課之前,確認自己具備#投資型思維 問自己三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