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挫敗到成長,每一次備標都是能力養成的舞台
開場故事:經理的一句話
「平常事少,就來練練備標功夫!」經理笑著對我說。那時我們工程師多,但能寫服務建議書、能做評選簡報的人卻少。於是經理決定,不管有沒有機會得標,都要先練兵。
我們就在政府採購網找了一個陌生的標案來挑戰。這個客戶我們完全不熟悉,不知道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只能硬著頭皮靠猜。
最後結果?很簡單——沒得標。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失敗」很浪費時間,但事後回想,這次經驗卻是工程師們最寶貴的教材。因為那份服務建議書和評選簡報雖然四平八穩,但正因為「沒有好賣點」,我們才看清楚自己的不足,也才真正開始培養能力。
重點觀點一:能力不是寫在履歷上的,而是練出來的
很多人以為能力是課堂教的、學長姐帶的,甚至覺得只要跟著高手就會變高手。但在投標現場,我常看到完全不同的劇本。
工程師如果只是依賴老手、複製過往範本,雖然一時可能得標,卻錯失了磨練自己的機會。真正的能力,往往來自「自己扛過失敗」。
愛迪生說過:「我沒有失敗,我只是發現了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
這句話放到投標現場再適合不過。每一次沒中標,就是一次能力養成的契機。
案例分享:沒有輸的投標
我記得有次和一群年輕工程師合作,他們初次挑戰大型標案,結果評分低落、慘敗出局。會後檢討時,他們一臉失落,但我卻跟他們說:
「你們以為這次輸了?其實你們已經贏在起跑點。」
因為他們學到:
- 如何快速閱讀招標文件,找出關鍵評選條件。
- 如何設計簡報邏輯,讓委員一看就懂。
- 如何站上台面對質詢,即便回答不完美,但至少敢講、敢承擔。
這三個能力,沒有一次實戰,根本練不出來。
重點觀點二:挫敗比勝利更能磨練人
成功時,我們很少檢討;失敗時,卻會反覆思索:「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我自己在投標路上,最有印象的往往不是中標的喜悅,而是落標的痛。那種痛逼著我反省、檢討、修正,最後轉化成能力。
更重要的是,這過程讓我養成一種「敬畏感」。因為我知道,每一次新標案都是全新的挑戰,不能拿過去的成功套進來。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在投標現場,「三次落標,必有能力養成」。
案例分享:勝利假象的危險
有些人中年後成就斐然,幫助團隊拿下許多標案,漸漸地,他們產生一種「無敵錯覺」:
- 「事情沒什麼困難。」
- 「只要這招,萬事 OK。」
- 「我就是比別人厲害。」
但這其實是一種「勝利假象」。順風順水久了,人反而失去了進化的動力。當環境改變、規則翻新,這種過度自信會瞬間崩塌。
我曾遇過一位資深同業,他過去十年幾乎標標皆得,直到某次政府換了評選規則,他還是用老一套方式寫提案,結果第一次被刷掉,整個團隊士氣大跌。
他事後感嘆:「如果我早點提醒自己不要迷信過去,就不會摔得這麼重。」
這個案例,正好點出一個重點:能力的培養,必須來自不斷對抗未知。
重點觀點三:主管的責任,不是幫部屬得標,而是幫他們養能力
身為主管,我常提醒自己:
「不要只追求短期的勝利,而是要幫工程師練出實力。」
因為公司能長期競爭,靠的不是幾個高手,而是整體團隊的能力。
如果主管只是親自下場、幫忙寫提案,或每次都套用過去的成功範本,團隊短期內可能會贏,但工程師卻沒有成長。
久而久之,這些年輕人遇到獨立作戰的時候,往往就會手足無措。
所以我給工程師的訓練是:
- 讓他們自己上台簡報,即使講得結結巴巴。
- 讓他們自己寫建議書,即使內容生澀笨拙。
- 讓他們自己面對失敗,即使情緒一時低落。
這些過程,才是真正的「培養能力」。
延伸案例:陌生客戶的挑戰
還記得一個案子,我們第一次面對從未合作過的外國統包商。他們對台灣投標文化完全陌生:
- 聽不懂政府機關的「潛規則」。
- 不知道什麼是「在地經驗」。
- 更不了解評審在意的細節。
結果前期的簡報內容,完全沒有打到重點,差點全軍覆沒。
但就在一次次討論與修正中,我們的年輕工程師學到:
- 要懂得換位思考,站在評審角度重新設計簡報。
- 要有跨文化的翻譯力,把外國客戶的專業語言轉換成在地能理解的語言。
- 要有持續修正的韌性,不怕被打槍,一次一次把內容調到位。
最後雖然沒有拿下這案子,但這群工程師卻累積了「打國際盃」的初體驗。這種能力,沒有一次陌生挑戰,是練不出來的。
重點觀點四:能力養成的三步驟
那麼,能力要怎麼養?我歸納出三個步驟:
- 主動迎戰
不要怕挑戰陌生標案,哪怕機率小,也要嘗試。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哪一次的挑戰,會成為能力養成的轉折點。 - 深度反省
得標時也要檢討,落標時更要徹底剖析。反省的過程,不只是找錯誤,而是找到「能力缺口」。 - 迭代修正
能力不是一次到位,而是透過一次次的修正逐漸成形。就像寫程式 Debug,一次修一點,最後才能跑得更順。
如英國知名首相丘吉爾所說「成功不是終點,失敗也不是致命的,重要的是繼續前進的勇氣」
投標的世界,從來不是場場必勝,而是次次養成。
給大家一句話帶走
各位主管、顧問、工程師朋友們,記住一句話:
「得標是結果,能力才是資本。」
我們不能只靠一次勝利撐起未來,而要在一次次挑戰中,把真正的能力練到骨子裡。
說白了,備標就像打籃球,輸一場不可怕,怕的是不敢再上場。只要敢上場,每一次都是培養能力的機會。
下次有案子,不妨換個心態:「這不是考試,而是訓練。」
因為最強的團隊,不是標標必勝的團隊,而是隨時都在培養能力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