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少時,我對於外界的認同和歸屬感有著強烈的渴望、也許是那時的我不懂如何與自己相處,我的存在更多是依賴於外在的連結,尤其是來自同儕或團體的歸屬感。
然而,這種感覺飄忽不定,很難形容那種不紮實的感覺,於是在緊抓著表面的關係下,時常感到內心空虛,似乎有一種聲音在提醒我:這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需要改變,掙脫某些束縛,找到更真實的自己。
這樣的轉變,大約是在 28、29 歲時開始萌芽,我逐漸感受自己不再完全屬於某些人際關係,甚至對現有的圈子產生了一種無法用語言形容的疏離感,我渴望了解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關係,而不僅僅是維繫表面上的連結,這段探索的旅程並不是透過「想」就能完成的,而是藉由一次次生命中的碰撞、經驗中的體悟與覺察,慢慢去確認什麼是我想要的,什麼是我不需要的。
過程中,關係的流動與斷裂不可避免,職場的矛盾、朋友的誤解、人際的分離—這些經歷帶來了情緒的起伏,有時甚至是痛苦,讓我產生了某些負面的信念。
例如,我曾深信「所有關係終將走向斷裂」,覺得沒有任何一段關係可以長久,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明白這不過是我內心深處對於「失去的恐懼」在作祟,因為害怕失去,我變得消極、退縮,甚至選擇用保護自己的方式與人保持距離,然而,儘管這樣的方式不是那麼的適切,但這些傷痛與低潮也同時教會了我如何與自己相處,培養出的興趣、獨立與內在對話的能力。
在這段摸索自己的過程中,我給了自己足夠的空間,透過安靜與自我對話,也進修了非常多的課程與學習,去認識真正的自己,這並不是一段輕鬆的旅程,當我打開內心深處的「潘朵拉盒子」時,迎面而來的不僅是喜悅,還有恐懼、不安,甚至是不想面對的真相。
我看見了自己某些性格中並不討喜的部分,也不得不承認自己有害怕人群的本質,即使這跟我的外型以及外在表現是那麼的不match,這些常讓我感到矛盾,我可以在舞台上光芒四射,但在人群中卻總想變成隱形人,我曾努力掩蓋這種內外的不一致,但隨著自我覺察的深化,我越來越能坦然接受這樣的自己,並學會擁抱真實的自己。
隨著越來越清楚自己的需求與價值觀,我開始接受人際關係中的「斷捨離」,不是因為對錯,而是因為每個人價值觀不同,我不再強求維繫那些讓我很累的關係,我相信,人際關係的本質是找到那些與自己價值觀契合的人,讓自己被真實而舒適的關係圍繞。
朋友越來越少也沒什麼關係,而是內心越來越篤定的表現,還多出了時間,當我不再依賴外在的認同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就開始留下那些真正了解我的人,我不再害怕孤單,因為我明白,與自己相處的過程是每個人成長中無法跳過的重要階段,那些與自己不再相契的關係自然會離開,而留下的,都是值得珍惜的真實連結。
這是一場漫長的旅程,充滿探索與冒險的意味!
它教會我,當我們越真實地面對自己,越能坦然接受生命的無常,也越能擁抱那些真正適合我們的人與事物,朋友的數量或許變少了,但我的人生卻變得更加踏實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