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部門協作是現代企業運作的核心環節,卻往往成為職場人最頭痛的挑戰之一。對 35-45 歲資深工作者來說,這個階段的職場角色多半已從執行者轉變為決策者或管理者,推動跨部門專案、協調內部資源、影響不同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s)成為關鍵任務。然而部門間的目標衝突、溝通障礙、資源競爭,往往讓專案推進舉步維艱。
本文將透過組織行為學(Organizational Behavior)與心理學(Psychology)的視角,剖析跨部門協作的痛點,並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幫助你提升協作效率,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每個部門的存在都是為了實現特定的組織功能,例如:
這導致部門本位主義(Silo Mentality),即各部門優先考慮自身利益,缺乏整體視角,甚至產生競爭與對立。
人們對自己所屬的群體產生認同,而對「外部群體」出現貶低態度。在企業內,員工傾向認同自己的部門文化與目標,而對其他部門的決策產生質疑。例如,財務部可能認為行銷團隊「不懂成本」,而行銷團隊則覺得財務「只會砍預算,忽視市場需求」。
案例:某零售企業的電商與實體門市部門原本是競爭關係,彼此爭奪業績指標,導致客戶體驗割裂。後來,公司調整 KPI,改為「線上與線下業績總合」,並提供跨通路獎金制度,成功讓兩個部門攜手合作,業績提升25%。
另外一個常見職場情境是當跨部門協作時,經常遇到「資源爭奪戰」,例如:
許多資源分配的談判往往被視為「零和博弈」,即一方獲得資源,另一方就會受損。然而,根據談判心理學的研究,成功的協商應該創造「雙贏」局面,而非單純爭奪資源。
案例:某科技公司在規劃年度 IT 開發資源時,產品與行銷部門都希望獲得優先支援。最終,行銷部門承諾提供更詳細的用戶行為分析,幫助 IT 團隊優化 AI 算法,形成互惠關係。結果,不僅產品開發速度加快,行銷活動的轉換率也提升 18%。
不同部門的語言與專業術語不同,容易造成誤解。例如:
哈佛大學教授 Amy Edmondson 提出「心理安全感」概念,指的是人們是否感到可以自由發表意見,而不會受到負面評價。如果一個組織缺乏心理安全感,員工可能會害怕提問、害怕承認不懂,最終導致資訊誤解或決策錯誤。
案例:某企業的 IT 團隊與行銷團隊透過「跨部門共學計畫」,工程師每月參加一次行銷簡報,行銷人員則定期學習基本的程式概念。這不僅提升了協作效率,也促成了更緊密的團隊關係。
成功的跨部門協作,不僅需要制度與工具,更需要掌握組織行為與心理學的智慧。當我們理解部門本位主義的成因、學會談判策略、營造心理安全感,便能從「被動應對」轉變為「主動影響」,讓跨部門協作變得更高效、更順暢,為企業與個人職涯帶來更大的成功。