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踩雷的7句話!你也曾說過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職場工作,當彼此開始出現爭執時,這時情緒難免會受到挑戰,當下我們可能會忍不住說出一些「真心話」,但這些話很容易造成別人誤解,或是在無意間留下壞印象,影響我們的職場發展。並在這裡提出來,分享一些自己聽過或遭遇過的情境。


1. 別找我,這又不關我的事

我們都希望分工明確,但事實上模糊的任務界線也是常態,有時主管會因為人手不足或時間緊迫,要求你處理一些不在職責範圍內的事情。往往我們的反應往往決定了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曾有一位同事被指派協助一個他不熟悉的領域,當下他直截了當地說:「這又不關我的事。」主管立刻對他產生了深刻印象,或許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應對。


試著這樣說:我可以協助先處理部分工作,但等人力增補後,我會和他們交接進度,確保任務順利完成。後續也要將此項目加入到工作績效內,確保其他人能清楚看見。


2. 這又不是我的問題,我是聽某某說的才這樣做

在工作出現問題時,最重要的是想辦法解決問題,當下選擇先釐清問題,容易破壞了團隊信任,也讓自己看起來沒有肩負責任的勇氣。過往我曾見過一位同事在會議中為了躲避責任,指著另一位同事說:「這是其他人的溝通問題,跟我無關。」這話讓在場的人都非常尷尬,團隊氣氛瞬間變得緊張。


試著這樣說:看起來專案遇到了一些溝通問題,我們可以來看看問題出在哪裡,然後找到解決方案。如何避免同樣的問題再次發生。讓團隊討論的焦點從找戰犯,重回一起嘗試解決問題。


3. 好啊,隨便你們想怎麼做,出事不要找我

當意見分歧時,就算你的決定才是對的,但這句話聽起來充滿了冷漠與無所謂,這種發言對專業形象是一種傷害。曾有一次我在專案討論時聽到同事這樣說,結果整個團隊的士氣都因此低落,因為大家會覺得他對這個專案不在乎。


試著這樣說:我對這個方案有不同的看法,但我尊重團隊的決定,只是希望我們能確認所有細節都考慮到位,確保方案順利執行。用這樣的方式表達你的不同意見,但不會讓人覺得你再搞對立,能讓團隊促進正向的討論氛圍。


4. 這才不是我的錯,是主管給的訊息不完整

口頭的討論,很容易會出現雙方認知不同,當遇到問題時,直接將責任推到主管身上,無疑是極具危險性的言行。這不僅會損害你與主管的信任關係,還會讓你在未來的工作中失去更多發揮的機會。


試著這樣處理:如果主管真的很常出現訊息遺漏,建議定期建立幾個確認點,主動去找主管更新並留下文件紀錄,讓主管知道你的狀況,同時不會受到攻擊,這樣就算之後不用特別講出來,主管心中也清楚是自己有錯,這對職場中的人際關係非常重要。


5.閉嘴,你根本什麼都不懂

當你在會議上遇到不同意見時,情緒失控地直接反駁,只會破壞合作氛圍,甚至影響未來的合作機會。有一位同事在討論中因為急躁,對其他人的意見不耐煩,說:「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這句話讓會議氣氛變得非常緊張,對方也因此感到不被尊重。


試著這樣回覆:我覺得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可能有點不同,我們能否再討論一下,看看有沒有更合適的解決方案?用更尊重的語氣來處理分歧,能讓大家都保有面子,找到最佳的合作方式,避免啟動對人不對事。


6. 不要試了,這樣做很蠢,根本就沒有用

直接否定別人的努力,除了讓人覺得你消極負面之外,也會讓人對你產生距離感。當有人提出新的方法或建議時,我們應該給予充分的尊重,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試著這樣說:這個方法聽起來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擔心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我們能否再討論一下,看如何優化這個方案?透過先尊重對方的想法,再表現出願意一起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


7. 這個太簡單了,這樣這樣就好,根本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

這句話聽起來充滿了自大與不尊重,尤其當他人已經投入大量心血時,這樣的評論會大大傷害對方的自尊。有一次同事在準備一份重要報告到很晚,另一位同事隨口說:「這麼簡單的東西,你為什麼花那麼多時間?」讓正在準備報告的同事感到非常沮喪。


可以試著這樣說:你是否有遇到一些困難,需要與你一起討論嗎?表達尊重與肯定,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支持,而不是批評。能與同事建立更好的信任關係,團隊合作更加順暢。


