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都知道維生素C(vitamin C)對我們是必需的,如果缺乏維生素C就會因為無法合成膠原帶白而導致壞血病(scurvy),症狀包括牙齦出血、傷口不易癒合、疲勞、皮膚出血等等。事實上,壞血病嚴重可致死。
第一次記錄壞血病的人,是希臘的希波克拉提斯,但是真正受到重視是在大航海時代開始後。因為要大約一個月沒有吃含有維生素C的食物才會出現症狀,所以以前的人多半對壞血病不是很清楚。
但是大航海時代開始後,因為缺乏冷藏設備,使得船隻往往避免攜帶太多蔬菜水果(會壞掉),於是壞血病就開始成了嚴重的問題。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麥哲倫的例子吧!他在1519年出發進行繞地球航行時,船上有約270名船員,但是到了1522年返回時,總共只剩下18人。而大部分船員的死亡原因是壞血病!
後來,靠著英國海軍軍醫James Lind在1747年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臨床試驗,發現食用柑橘可以預防和治療壞血病,於是英國海軍從此便在船上儲備檸檬。這也是為什麼英國水手被稱為「limey」(檸檬佬)的原因。
我們為什麼不能合成維生素C,是因為我們少了兩個合成維生素C的關鍵酵素「gulonolactone oxidase」 (GLO)和「gulonolactone oxidase」 (GULO)。而植物因為有「galactonolactone dehydrogenase」 (GLDH)酵素取代了GLO與GULO,所以植物能夠合成維生素C。
很多蔬菜水果裡都有維生素C,原因很簡單,因為維生素C可以幫助植物抗氧化,而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會產生一些自由基,所以植物比動物更需要合成抗氧化的分子。
通常我們會認為,水果裡面的檸檬、奇異果是很好的維生素C來源。不過,有一種中國的植物,它的果實是很好的維生素C的來源喔!這種植物叫做繅絲花(Rosa roxburghii)。
在台灣的我們大概很少聽到繅絲花。繅絲花是薔薇科薔薇屬的植物,花朵蠻美的(我想到牡丹)。這種植物生長在中國的雲貴高原,其果實稱為「刺梨」,富含維生素C。
過去的研究發現,刺梨的維生素C含量遠高於一般水果,可達2000-3000 mg/100g。相比之下,檸檬約50 mg/100g,奇異果約70-80 mg/100g。所以,刺梨的確是很好的維生素C來源(只是不知道味道好不好?)。
刺梨是貴州等地區重要的特色經濟作物,在當地多用於加工果汁、保健品等產品,對當地農民帶來可觀的收入。
因為刺梨中維生素C含量特別高,這讓它成了研究維生素C合成機制的理想材料。再者,了解其合成機制可能有助於提高其他作物的維生素C含量。
最近,一個來自貴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了關於繅絲花的維生素C合成機制。由於貴州是刺梨的主要產區之一,了解其維生素C合成機制可能對提高其他作物的營養價值有所幫助。
過去在阿拉伯芥的研究已知,在維生素C合成的途徑中,有一個基因「GGP2」(GDP-L-galactose phosphorylase)對光照有反應。這個基因會產生一個酵素,負責將GDP-半乳糖加上一個磷酸根並去掉GDP,產生半乳糖-1-磷酸。這個步驟已經被發現是維生素C合成的速率限制步驟。
什麼是「速率限制步驟」(rate-limiting step)呢?簡單來說,就是整個反應流程裡面最關鍵的步驟。通常整個反應流程會拖慢,都是因為這個反應的關係。這就像機場的安檢通常最耗時,而安檢原本就是行李掃描、人跨過閘門就好,但是因為韓國發現有人會在鞋跟裡面藏違禁品,而他們的新安檢系統卻對於比較厚的鞋跟有問題,於是他們就要求旅客只要鞋跟超過3.5公分,就要脫鞋子檢查,這一來整個安檢就被拖慢了。
所以,因為過去在阿拉伯芥的研究成果的關係,研究團隊決定直接去觀察繅絲花的GGP2。他們進行了遮光處理,結果發現GGP2的表現量與維生素C的含量都下降了。於是他們決定去深入研究,到底是什麼在調控GGP2的表現。
首先他們以不同顏色的袋子去包裹正在發育的刺梨果實。結果發現,紅色果袋的刺梨其GGP2表現量較高,藍色果袋的比較低。有趣的是,藍色果袋的透光率(31.37%)實際上高於紅色果袋(17.22%),但GGP2的表現量反而更低,這說明他們觀察到的現象並不是因為光強度不同造成的影響,而是光的顏色確實對基因表現有特異性的調控作用。
這是否意味著有另外一個基因在調控GGP2對光的反應呢?為了找出到底是什麼基因在調控GGP2對光的反應,研究團隊將GGP2的啟動子接在報導基因前面,進行了「酵母單雜交」篩選,找到了CDF3這個基因。後續的研究發現,CDF3是一個轉錄因子,會藉著辨認GGP2的啟動子中間的一段序列並與之結合,讓GGP2的表現量上升;而紅光可以讓CDF3的表現量上升,藍光則會抑制CDF3的表現。
那麼,有沒有什麼基因調節CDF3的表現呢?研究團隊分析了CDF3的啟動子序列,發現其中含有多個HY5結合位點(G-box, CACGTT/TACGTG)。因為HY5是一個已知的重要光反應轉錄因子,這個發現也不算太意外。
接著他們進行了酵母單雜交實驗,確認HY5可以結合到CDF3啟動子;而雙螢光素酶實驗進一步證實HY5與CDF3啟動子結合可以活化CDF3的表現,也會影響下游的GGP2。
所以,透過研究繅絲花的維生素C合成,研究團隊發現是紅光先活化HY5,然後HY5讓CDF3表現量上升,接著CDF3再去讓GGP2表現量上升,於是維生素C的合成就增加了!
最後,為什麼維生素C的合成要受到光的刺激呢?道理很簡單,因為光會啟動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會產生自由基,所以當然要先把抗氧化的成分準備好囉!
參考文獻:
Huang, Q., Yan, Y., Zhang, X., Cao, X., Ludlow, R., Lu, M., & An, H. (2025). Cycling Dof Factor 3 mediates light-dependent ascorbate biosynthesis by activating GDP-L-galactose phosphorylase in Rosa roxburghii fruit. Plant Physiology. https://doi.org/10.1093/plphys/kiaf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