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共通語言:讓專業變成人話
在投標協作中,最常見的問題不是技術不到位,而是「聽不懂」。想像一個場景:在提案會議上,工程師、財務顧問、ESG 顧問輪番上陣,各自用專業術語發表意見,卻讓在場的評審滿頭問號。這樣的混亂,往往比技術缺陷更致命。這時候,「建立共通語言」就成為協作能否成功的關鍵。本篇文章將帶你了解共通語言的定義、價值、方法與實戰案例,讓專業不再是隔閡,而是說服力的助力。
一、什麼是共通語言?
這一部分要定義共通語言的概念與重要性。
(一)定義:專業的翻譯機制
所謂共通語言,就是能讓不同專業的人,都用得懂、聽得懂的方式來溝通。例如工程顧問提到「*建築資訊模型(*BIM )」,財務顧問可能完全不了解,但若能轉換成「降低變更率、縮短工期」,就能形成跨專業共識。共通語言不是簡化專業,而是把價值用人話說出來。(二)價值:降低摩擦、提高效率
沒有共通語言,團隊就容易陷入口水戰,各自重複、各自解釋。建立共通語言,可以避免誤解、降低溝通成本,讓團隊更快聚焦在「怎麼解決問題」而不是「這句話什麼意思」。
(三)影響:從內部到對外
共通語言不僅讓內部協作更順暢,也能在對外提案時提升說服力。評審往往不是單一專業出身,他們更需要一份「秒懂」的故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公共治理報告也指出,跨專業專案若無統一語言,常導致政策推動延誤。共通語言,正是提案得分的隱形助攻。
(四)沒有共通語言會怎樣?
如果沒有共通語言,會出現三種失敗情境:
- 文件凌亂:每個部門用自己的語言,導致提案像拼裝車。
- 簡報混亂:評審聽不懂專業術語,失去耐心。
- 團隊摩擦:因誤解產生爭執,浪費時間與能量。
這些都是投標失敗的隱形殺手。你可能也遇過這樣的狀況:開會一小時,卻花了 50 分鐘在解釋名詞,而不是討論解決方案。
二、建立共通語言的三大原則
這一部分要拆解實務上如何建立共通語言。
原則一:轉譯而非簡化
專業內容不能隨便刪減,而是要轉譯。例如「碳排係數」可以解釋成「每度電會產生多少二氧化碳」,這樣既保留專業準確性,又能讓非專業者理解。
原則二:抓住評審在乎的指標
共通語言要圍繞利害關係人關心的東西來設計。例如財務在乎「回收率」、使用者在乎「安全性」、政府在乎「永續性」。如果能把專業術語轉換成這些指標,訊息就會更有打動力。
原則三:一致性是關鍵
若每個人用的詞彙都不同,文件就會顯得凌亂。建立一份全團隊共享的「詞彙表(Glossary)」,確保在報告、簡報與會議上,大家用的詞彙一致,才能展現團隊協作力。
三、投標協作中建立共通語言的方法
這一部分要提供具體操作方法,幫助團隊落地執行。
- Kick-off 建立詞彙表:在專案開始時,就把各專業常用術語列出,並附上「白話翻譯」。
- 角色互換演練:讓工程師試著向財務顧問解釋專業,或讓 ESG 顧問試著向居民解釋永續指標,透過互換加強理解。
- 簡報故事化:在提案簡報中,避免冷冰冰的數字,搭配故事或生活化案例,例如「這座橋設計能讓居民每天少走 15 分鐘路」,效果會更有感。
四、投標實戰應用案例
這一部分要展示建立共通語言在投標中的效果。
實戰案例一:都市更新案
某都市更新標案中,工程顧問與財務顧問各說各話,讓提案初稿顯得零散。後來團隊建立了共通語言,把「施工技術」翻譯成「縮短三個月工期、減少 10% 成本」,立即讓財務顧問與評審產生共鳴,提案順利進入決選。
實戰案例二:離岸風電案
在一次離岸風電投標案中,環境顧問強調「海洋生態棲地」,但評審並不專業。橋接者協助轉譯成「確保魚群資源、保障漁民生計」,讓評審理解這與社會共榮直接相關,成功加分。
實戰案例三:簡報現場即時轉譯
在一次跨國業主的簡報中,外籍評審聽不懂「結構韌性」的技術細節。簡報主持人立刻用共通語言轉譯成「即使遇到颱風,道路也能在三天內恢復通行」,現場反應立刻熱烈。這就是共通語言在實戰中展現的力量。
實戰案例四:銷售簡報場景
在一場跨產業合作的提案簡報中,技術顧問用大量數據強調系統效能,但客戶代表無法理解。銷售主管臨場用共通語言轉化成「這個系統能幫你的團隊每天省下兩小時流程時間」,現場立刻引起點頭共鳴。這案例顯示共通語言在銷售與業務中同樣能決定成敗。
實戰案例五:政府採購案
在一次政府採購的智慧交通系統標案中,技術顧問強調「演算法準確率 95%」,但政府官員無法理解其實際意義。橋接者把它轉換成「能提前 30 分鐘預測壅塞,讓公車準點率提升 20%」,立刻抓住了政府決策者的痛點,讓人頻頻點頭。
五、總結:共通語言是協作的放大器
在投標協作中,專業是基礎,但共通語言才是讓專業變成人話的橋梁。透過「轉譯而非簡化」「抓住評審在乎的指標」「保持一致性」,團隊能降低溝通成本、提升提案說服力。真正成功的投標,不只是專業的堆疊,而是專業能被所有人聽懂並接受。
專業要有深度,故事要聽得懂,共通語言就是兩者之間的橋梁。你準備好把專業說成人話了嗎?
#說人話才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