【言語是把雙面刃,可以用來溫暖人心,也可以在心頭上插一刀】


職場中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言行,往往決定了我們能走多遠。即便在壓力下,保持冷靜及理性,更有意識的去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才能在團隊間贏得更多的信任與尊重。讓每一次溝通都是個加分的機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興哥的職涯心得分享室
35會員
200內容數
● 職涯診所 資深Giver ● 履歷診療室 | 完成超過500 位同仁履歷健檢 ● 17年以上資歷專業問題解答人員,其擅長回覆項目涵蓋,面試、履歷健檢、新鮮人求職、工作效率提升、職場溝通、圖表數據等
2025/04/28
剛出社會幾年後,我一直維持者努力默默在做,不邀功且勇於承擔責任的工作態度,這個做法在工程師時期,大家的評價都是好的,後續也升任代理單位主管,卻開始進入撞牆期。 看著身旁同期的夥伴都順利升任主管,我卻仍在代理階段,後來有天我忍不住直接找高階主管面談,並花了20分鐘說明自己有多努力認真,期望高階主
Thumbnail
2025/04/28
剛出社會幾年後,我一直維持者努力默默在做,不邀功且勇於承擔責任的工作態度,這個做法在工程師時期,大家的評價都是好的,後續也升任代理單位主管,卻開始進入撞牆期。 看著身旁同期的夥伴都順利升任主管,我卻仍在代理階段,後來有天我忍不住直接找高階主管面談,並花了20分鐘說明自己有多努力認真,期望高階主
Thumbnail
2025/04/25
剛換工作的人有時,會有一種很特別的狀態:明明事情很多,但就是提不起勁開始做。就像是身體卡住一樣,就是沒辦法動起來。 然後內心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我效率太差?是不是我能力不夠?」。拖延並非懶惰,而是來自內心還沒準備好、或是環境轉換瞬間壓力太大,導致行動停滯。對於還在摸索新環境的夥伴來說,是可以
Thumbnail
2025/04/25
剛換工作的人有時,會有一種很特別的狀態:明明事情很多,但就是提不起勁開始做。就像是身體卡住一樣,就是沒辦法動起來。 然後內心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我效率太差?是不是我能力不夠?」。拖延並非懶惰,而是來自內心還沒準備好、或是環境轉換瞬間壓力太大,導致行動停滯。對於還在摸索新環境的夥伴來說,是可以
Thumbnail
2025/04/23
當換到新工作、尤其是跨領域進入不同產業的時候,常常會出現自我懷疑的心情。 「怎麼別人一下就上手,我卻還是搞不清楚方向?」 「我以前都做得不錯啊,怎麼現在連基本流程都記不起來?」 「前輩已經教了好多次,我怎總還是會做錯?」 「我是不是不適合這領域…?」 這種陣痛期的感覺,相信很多人都有經
Thumbnail
2025/04/23
當換到新工作、尤其是跨領域進入不同產業的時候,常常會出現自我懷疑的心情。 「怎麼別人一下就上手,我卻還是搞不清楚方向?」 「我以前都做得不錯啊,怎麼現在連基本流程都記不起來?」 「前輩已經教了好多次,我怎總還是會做錯?」 「我是不是不適合這領域…?」 這種陣痛期的感覺,相信很多人都有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在職場工作,當彼此開始出現爭執時,這時情緒難免會受到挑戰,當下我們可能會忍不住說出一些「真心話」,但這些話很容易造成別人誤解,或是在無意間留下壞印象,影響我們的職場發展。並在這裡提出來,分享一些自己聽過或遭遇過的情境。 1. 別找我,這又不關我的事 我們都希望分工明確,但事實上模糊的任務界線
Thumbnail
在職場工作,當彼此開始出現爭執時,這時情緒難免會受到挑戰,當下我們可能會忍不住說出一些「真心話」,但這些話很容易造成別人誤解,或是在無意間留下壞印象,影響我們的職場發展。並在這裡提出來,分享一些自己聽過或遭遇過的情境。 1. 別找我,這又不關我的事 我們都希望分工明確,但事實上模糊的任務界線
Thumbnail
職場中,表達需求卻常被誤解或拒絕,問題不在需求本身,而在於我們的語氣與情緒。用批評或帶著情緒的語言,容易讓人產生防備,甚至影響職場關係。學會「表達情緒,而非帶著情緒去表達」,用溫和且尊重的方式溝通,不僅能更有效傳達想法,也能教會他人理解你的喜好與需求。這不只是溝通技巧,更是贏得職場支持與尊重的關鍵。
Thumbnail
職場中,表達需求卻常被誤解或拒絕,問題不在需求本身,而在於我們的語氣與情緒。用批評或帶著情緒的語言,容易讓人產生防備,甚至影響職場關係。學會「表達情緒,而非帶著情緒去表達」,用溫和且尊重的方式溝通,不僅能更有效傳達想法,也能教會他人理解你的喜好與需求。這不只是溝通技巧,更是贏得職場支持與尊重的關鍵。
Thumbnail
在職場中,有些話題是需要謹慎處理的,特別是在與老闆溝通時。這篇文章講述了幾個千萬不要跟老闆說的話題,包括雞毛蒜皮的小事、敏感資訊、負面評價以及個人規劃和野心。通過選擇性的溝通和保持專業形象,可以讓自己在職場上更加遊刃有餘。有效的溝通是職場成功的關鍵,讓我們學會如何適當表達,並保護自身利益。
Thumbnail
在職場中,有些話題是需要謹慎處理的,特別是在與老闆溝通時。這篇文章講述了幾個千萬不要跟老闆說的話題,包括雞毛蒜皮的小事、敏感資訊、負面評價以及個人規劃和野心。通過選擇性的溝通和保持專業形象,可以讓自己在職場上更加遊刃有餘。有效的溝通是職場成功的關鍵,讓我們學會如何適當表達,並保護自身利益。
Thumbnail
在職場工作,有時情緒難免會受到挑戰,造成當下我們會忍不住說出一些「真心話」,但這些話卻很容易造成別人誤解,或是在無意間留下壞印象,影響我們的職場發展。並在這裡提出來,分享一些自己聽過或遭遇過的情境。
Thumbnail
在職場工作,有時情緒難免會受到挑戰,造成當下我們會忍不住說出一些「真心話」,但這些話卻很容易造成別人誤解,或是在無意間留下壞印象,影響我們的職場發展。並在這裡提出來,分享一些自己聽過或遭遇過的情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職場中應該避免的五個致命忌諱,包括不讓同事知道與主管的私交、不介紹朋友到公司、不談家庭私事、不洩漏薪資、以及不大肆抱怨老闆。這些行為可能對工作環境和專業形象造成負面影響。文章建議保持良好溝通、尊重隱私、以及保持專業態度,以建立成功的職業生涯。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職場中應該避免的五個致命忌諱,包括不讓同事知道與主管的私交、不介紹朋友到公司、不談家庭私事、不洩漏薪資、以及不大肆抱怨老闆。這些行為可能對工作環境和專業形象造成負面影響。文章建議保持良好溝通、尊重隱私、以及保持專業態度,以建立成功的職業生涯。
Thumbnail
在職場上,有些話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矛盾、衝突或尷尬情境
Thumbnail
在職場上,有些話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矛盾、衝突或尷尬情境
Thumbnail
今就我我人資經驗分享,讓身邊的朋友都注意你會碰到嗎! 1.不喜歡團隊合作喜歡孤郎打天下,主管都希望同仁目標一致只是分工不同 2. 工作態度隨便,會議上的敷衍報告立馬被人看破,除非你要這份工作了 3. 喜歡用line去聊同事是非,小心被人截圖得最谁都不知道 4. 在同事面前誇自己的過去輝煌事蹟,不要講
Thumbnail
今就我我人資經驗分享,讓身邊的朋友都注意你會碰到嗎! 1.不喜歡團隊合作喜歡孤郎打天下,主管都希望同仁目標一致只是分工不同 2. 工作態度隨便,會議上的敷衍報告立馬被人看破,除非你要這份工作了 3. 喜歡用line去聊同事是非,小心被人截圖得最谁都不知道 4. 在同事面前誇自己的過去輝煌事蹟,不要講
Thumbnail
地雷一: 遇到不懂不會的事,勇敢問,不要自以為。 這並非新人入職才有的問題,不管在職場、學校、軍中,其實都一樣,遇到不懂的,真的勇於提問,不用怕問的問題會不會很蠢,就算真的很蠢,也會因為你是新人,可以被原諒。 地雷三: 所有的無所謂,在職場都是有所謂
Thumbnail
地雷一: 遇到不懂不會的事,勇敢問,不要自以為。 這並非新人入職才有的問題,不管在職場、學校、軍中,其實都一樣,遇到不懂的,真的勇於提問,不用怕問的問題會不會很蠢,就算真的很蠢,也會因為你是新人,可以被原諒。 地雷三: 所有的無所謂,在職場都是有所謂
Thumbnail
溝通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沒有意識到立場與角度的不同,單方面地表達自己。 雙方立場不同,溝通上言語接收度不同,難以達到共同理解對方的語言。 審視角度不同,上對下容易形成命令式口吻,下對上容易產生言語排斥感。 一、眼神交流 二、情緒傳遞 三、清楚表達 –
Thumbnail
溝通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沒有意識到立場與角度的不同,單方面地表達自己。 雙方立場不同,溝通上言語接收度不同,難以達到共同理解對方的語言。 審視角度不同,上對下容易形成命令式口吻,下對上容易產生言語排斥感。 一、眼神交流 二、情緒傳遞 三、清楚表達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